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语文杂谈

节选

[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选自1930年《中学生》第10号

有一位朋友在大学里教词史,他的学生问他,读词是哪几种选本好。他和我们谈起这件事,当作一个笑话:大学生还只晓得读选本!他论的是大学生,自然不错。但对于大学生以外的人,譬如说中学生罢,这个意见就很值得讨论了。近世中国学人有一个传统,就是看不起选本。他们觉得读书若只读选本,只算是陋人而不是学人。这也有时代背景的。明朝以来,读书人全靠八股文猎取功名;他们用不着多读书,只消拿几种选本加意揣摩,便什么都有了,所以选本风行一时;大家脑子里有的是文章,而切实地做学问的却少。八股文选本风行以后,别种文体的选本也多起来;取材的标准以至评语圈点,大都受八股文的影响。空疏俗滥,辗转流传。选本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在此。这种风气诚然是陋,是要不得,但因此便抹杀一切选本和选家,却是不公道的。
近代兴办学校以后,大学中学国文课程的标准共有三变:一是以专籍为课本,二是用选本,三还是用选本,但加上课外参考书。一是清光绪中《钦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二是自然的转变。转变的原因,据我想,是因为学校中科目太多了,不能在文字上费很多的精力。三是胡适之先生的提倡。他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里,力主教学生多读参考书。后来人便纷纷开书目,又分出精读、泛读等名目。中学如此,大学自然更该如此。但实际上学生读那些课外参考书的,截至现在为止,似乎还不多。道尔顿制流行的时候,照实施该制的学校的表册看,应该有些学生真正读过些参考书;可惜未及知其详,该制就渐渐不大有人提起了。结果,大体还是以选本为主,只不过让学生另外多知道些书名而已。选本势力之大,由此可见;虽反对选本的人也不能否认。
大学生姑且不谈;就中学生说,我并不反对他们读选本,无论教授及自修。但单读选本是不够的,还得辅以相当分量的参考书(胡先生所拟议的太多了,中学生即使是文科的,怕也来不及)和严格的督促。我想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无论读文言白话,俱是如此。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作文,但文言必须要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还有借助于文言的地方。这三种目的里,三是作文方面,现在不论。论前两种,则读选本实为*经济、*有效的办法。旧说选本的毛病共有三件:一是太熟太狭,如上所言。这是取材关系,补救极易。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已见及此;近年的选本更多推陈出新,自经史至于笔记、译文、诗、词、曲等,都可入选,只可惜又太零碎了。二是偏而不全,读者往往以一二篇概其余,养成不正确的观念。这是分量关系,也可矫正,详在下节。三是读者易为选者成见所囿,不能运用自家的思考力。但在中学生,常识还不够作判断的根据,只要指给他不至太偏的选本,于他正是适宜的引导。若让他读几本专书,他于这几本书即使能有自己意见,而对于相关的材料知道太少,那样意见也不会正确。若要他将相关的重要专籍都读过,又是时间所不许。——其实真正编得有道理的选本,也还有它的价值。读过专籍的人,可以拿它来印证自己的意见,增进对于原书的了解,不过这已不是中学生的事了。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便印为讲义,今日预备明日之用,这是碰本,不是选本。这种也许可以叫做“模范文”,但文之可以为“模范”者甚多,碰着的便是“模范”,碰不着的便不是,是什么道理?
选本的标准不同:或以时代,或以体制,或以事类,或以派别,或以人,或以地;也有兼用两种标准的。为中学生起见,我主张初中用分体办法;体不必多,叙事、写景、议论三种便够。因为初中学生对于文字的效用还未了然;这样做,意在给他打好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基础。类目标明与否,无甚关系,但文应以类相从。材料取近人白话作品及译文为主,辅以古今浅近的文言,不必采录古白话,古白话小说可另作参考之用。去取看表现艺术,思想也当注意。高中用分代分家办法,全选文言。分代只须包括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的文和诗,加上宋词、元曲。每种只选*重要的几个大家,家数少,每家作品便多,不致有上文所说以一二篇概全体的弊病。每家不能专选一方面,大品与小品都要有。我主张只选这几个时代,并非看轻以后作品,只因*脍炙人口的东西,也就是一般人应有的中国文学常识,都在这几个时代内。中学生是不必求备的,这样尽够了,求备怕反浮而不切了。这种选本分量不至很多,再有简明的注,无须逐字逐句地讲解或检查,便是理科的学生也可相当采取的。文明书局有分代的诗文读本,有注,但还嫌家数太多,方面也太多。分人是进一步的专精的读法。专籍往往太多,且瑕瑜互见,徒乱初学心目;故我也主张用选本。旧有的如《十八家诗钞》,颇合用,《四史菁华录》虽选而且删,却仍然好;——新的各种“精华”(中华、商务都有),当分别地看。这种宜用作参考书。此外可多读小说,古今作译,只要著名的都行,小说增加人的经验,提示种种生活的样式,又有趣味,*是文学入门的捷径。杂剧、传奇也可读,文字也许困难些。*后,各种关于中国文学的通论或导言,也是好的参考书;本刊编者夏先生本刊,指《中学生》杂志;夏先生,即夏丏尊。——编者注曾说要编辑中学生丛书,其中必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文学的。这种书应以精实为贵,但单读这种书,还不免是戏论,非与前说各种选本及参考书印证不可;因为那些是**原料。九月二十八夜,北平论大学国文选目选自作者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开明书店1945年4月出版。
《高等教育》的编者将朱孟实先生《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一文抄给作者看,让作者写些意见;因为作者是参加拟定这个选目的六人之一。这个选目是去年六月教育部召集的大一国文编选会拟定的。编选会的主席是魏建功先生。关于这个选目和这个会的正式说明,自然该由魏先生担任。本篇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对于编选会的了解如有错误,作者当自负责任。
朱先生说:“大学国文不是中国学术思想,也还不能算是中国文学,它主要的是一种语文训练。”这句话代表大部分人对于大一国文的意见。作者却以为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朱先生希望大学生的写作能够“辞明理达,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这似乎只将朱先生所谓语文训练分成两方面看,并无大不同处。但从此引申,我们的见解就颇为差异。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也就是朱先生所谓“深一层”的“立本”。这自然不是国文一科目的责任,但国文也该分担起这个责任。——别的科目凡用到国文的,其实也该分担起语文训练的责任。——不过在一年的国文教材里,物、我、今、古,兼容并包,一定驳杂而琐碎,失去训练的作用。要训练有效,必得有所侧重;或重今,或重古,都有道理。重今以现代文化为主,全选语体文,必要时也可选一些所谓“新文言”(例如朱先生所提到的《大公报》社评)。翻译的语体文或新文言,明确而流利的,也该选,而且该占大部分。重古以文学古典为主,所谓历代文学的代表作。
重今的选本可以将文化训练和语文训练完全合为一事;用朱先生的语词,便是将“立本”和“示范”合为一事。这是*合乎理想的办法,也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办法。可是办不到。一则和现行的中学国文教材冲突,二则和现行大学国文教材也冲突。无论哪个大学都还不愿这样标新立异。作者服务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开了风气将一些语体文收在“国文选”里,但也没有清一色的做去。这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的缘故。重古的选本有久长的传统,自然顺手顺眼。但不能达成“示范”的任务。周秦文也罢,汉魏六朝文也罢,唐宋明清文也罢,都和现行的新文言相差太远。而一般人所期望于大学生的,至多只是能够写作新文言;那些文学古典既不易学,学会了也还不是应用的新文言,自然便少有人去学了。那么,这些古文又怎样能示范呢?其实就是梁启超先生的文体,也已和新文言隔了一层,他的《常识文范》早已不是“文范”了。照作者的意见,青年人连新文言都不必学,只消写通了语体文就成(西南联大一年级生就限作语体文)。无论如何,重古的选本不可避免的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多年来大学师生都感到这种困难;只有让学生课外阅读语体文的书来弥补这语文训练的缺陷。——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收录语体文,是比课外阅读进了一步。
部颁大学国文选目的“编订要旨”只从了解、欣赏、修养三方面说,不提发表方面,正为了不能兼顾。编选会对于大学国文教育目的却有这一方面的议决案:“在发表方面,能作通顺而无不合文法之文字。”大家的意思似乎也觉得大一学生只能继续练习语体文或新文言,而选目中的文字不能示范,所以编订要旨只从阅读方面立论。这种牺牲可以说是“实逼处此”。这个选目是重古的,而且侧重周秦两汉,如朱先生所指出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学古典太多,一年的教材里还是不能兼容并包,还非有所侧重不可。那么,侧重唐以前呢?还是侧重唐以后呢?这就到了第二个原因了。现行的高中国文教材,周秦两汉文入选的并不少,唐以后文更多。为连贯起见,大学教材自然应该侧重唐以前文。至于学生了解力远在教材的标准之下,确是事实。作者觉得这由于中学教材太高深和中学的教学太马虎之故。教学方面,现在不论。教材方面,编选会拟定的那个选目,一面固然求与中学教材连贯,一面还有矫正的意思。编选会议定的选文标准有“酌量避免与中学重复”一条,正是注重连贯。但必要时初中国文里已经见的,这个选目里也收入。例如《礼记·礼运》和柳宗元《封建论》,商务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就有。大家觉得这两篇文字给初中学生读,嫌高深些;这里选了,以后初中就可以不选了。高中学生固然可以读这两篇文字,但大家也希望以后高中教材不再选这两篇(《礼运》篇可只选**节);高中和大学的教材这才可以连贯起来。这里有一种作用,这个选目虽然侧重唐以前文,尤其侧重周秦两汉文,可是都尽量选那些词句比较容易懂的。现行的高中教材里,尽有比选目中各篇艰涩的。这选目是要定出一种标准,使以后中学教材按照着调整,不要再选那些太高深的文字。这自然还希望部里能够通盘筹划。
朱先生希望大学生“有藉注解而读群经诸子,不藉注解而读两汉以后散文,而略通其大意的能力”。编选会的希望大概也只是如此。大家议定选文有注释:一、“有旧注用旧注;旧注多家,采用通行者。可以删补,务求明确。”二、“无旧注者,加简明之注释。”注释就由编选人分任。作者的理想是用语体文注释,但一时不容易办。照现在所定的,如可以克期完成,也未尝不好。至于周秦文词句上有些问题,至今还无定论,旧注也靠不住,原是事实。不过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只须“略通其大意”就成;那些问题,应该指出,却不必深究。讲解也以讨论大意为主,不致多费时间。朱先生说一篇《离骚》“至少也要十几小时的讲解”,其实若印出注释,上课时只以讨论大意为主,四小时也尽够了。选目中各文,篇幅多较长。这因为向来选录古书,多加删节,不免散碎。这次所选,以全篇为原则,意在使读者能够得着比较完整的印象。篇幅既长,注释就必须印出,讲解也必须以讨论大意为主。
朱先生主张多选近代文,以为“时代愈近,生活状况和思想形态愈与我们相同,愈易了解,也愈易引起兴趣”。据作者十余年担任大一国文的经验,这句话并不尽然。一般学生根本就不愿读古文;凡是古文,他们觉得隔着他们老远的,周秦如此,唐宋明清也一样。其中原因现在无暇讨论。作者曾见过抗战前国立山东大学的国文选目,入选的多是历代抗敌的文字,据说学生颇感兴趣。但这办法似乎太偏窄,而且其中文学古典太少。再说兴趣这东西不宜过分重视,尤其在大学生,教育还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兴趣是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地训练下去,有时候必须使学生勉强而行之,就现阶段各级学校的国文教材看,作者觉得部定的大学国文选目可以说是占住了适当的地位。但作者并不以为这是百年大计。上文所谓重今的选本也许有一天会取重古的选本而代之的;那一定在初高中的教材根本变革以后。说到这里,可以谈一谈选目中没有语体文的问题;这是朱先生文中提及也是许多朋友常问及的。编选会的前身是二十九年一个谈话会,作者没有参加;那次会里拟了“生人不录”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虽然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可是事实上影响很大。因此初选目录中只有三篇语体文,鲁迅先生两篇,徐志摩先生一篇,是两个人选的。编选会开会时,既然侧重唐以前文,现代语体文自然就不被大家注意。作者曾经提出讨论,但那三篇语体文终于全未入选。大学国文的传统本不选语体文,看了部里征集来的各大学的选目就知道。西南联大开始打破这传统,也只是*近三四年的事。编选会的选目要由教育部颁行;教育部站在政府的地位,得顾到各方面的意见。刚起头的新倾向,就希望它采取,似乎不易。这回选目里不见语体文,可以说也并非意外。好在课外阅读尽可专重语体文,补充“示范”的作用。而日子越久,语体文应用越广,大学国文选目自然会渐渐容纳它的——这个我坚确地相信。
论教本与写作选自作者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种基本观念》里说: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字,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这是对于现阶段的国文教学的*切要的意见,值得大家详细讨论。本篇想就叶先生的话加以引申,特别着重在写作的训练上。
还得从阅读说起。现在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对于国文教学有一种共同的不满意,就是教材和作文好像是不相关联的,在各走各的路。他们可只觉得文言教材如此。爱作白话文的,觉得文言文不能帮助他们的写作,原在意中。就是愿意学些应用的文言的,也觉得教材的文言五花八门的,样样有一点儿,样样也只有一点儿,没法依据。一般中学生对于教材的白话文,兴趣似乎好些。**,容易懂;第二,可以学,他们的爱好却偏重在文学,就是教材的白话记叙文(包括描写文)、抒情文的部分。欣赏文学和写作文学似乎是一种骄傲,即使不足夸耀于人,也可以教自己满意。至于说明文和议论文,他们觉得干燥无味,多半忽略过去。再有,白话说明文和议论文适于选作教材的也不多;现在所选的往往只是凑数。这大概也是引不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原因。
文言的教材,目的不外两个:一是给学生做写作的榜样或范本,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后一种也可以叫做古典的训练。我主张现在中等学校里已经无须教学生练习文言的写作,但古典的训练却是必要的。不过在现行课程标准未变更以前,中学生还得练习文言的写作。要练习文言的写作,一面得按浦江清先生的提议指浦江清的《论中学国文》一文,刊于1940年《国文月刊》第1卷第3期。——编者注,初中时代从单句起手;一面文言教材也当着重在榜样或范本上,将古典的训练放在其次,不该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的,不该像现在这样只顾课程标准的表面,将那些深的、僻的文字都选进去。浦先生还主张将白话文和文言文分为两个课程,各有教本,各有教师。这个我也赞成。我赞成,为的这样办可以教人容易明白文言是另一种语言,而且是快死的语言。不管我的意见如何,这办法训练学生写作文言,不致像现在这样毫无效果,白费教学者的工夫,是无疑的。而施行起来,只须注意教师的分配,并不要增加员额,似乎也没有多少困难。——无论怎样,文言教材总得简单化,文字要经济,条理要清楚;除诗歌专为培养文学的兴趣应该另论外,初高中都该选这种文言作教材,绝不能样样都来一点儿。这样才容易学习,学会了才可以应用。

]

内容简介

[

这是朱自清先生关注语文教育的一本小书。作者认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常识,培养鉴赏能力,联系表现的技巧。作者正是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的。本书深入浅出,是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绝好读物。本书适合中学生阅读,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阅读课外文学经典书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作者简介

[

朱自清,现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也是研究古典文化的著名学者。生于189年11月,曾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

目录

目次
导读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论大学国文选目
论教本与写作
了解与欣赏
——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
古文学的欣赏
怎样学习国文
——在昆明中法中学讲演
文学与语言
文言白话杂论
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论朗读
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论诵读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论诗学门径
关于“月夜蝉声”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论百读不厌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答《文艺知识》编者问
——关于《背影》的写作及其他
文病类例(词汇)
剪裁一例
写作杂谈
人话

知识链接

封面

人民文学出版社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语文杂谈

书名:人民文学出版社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语文杂谈

作者:朱自清

页数:200

定价:¥25.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020137817

PDF电子书大小: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