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本书特色

[

吴振斌等著的《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是一部介绍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水生植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作用关系、水生植物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有关理论和典型工程实践案例的著作,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近几十年来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总结。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水生植物的特点、生活型、功能;第2章介绍影响水生植物生活的各类生态因子,以及各类主要生态因子对于水生植物的作用;第3章介绍水生植物的各种生态功能和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第4章阐述氮、磷、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第5章论述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理论依据;第6章系统阐述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一般步骤,及其针对不同目的采用的实施技术以及恢复重建的管理措施;第7章介绍重建湖泊水生植被的实例;第8章以武汉东湖为例,系统介绍了湖泊富营养化与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适合水生态、水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水生植物生理生态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的学生阅读,对于从事水生植物方面的理论研究者和水体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者,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内容简介

[

吴振斌等著的《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一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二十多年来在水生植物生态学调研和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等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应用的总结。该书分别从影响水生植物的各类生态因子、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理论依据、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及管理措施、水生植被重建工作实践进行了介绍和专题论述,并以武汉东湖等为例对湖泊富营养化与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编辑推荐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适合水生态、水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水生植物生理生态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的学生阅读,对于从事水生植物方面的理论研究者和水体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者,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1.2 水生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分布
1.3 水生植物的功能
第2章 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2.1 光照强度
2.2 温度
2.3 pH
2.4 底泥
2.5 水位和水流
2.6 动物牧食
第3章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吴振斌等著的《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一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二十多年来在水生植物生态学调研和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等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应用的总结。该书分别从影响水生植物的各类生态因子、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理论依据、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及管理措施、水生植被重建工作实践进行了介绍和专题论述,并以武汉东湖等为例对湖泊富营养化与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编辑推荐《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适合水生态、水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水生植物生理生态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的学生阅读,对于从事水生植物方面的理论研究者和水体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者,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作者简介吴振斌,湖北黄梅人,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欧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水协会(IWA)植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亚洲区协调人。长期致力于水生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以第壹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表论文254篇,SCI、EI收录110篇;已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8项。获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等荣誉20项。目录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1.2 水生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分布
1.3 水生植物的功能
第2章 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2.1 光照强度
2.2 温度
2.3 pH
2.4 底泥
2.5 水位和水流
2.6 动物牧食
第3章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3.1 初级生产功能
3.2 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3.3 底质环境稳定功能
3.4 营养固定和缓冲功能
3.5 水生植物的清水功能
3.6 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
3.7 其他生态作用
第4章 主要水体污染物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4.1 高氮磷营养盐的胁迫作用
4.2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4.3 重金属污染
第5章 重建水生植被的主要理论依据
5.1 多稳态理论
5.2 营养盐浓度限制理论
5.3 生物操纵理论
第6章 水质改善与水生植被重建和管理
6.1 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环境障碍、应对措施和一般步骤
6.2 外源污染消减技术
6.3 内源负荷消减技术
6.4 改善底泥技术
6.5 调控养殖结构技术
6.6 植物种植策略与技术
6.7 水生植物群落的调控与管理
第7章 重建湖泊水生植被的实践
7.1 先锋植物的选择及种植技术
7.2 植被恢复/重建初期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
7.3 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及工程应用实例
第8章 湖泊富营养化与水生植物群落演替——以武汉东湖为例
8.1 东湖概况
8.2 东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
8.3 东湖水生植物衰退和群落演替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因素的关系
8.4 水生植物衰退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武汉东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名录
彩图文摘版权页:

插图:

在近40年的调查研究中,东湖消失的水生植物物种如水车前、水马齿和谷精草等都是耐污力很低的物种(于丹,1995)。而耐污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大量扩张,成为水生植被中优势种之一。当然,不耐污种的消失不能完全归因于富营养化,其他原因如草食性鱼类的捕食压力和生境消失(如睡莲因稳定环境的丧失,而不能迁入适宜生境而消失,以及两栖蓼因湖中挺水植物和高大漂浮植物带的减少而丧失蔽荫生境*终消失)等(于丹,1995;倪乐意,1995,1996)。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可能降低水生植物的单位生物量和密度。1963年沉水植物分布区的平均生物量为132 g
DW/m2,而1994年为33.6 g
DW/m2,只为原生物量的1/4左右,30年的对比还发现优势种的出现频率大大降低,表明植物的生物量和密度降低。此外,1996年东湖郭郑湖沉水植物种子库调查发现,种子库十分贫乏,也说明植被更新能力下降(倪乐意,1996)。
8.3.2 高营养对沉水植物存在显著的生长胁迫
Ni
(2001a,2001b)针对东湖植被消失的可能原因开展了室内研究,发现水柱氮磷浓度升高抑制微齿眼子菜生长,并认为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富营养化是导致武汉东湖沉水植被消失的原因之一。曹特和倪乐意(2004)针对富营养化与东湖植被消失之间关系开展了室内胁迫生理学研究,急性协迫实验表明,水柱高浓度的氮营养如铵氮和硝态氮能诱发沉水植物金鱼藻的抗氧化活力的显著提高,无机氮浓度升高对该沉水植物构成生理胁迫。

]

作者简介

[

吴振斌(e-mail:wuzb@ihb.ac.cn),湖北黄梅人,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欧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水协会(IWA)植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亚洲区协调人。长期致力于水生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以**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表论文254篇,SCI、EI收录110篇;已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8项。获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等荣誉20项。

]

封面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书名: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作者:吴振斌

页数:418

定价:¥15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30309211

PDF电子书大小:1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