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

翻译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的文化研究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正是把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视域之下,对十种典型的文化翻译理论展开讨论。试图通过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意识形态、翻译与文化目的、翻译的主体性、翻译与文化误读、翻译与文化规范、翻译与文化环境、翻译的文化阐释、翻译与审美接受以及翻译与文化想象等理论问题和世界文学翻译个案的探讨,说明文化对于翻译的各种操纵作用以及翻译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

作者简介

[

杨柳,女,1965年6月出生,湖南醴陵人。2004年6月获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曾访学于美国奥本大学。曾为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翻译系主任,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译协理事及科技翻译委员会委员,省译协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典籍英译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翻译通论、同声传译、翻译美学、中西译论史和翻译文化研究等课程,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3部,编著6部,在外语类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先后18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优秀科研积极分子奖、优秀教师奖、湖南省省级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奖。

]

目录


导论1
**章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7
**节翻译研究的宏观与微观层面7
第二节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起因8
2.1学科内部的桎梏——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禁锢8
2.2学科外部的启发——人文学术大潮9
2.3时代背景——全球化11
第三节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12
3.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12
3.2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形成的渊源13
3.2.120世纪之前随感式的翻译理论14
3.2.2语言学派静态的翻译理论15
3.2.3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端倪16
3.3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内容17
3.3.1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微观层面——翻译研究中的关键问题19
3.3.2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宏观层面——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23
3.3.3巴斯内特的具体翻译理论——戏剧翻译与文化经济25
第四节“文化转向”和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影响26
4.1对翻译研究和西方翻译界的影响26
4.2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29
第二章翻译与意识形态33
**节意识形态的起源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联33
1.1从安东尼·特拉西到卡尔·马克思33
1.2从安东尼·葛兰西到路易·阿尔都塞34
1.3从特里·伊格尔顿到安德烈·勒菲弗尔35
第二节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36
2.1文化意识形态36
2.2从伊斯兰颂诗到荷马史诗的“温和”改写36
第三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41
3.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41
3.2从《利西翠妲》到《格利弗游记》的“温和”改写42
第四节媒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47
4.1媒介意识形态48
4.2从《综合编年史》到宗教文本的“温和”改写48
第五节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反思53
第三章翻译与文化目的54
**节“目的论”与翻译54
1.1“目的论”的内核54
1.2“目的论”与翻译的关系55
第二节“厚译”与文化目的55
2.1“厚译”的概念56
2.2“厚译”的文化目的56
第三节《天演论》中的“厚译”及其目的57
3.1严复及《天演论》简介57
3.1.1严复生平57
3.1.2《天演论》的翻译背景58
3.2严复《天演论》中的“厚译”形式与目的60
3.2.1“厚译”及其目的的总体描述60
3.2.2形式上的“厚译”与目的61
3.2.2.1章节的重分与标题的添加61
3.2.2.2以下标出现的解释62
3.2.2.3正文中的“厚译”形式64
3.2.2.4作为“厚译”的按语65
3.2.3内容上的“厚译”与目的67
3.2.3.1论述精髓的突出67
3.2.3.2术语概念的诠释69
3.2.3.3原作观点的释解69
3.2.3.4比喻例证的添加72
3.2.3.5学者及思想介绍74
3.2.3.6作为“厚译”的评论75
第四节严复“厚译”的文化诱因76
4.1意识形态的影响76
4.1.1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77
4.1.2译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77
4.2诗学的影响79
4.2.1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文学现状79
4.2.2桐城派诗学的影响81
4.3赞助人的影响82
4.4读者对象的影响83
第五节“厚译”的文化影响、价值、理论意义与反思84
5.1“厚译”《天演论》的社会影响85
5.2“厚译”的价值和理论意义87
5.3对翻译策略与文化目的的关系的反思89
第四章翻译的主体文化91
**节翻译的主体性91
第二节弱势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92
2.1弱势文学的定义93
2.2鲁迅翻译弱势文学的目的及其主体性94
2.3从作品的主题看鲁迅的译者主体性97
第三节科学翻译中的主体性101
3.1鲁迅的科学翻译思想与主体性的关系102
3.2从鲁迅科学翻译的意图看译者主体性105
3.3从鲁迅科学翻译的特点看译者主体性107
第四节童话翻译中的主体性113
4.1鲁迅翻译童话的目的及其主体性113
4.2从鲁迅童话翻译的主题看译者主体性116
4.3从鲁迅童话翻译的特点看译者主体性119
第五节鲁迅的译者主体性及其文化意义123
第六节对主体性的反思126
第五章翻译与文化误读128
**节文化误读的概念128
第二节文化误读与翻译的关系129
第三节《围城》原本与译本简介130
第四节《围城》英译本中的社会文化误读132
4.1社会礼仪方面的文化误读132
4.2社会政治方面的文化误读134
4.3社会教育方面的文化误读137
第五节《围城》英译本中的语言文化误读139
5.1词法方面的文化误读139
5.2句法方面的文化误读142
5.3语义方面的文化误读144
第六节《围城》英译本中的思想文化误读146
6.1价值观方面的文化误读146
6.2思维方式方面的文化误读149
6.3民俗方面的文化误读151
第七节《围城》英译本中的科技经济文化误读153
7.1生态方面的文化误读153
7.2生产方式方面的文化误读154
第八节对《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的思考156
第六章翻译与文化环境158
**节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158
第二节《牛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诞生158
2.1原语文化环境下的《牛虻》:作者、内容与主题159
2.2译语文化环境下的《牛虻》:1953年和2005年版本160
2.2.1《牛虻》的1953年版本161
2.2.2《牛虻》的2005年版本162
第三节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牛虻》两种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64
3.1意识形态层面的对比分析164
3.1.1原本选择的背景165
3.1.2对主题的理解166
3.1.3文化元素的传达173
3.2诗学层面的对比分析174
3.2.1语言差异175
3.2.2修辞的翻译179
3.2.3文本风格182
3.3赞助人层面的对比分析187
3.3.120世纪50年代的赞助人187
3.3.221世纪初的赞助人188
第四节对文化环境与翻译改写之关系的思考190
第七章翻译与文化规范191
**节文化规范的概念191
第二节翻译与文化规范的关系191
第三节鲁迅翻译序跋中的文化规范问题193
3.1鲁迅翻译序跋及其总体规范简介194
3.2鲁迅翻译序跋中所涉的语言规范问题197
3.2.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语言规范特征197
3.2.2语言的独行侠198
3.3鲁迅翻译序跋中所涉的社会文化规范问题203
3.3.1鲁迅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203
3.3.2鲁迅对社会文化现实的认识和对翻译的冀望205
3.3.3鲁迅翻译序跋中的社会文化规范的体现208
第四节鲁迅翻译序跋中“间性文化”的体现221
4.1鲁迅与原作者221
4.2鲁迅与合作译者224
4.3鲁迅与出版商225
第五节文化规范视角下翻译序跋研究的意义226
第六节对规范论的反思228
第八章翻译的文化阐释229
**节翻译的文化阐释观229
1.1阐释学的源与流230
1.2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233
第二节王维和《鹿柴》原本介绍237
第三节王维《鹿柴》英译本的多维阐释240
3.1译者对结构和格律的阐释240
3.2译者对主题的自由阐释242
3.3译者对意境的深度阐释243
第四节《鹿柴》的阐释与文化理解245
4.1不同的视角对理解所产生的影响246
4.2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阐释偏向247
4.3翻译的阐释过程对译文的影响250
第五节跨文化翻译与阐释的启示251
第九章翻译与审美文化254
**节翻译与审美接受254
第二节朱生豪及其译作简介254
2.1朱生豪生平与译作简介255
2.2《哈姆莱特》简介256
2.3以《哈姆莱特》为个案研究的原因257
第三节《哈姆莱特》朱生豪译本形式上的“神韵美”258
3.1语音形式上的“神韵美”258
3.1.1拟声259
3.1.2重复261
3.1.3韵律262
3.1.4四字格264
3.2结构形式上的“神韵美”266
3.2.1葡萄藤句和竹节句267
3.2.2排比268
3.2.3倒装270
3.2.4形合句与意合句271
第四节《哈姆莱特》朱生豪译本内容上的“神韵美”273
4.1修辞273
4.2意象275
4.3语域277
第五节“神韵”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美学影响279
5.1朱生豪的“神韵”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279
5.2“神韵”翻译理论及其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280
5.2.1从“形似”到“神似”280
5.2.2“神韵”理论对中国译界的影响282
第六节对“神韵美”与本地接受的反思283
第十章翻译与文化想象286
**节文化想象与翻译的关系286
第二节《诗经》的英译与文化想象287
2.1理雅各的两个译本与两种想象287
2.1.1**个译本与政治想象288
2.1.2第二个译本与诗学想象289
2.2韦利和戴维斯的译本与审美想象290
2.3高本汉的翻译与学术的追求292
2.4翟理斯的翻译与文化的亲和292
2.5意象的置换与情感的诉求293
第三节寒山诗英译本的“走红”与文化救赎294
3.1史奈德的英译与隐士模式295
3.2知识界和政界的共同想象295
3.3对美国文化的救赎作用296
第四节《论语》英译本中的“复调”式想象297
4.1《论语》的早期译本与“西式复调”297
4.2《论语》的现代译本与“中式复调”299
第五节翻译中的文化想象对于文化构建的意义302
参考文献304
跋语330

封面

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书名: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作者:杨柳,王守仁等著

页数:0

定价:¥46.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020091591

PDF电子书大小:10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