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节选

[

  《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1949-1979)》:  在这一次级模式中,承传解放区文学“王贵和李香香”式的情爱叙事模式*为普遍。男女主人公双方在故事的起端都还没有成为革命战士,他们在加入革命和卷入战争之前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按照自古以来生活固有的轨迹前行。在平静、苦涩而又略带田园/市井风情的生存境遇下,男女双方萌发了相互爱慕之情。这种人类个体青年时期朴素的两性情爱至少已经在男女双方的心理层面达到了某种默契,也就是说,他(她)的情爱产生于这种日常原初生活状态被革命和战争的风暴打破的前夕。但是在大多数叙事逻辑的开端,作为顺应古老生活状态的被动生存者,这种原初而朴素的情爱并没有什么切实的保障。这类作品总是在叙述这种状态下的情爱欢乐的时候,时不时地直接或间接插入对周遭社会环境的点染叙述,为这种朴素情爱发展道路上将要遭遇的波折和变化埋下伏笔,比如难以为继的窘迫经济、战争的威胁、具有“恶”本质属性的整体势力或个人、或者情爱双方初露端倪的思想分歧,等等。这就暗示着一种变动的可能性存在,而这种变动的可能性使得这种仅凭异性之间的吸引而建立起来的爱情具有一种不确定的隐患,换种说法就是,这种*初的情爱状态存在着被改变的可能。在《新儿女英雄传》中,故事一开始,牛大水和杨小梅,一个是老实的庄稼汉子,另一个是模样俊俏、心眼好、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农村姑娘,他俩互相爱慕,情愫暗生。但因为贫穷,小梅被母亲许配给了富户张金龙,这个张金龙原来是给大地主何世雄护院的“何庆班”的小头目。  ……

]

内容简介

[

  《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1949-1979)》通过对1949-1979年期间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进行性别诗学、叙事学、文化学、审美学及社会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整合性学术研究,以其所蕴含的深层战争/情爱文化内核为载体,以现代性为中心,围绕建国后尤其是1949-1979年期间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主体意识的生成机制及其话语表达机制,构建起自成逻辑体系的理论话语,是对1949-1979年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进行整合性的深广度探询和全程性研究的史论融合性的专著,在加深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性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创新当代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目录

序绪论**章 实然应然: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模式解读**节 革命/战争伴侣式情爱叙事模式第二节 男性战斗英雄与民间女子情爱叙事模式第三节 阶级/民族超越式情爱叙事模式第四节 敌对阵营的情爱叙事模式小结第二章 幸福赋权: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策略的文化考察**节 情爱主体的确立:“极限情境”的叙事设置策略第二节 情爱主体“白+黑”式的身份构成及其“洁化”叙事策略第三节 情爱双方启蒙关系设置的文化悖论第四节 三角/多角情爱模式的意识形态功能第五节 正反映照:“镜像人物”的政治表意效用第六节 欲望政治化和政治欲望化:战争语法与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小结第三章 情志合一: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审美建构**节 寓政教于情爱:中国文学情爱叙事的审美理路第二节 美善相济:审美思维中的偏正结构第三节 革命的阳刚诗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影响第四节 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小结第四章 新文化工程的构建: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问题背景**节 恐惧与同化:中西文化惧欲心理探源第二节 危险的存在:战争语法中的不确定成分第三节 阶级本质论的生成:新文化工程的构建与纯质现代性的追求第四节 激情的极端阶级化:“文革”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949-1979-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书名:1949-1979-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作者:赵启鹏

页数:286

定价:¥49.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010155357

PDF电子书大小:11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