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卷)

节选

[

nbsp;   序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
义理论创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
导方针。全面系统地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基本内
涵、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崇高历史责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
础上提出来的。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自觉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
一要务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研究分析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
问题,深入提炼符合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指导方针。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
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比如,经济发展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也异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日趋显著,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
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已初步建立,但改革攻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复杂;有利于国家长治久
安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
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日益
拓展,但同时我们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也在增大;等等。正是由于准
确把握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我们党因势利导地提出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战
  略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直面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发
  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中国长期发展的实践
  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就是中国
  共产党人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新中国成
  立以来,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不懈探索相联系,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相继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
  的经验,如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坚持改
  革、发展、稳定互为促进,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以科学态度总结长期以来领导经
  济社会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
  把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
  展观从总结历史和着眼未来的结合上,融会贯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
  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成功注入体现
  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
  系统性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
  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方面认识成
  果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为了更好地解决中
  国发展问题,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广泛吸纳和
  借鉴当代人类社会在发展方面的认识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推进,国际社会对
  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
  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共识,其发展观
实现了三个大的转变,即从追求“增长**”的经济发展,转变为注
  重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从追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变为突出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从不惜破坏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
  长,转变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的综合
  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我们党提出
  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宽广视野借鉴吸收当今世界这方面的认识成
  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造的思想结晶。由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
  是顺应世界大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
  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就是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
  协调。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
  展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博大精
  深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宣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
  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
  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推进关于
 发展的理论创新的产物,它从时代高度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现了对经济
  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本身就是唯
  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
  展内涵定义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充分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目的定义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现人的彻底解
  放的价值理想;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主体定义为追求和创造社会主义
  美好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
  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思路定义为注
  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阔了发展的视野,丰富了发展的内
  涵,拓展了发展的路径,创新了发展的模式,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
  更加合乎规律性,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令人振奋的远大
  前程。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也是整个人类社会
  的一个永恒主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一切革命、建
  设和改革,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
  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进步上来。人
  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学说,不论其正确与否,往往都与回答、解决发
  展问题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根结底都
  是适应人类社会正确解决发展问题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当
  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激烈竞争,说到底也是围绕发
  展问题展开的。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无论是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是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无论是对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还是
  对保证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后来居上”的发展优势,都具有新的里程
  碑意义。
    基于上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设在国防大学的全
  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科学
  发展观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力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
  机结合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发。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本套丛书可能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如
果她对广大读者深入领会、掌握科学发展观有所启迪和帮助,那将是
编写者的极大欣慰。
  《科学发展观研究丛书》编委会
    二00六年五月一日

,

 1.反专制的君民共主蓝图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
人类平等。洪秀全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借取了“博爱”、“平等”的观
念,从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中吸取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
从中国历代农民革命中吸取了均平、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他反君主专
制、人人平等的思想。洪秀全认为皇帝和老百姓是一样的人,不应该
自视特殊,实行个人专制;世界上有一个大公无私的皇上帝,他是
“天下凡间大共之父”,这“共父”对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天下
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
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①这种思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大多被派往欧洲办过洋
务,或担任过外交使节,或曾进行过政治、经济的考察。他们从中外
国情的对比中,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治制度比中国的政治制
度要优越,产生了对专制主义的厌恶和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赞美。
陈炽称西方两院制的国家为君民共主之国,并高度赞扬这种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优越性。
    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赞赏西方的议会制度。郑观应认为治国
之道在能通民情,民情通则上下一致。他认为议院是通民情所必需
机关。他写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
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
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他认为偌大之中国,“果能设立议院,
  ①罗尔纲编注:《太平天国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①,则将无敌
  于天下,西方殖民主义者也就不敢动辄称戈了。
    “戊戌变法”的领袖们在抑君权、伸民权思想方面有进一步的发
  展。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都是通过给皇帝上书来表达的,他们
  不可能直接反对皇帝的专制行为,而是曲折地表达他们反专制的思
  想。首先,他们向皇帝建议,要同老百姓一起治理国家,称之为君民
  共治,或君民共主。康有为说,中国古代早就有君民共同议政的传
  统,并引经据典证明中国古代曾经实行过君民共治。他写道:“夫先
  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洪范》之大疑大事,谋及庶人为大同。《孟
  子》称进贤、杀人,待于国人之皆可。盘庚则命众至庭,文王则与国
  人交。”康有为认为古代君主之所以这样虚心地接近群众并听取他
  们的意见,是为了“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和“通忧共患,结合民志”。
  他建议光绪帝发布命令,让海内士民推荐“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
  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凡有军国内外大事,可同他们商量。②其次,
  康有为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强盛在于实行了君民共治。他指出:
  “窃惟东西各国之所以致强者,非其政治之善,军兵炮械之精也。在
  其举国君民,合为一体,无有二心也。夫合数千百万之人为一身,合
  数千百万人心为一心,其强大至矣。”其三,康有为认为中国之所以
  积弱在于君主专制,人民无权。正因为人民被排除于政治之外,因而
  也就对国事漠不关心,“其视国家国土,若秦越人相视之肥瘠
  也……,惟知身家亲族而已”。③梁启超也认为,君权日尊、民权日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②《康有为全集》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lOO页。
    ③《变法以致升平——康有为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
401—402页。
 衰,是中国积弱之根源。为了贯彻君民共主思想,康有为向光绪皇帝
  建议制定宪法,成立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2.反集权的民权与民主理想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强烈的是谭嗣同。首先,他认为民为本、君
  为末。理由是,在“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因为人
  民各有自己的职业,不可能都参加社会的管理工作,“于是共举一
  民为君”,进行社会的管理工作。这是“民择君”,而“非君择
  民”,是“因有民而后有君”,因此,“君末也,民本也”,而且君
  “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也”。其次,君主是老百姓共同选举出来
  的,因而也“可共废之”。原因是,“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
  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民办事之资也”,事
  情办不好,要下台,“亦天下之通义也”。其三,他指斥君主们暴
  虐无道,破坏伦常。中国人却对毫无伦常的君主,“习不知怪”。
  那些君主们一方面“渎乱夫妇之伦,妃御多至不可计”;但另一方
  面他们“偏喜绝人之夫妇,如所谓割势之阉寺与幽闭之宫人”,其
  “残暴无人理,虽禽兽不逮焉”。其四,他坚决反对为君主死节,
  认为为君主死节,理之大悖。一姓之兴亡,区区小事,与老百姓无
  甚关系,却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君主死节,真乃咄咄怪事。他赞赏法
  国大革命“杀尽天下君主”①的口号。
    ①以上引自谭嗣同:《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一103、125、
113页。

]

本书特色

[

,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库桂生颜晓峰主编)
《科学发展观——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章传家主编)
《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卷)
(颜晓峰谈万强主编)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结晶》
(庞仁芝  著)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

]

封面

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卷)

书名: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上.下卷)

作者:颜晓峰

页数:未知

定价:¥66.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20

ISBN:9787010065656

PDF电子书大小:11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