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田耕作制度

本书特色

[

草田耕作制度在我国民间应用历史悠久,但研究少而粗浅,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归纳总结。基于此,编者利用多年搜集的大量国内外有关草田耕作制度方面的文献和案例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了《草田耕作制度》的编写。《草田耕作制度》共9章,内容包括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草田耕作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草田轮作的理论与技术,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牧草混作,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的主要模式,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及林草复合系统等。

]

内容简介

[

《草田耕作制度》可供从事草业、畜牧业、草地农业、土壤生态及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目录

前言**章 绪论 **节 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草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可行性 二、草与种植业结构 第二节 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一、草田耕作制度与粮食安全 二、草田耕作制度与畜牧业 第三节 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耕作制度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二、草田耕作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 农业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节 农业耕作制度的含义及功能 一、农业耕作制度的含义 二、农业耕作制度的主要功能 三、常见农业耕作制度模式 第二节 农业耕作制度的特点与发展 一、国外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 二、国内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耕作制度区划与设计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基本环节 二、制约植物性生产高产稳产的因素 三、农业耕作制度的建立与区划 第四节 农作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农作制度发展历史 二、我国农作制度的萌芽与发展 三、农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合理农作制度的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平衡 第三章 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节 我国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一、我国古代草田耕作制度的出现及其演变 二、我国当代草田耕作制度及其发展 第二节 国际草田耕作制度的发展 一、国际草田耕作制度的发展 二、国际草田耕作制度模式的研究 第三节 草田耕作制度应用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避害就利和妥善安排的原则 三、紧密配合其他措施的原则 第四章 草田轮作的理论与技术 **节 草田轮作的原理及其优越性 一、草田轮作概念 二、草田轮作的原理与优越性 三、草田轮作效益 第二节 连作障碍 一、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及机制 二、连作障碍的消除措施 第三节 草田轮作计划的制定 一、草田轮作计划的设计原则 二、草田轮作计划的设计方法 三、牧草轮作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四、草田轮作制度中饲草饲料供应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国外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一、美国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二、澳大利亚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三、其他国家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 我国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与典型模式 一、我国草田轮作的主要形式 二、我国牧草轮作的典型模式 第六节 牧草与作物在轮作中的顺序安排与茬口应用 一、多年生豆科牧草 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 三、一年生豆类作物或牧草 四、一、二年生禾谷类作物及牧草 五、绿肥作物 六、块根、块茎及瓜类等作物 七、杂类牧草 八、水稻 九、油料作物 十、棉麻类作物 第七节 我国草田轮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草田轮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北方地区苜蓿轮作制的措施 三、完善我国南方地区黑麦草轮作制的措施 四、我国草田轮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八节 牧草轮作模式与技术案例 一、几种典型牧草轮作模式 二、基于牧草轮作的几种典型“种草养畜”模式 第五章 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 **节 草田间作、套作与复种的概念 一、间作 二、套作 三、复种 第二节 间作与套作模式 一、国外间作与套作模式 二、国内间作与套作模式 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的增产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 二、时间上的互补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 四、生物间的互补 第四节 间作与套作技术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品种的合理搭配 二、播种期的选择 三、适宜的搭配方式和搭配比例 四、行比与行向 五、管理上要兼顾主栽植物与间作植物 六、建立合理的田间复合群体结构 七、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和配套的机械工艺 第五节 间作与套作的增产效应 一、间作、套种提高光合效率 二、间作、套作改善土壤结构及肥力因素 三、间作、套作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四、间作、套作的产量与质量互补效应 五、间作、套作群体地温的时空变化 六、间作、套作群体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七、间作、套作群体的抗虫性 第六节 草田间作模式案例 一、苜蓿田夏季套种饲用玉米(苏丹草)(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二、冬牧70黑麦与俄罗斯饲料菜(或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苏丹草间作模式(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三、稻闲田油菜与紫云英间作、套作(适宜华南地区) 四、西北地区适宜的牧草与作物间作、套作种植模式 第七节 复种 一、复种概念及对农牧业增产的作用 二、复种的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主要复种模式案例(适用于西北地区) 第六章 牧草混作 **节 牧草混作的意义及其优越性 一、混作概念 二、混作意义 三、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作的优越性 第二节 草地混作研究 一、国外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及其研究 第三节 牧草混作原理 一、牧草种间关系 二、形态学互补原理 三、生长发育特性互补原理 四、营养互补原理 五、生态学原理 第四节 牧草混作的优势和劣势 一、牧草混作的优势 二、牧草混作的劣势 第五节 混作草地的建植 一、确定混作组合的原则 二、混作草地的建植技术 第六节 混作草地管理 一、施肥 二、灌溉 三、杂草防除 四、虫害防治 五、刈割和放牧 第七节 几种主要牧草混作栽培案例 一、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作 二、羊草与草木樨混作 三、苜蓿与谷子间行混作 四、羊草与披碱草混作 五、豆科牧草与豆科牧草间带混作 第七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节 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黄土高原草田耕作模式 二、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第二节 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南方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二、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三、南方草地农业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青藏高原地区草田耕作制度的建立 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科学价值 二、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生态价值 三、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社会价值 四、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 **节 苜蓿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苜蓿与作物轮作的效应 二、苜蓿与作物间作的效应 三、苜蓿与作物混作的效应 第二节 黑麦草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国外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二、国内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三、黑麦草与其他牧草的混作模式 四、黑麦草与豆科牧草的混作技术 五、多花黑麦草与作物轮作技术 第三节 燕麦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燕麦混作研究 二、燕麦的主要种植模式 三、燕麦+箭筈豌豆混作生产种植技术 第四节 光叶苕子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益 一、光叶苕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二、光叶苕子适宜种植区 三、光叶苕子的种植模式 四、光叶苕子种植模式的效益 第九章 林草复合系统 **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 二、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 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 二、国内外林草复合系统的状况研究 三、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研究 第四节 林草间作 一、林草间作的相互影响 二、林草间作的生态效益 三、林草间作模式 四、林草间作的类型与技术 五、典型林草间作模式案例——杨树与紫花苜蓿间作 第五节 果园生草 一、果园生草的概念及意义 二、果园生草研究现状 三、果园生草技术 参考文献

封面

草田耕作制度

书名:草田耕作制度

作者:师尚礼

页数:248

定价:¥9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030436221

PDF电子书大小:4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