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节选

[

bsp; 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既掌握对中

国学生讲授经济科学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也对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有深

入的了解。他们推出的这一套供普通高等教育经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

理学科以及政府、企业、新闻等工作者使用的教材,不但用言简意赅的

方式阐明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用“专栏”等多种形式介绍了我国

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材料,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原理和在分析中国

经济时运用这些经济学工具。它们是我国经济学教材百花园中的一簇新

葩,无疑将在我国经济科学的普及和提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复旦大学经济学家们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系列教材的出版,是近期我

国大学经济学教育的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市场导向的改革开始之日起,结束以苏联《政治经济

学》教科书及其衍生品作为经济学基本教材的状况,用经济科学的成果培育年

青一代,就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材建设的一项迫切要求。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高校采取了两个办法来满足这种迫

切的需求:一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北方本”和“南方本”的《政治经济

学》教科书;二是翻译了当时在西方国家流行的教科书,例如雷诺兹(Lloyd

G.Reynolds)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特别是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经济学》(1976年,第10版)。这些都为满足干部群众急迫

的经济学补课要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前一类教科书只在苏联教科书的框

架下添加了一些中国报刊和党政文件的话语,而且也很难摆脱苏联经济学那种官

式的叙事风格。后一类教科书由于编写出版的时间正好在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

学对所谓“新古典综合”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突破的前夕,以世界标准

而论,多少显得有些陈旧。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版界引入了更多在西方普通高等教育流

行的教材。这些教材吸收了经济科学突破取得的新成果,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论分

析更加深刻,也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以初级的经济学原理课程

而论,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的《经济学》和曼昆(N.Gregory Man-

kiw)的《经济学原理》都属一时之选。不过,这些教材通常用西方的事例来阐

释经济学的原理,对于中国学生往往有某些理解上的困难。据说,也有西方重要

经济学家曾经设想将自己的教科书改写为供中国学生用的版本,但*后也因对中

国情况掌握不透而作罢。

    一些中国学者在编写中国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上作了辛勤的努力。例如,北京

大学卢锋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用本土故事演绎经济学故事”,就

是中国大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时的一本有用参考书。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高

 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世界**位、近年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的国家

来说,只有几套本土版的经济学教科书实在是太少了;也完全不足以形成百花齐

放、百舸争流的局面,使教员和学生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来丰富自己对经济学原理

和经济分析工具的认知。

    现在,我国经济学科教学重镇之一的复旦大学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复旦的

经济学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既掌握对中国学生讲授经济科学所必

须注意的问题,也对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他们*近推出的这一套

供普通高等教育经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以及政府、企业、新闻等工作者

使用的教材,不但用言简意赅的方式阐明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用“专栏”

等多种形式介绍了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材料,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原理

和在分析中国经济时运用这些经济学工具。它们是我国经济学教材百花园中的一

簇新葩,无疑将在我国经济科学的普及和提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什么样的经济学?这是个问题。

    教什么样的经济学?这更是个问题。

    这本教材试图表明三个主张。**,我们想说,微观经济学*为核心的问题

就是讲清楚市场如何运行,政府又怎样弥补市场的不足。一本教材当有了一个

“问题意识”作为灵魂的时候,各个章节才能“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逻辑

里。第二,重大的经济学理论的推进,大多都是产生于已有理论不能满足特定时

代的需要的时候。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教会学生“批判式的思考”(critical

由inking),明白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第三,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可以用来粗线

条地分析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然而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微观经

济现象的解释,恰恰是经济学*为薄弱的环节。一本教材应该告诉读者,他所学

到的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什么,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问题是现有的知识没能很好解

答的。

    从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开始,经济学就以其枯燥无味而著称。微观经济学被市

面上的各类教材肢解成了一些公式以及理解某个点与某条线的相对位置的习题。

就连“博弈论”也难以幸免地成了程式化的求解过程,殊不知那些*具洞见的

思想恰恰掩藏在几个*为简单的也恰恰是*为经典的博弈论模型之中。直到*

近,经济学教育与科研网上仍然有一年级新生发帖说,学过了微观经济学,觉得

毫无用处。这种状态让人担忧,如果一年级的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发誓不再学经

济学,作为教师,我们的失败莫过于此。

    那么,在一本几百页的经济学教材里,我们说什么?其实,微观经济学*为

核心的问题就是讲清楚市场如何运行,政府又怎样弥补市场的不足。特别是在制

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哪些问题市场可以自行解决,哪些需要政府去管、怎么管,

这些都是政策争论的焦点。通常的教科书从消费者理论到生产者理论,再到市场

结构,*后讲交换和一般均衡,再对要素市场哕嗦两句,经济学的“问题意识”

都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也难怪学生们把经济学当做代数和几何题来做。我们想

说的是,从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马歇尔到阿罗一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新古典

 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些给定的假定前提下,市场可以解决诸如

供求平衡和资源*优配置的问题。这套经济学的“基准理论”恰恰给后来的理

论发展留下了很多空间,因为传统理论的假定前提在现实中通常不成立,比如,

市场可能是垄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外部性问题大量存在等。市场的不完美给

政府制定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体现上述思想,我们把教材的主体部分划分为“市场运行与政策”、

“市场竞争与效率”、“市场缺陷与政府”三大篇,前两篇主要讲市场机制是怎样

运行的,后一篇主要讲市场存在缺陷的时候,政府可以做什么。为了保持思想的

一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在几个安排上与通常的教科书出现了差异。

    首先,我们力图让读者一开始就对微观经济学的精髓有所了解,为此,在开

头**章就讲微观经济学的重大原理和概念,这些知识是对每一个读者都会有用

的。然后,我们在“市场运行与政策”一篇里抛出经济学的杀手锏——供求分

析,并且用这个简单的框架来讨论政策。供求分析是价格理论的核心,消费者理

论和生产者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推导出需求和供给曲线。

    其次,通常的教科书把包含一般均衡思想的“福利经济学”一章放在比较

靠后的位置,而我们则把它放在“市场竞争与效率”一篇的*后。事实上,读

者完全可以把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当成是论证市场有效性的铺垫,而“福

利经济学”则是把市场有效性的条件上升为了原理。讲完这些,再讲市场缺陷,

学生大概不会像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那样,对“福利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里的

地位感到头昏。

    再次,我们没有像通常的教科书那样用专门的章节来讲要素市场。事实上,

如果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对它的分析就完全可以用供求框架来完成。

于是,我们把要素市场简化成为一节,放在了供求分析之后。当然,要素市场有

其特点,比如,劳动供给曲.线是后弯的,这我们可以在消费者选择里讲,把劳动

供给理解为消费者在劳动和收入之间的选择;再比如,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问题会造成市场均衡无法实现,我们会在非对称信息一章里涉及这个问题。这样

处理之后,要素市场理论作为单独的章节已无必要。

    *后,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忘记告诉学生一些重大的经济

学原理都是在特定时代的需求下诞生的。不明白这一点的学生往往容易把所学的

东西生搬硬套到中国来。当学生们日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又往往忽视中国经

济的现实需求和理论创新机遇。为此,我们在本书的*后,用一章的篇幅来告诉

读者,那些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都产生于特定的伟大时

代。同时,我们在每一章的正文当中,也插入了很多中国的案例和基于中国现实

的习题,帮助读者了解微观经济学原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有些问题需要读者进行

“批判式的思考”,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到什么问题不能从已有的经济学原理中

 找到答案。

    中国的经济正在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国的发展正在面对经济学没能回答

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写这本书的时代。

    作  者

    2007年10月

,

第10章  垄’  断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反垄断法》终于在2006年完成了起草任务。

在美国,针对垄断行为的反托拉斯法始于19世纪末,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

法》(sherman Act)就对那些限制贸易的勾结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所有导致

垄断的兼并、契约或收购都在法律禁止之列。

    的确,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垄断行为可谓是深恶痛绝。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

初,电信服务独家垄断,老百姓想要装固定电话就得支付天价的“初装费”,在

20世纪90年代手机的“入网费”也高达几千元。2001年7月1日,中国电信宣

布取消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然而,这绝不是电信公司的良心发

现,而是“铁通”的出现打破了一向由电信独家垄断的市话市场的结果。同样

地,电信长话费的大幅下调也是各路IP电话运营商引入竞争而使然。据说,电

信不但降低了长话费,还开天辟地头一回给消费者寄长话费明细单。在以往,想

拿到这薄薄的一张纸,用户不知得跑多少趟电信营业部!然而这样的结果,也是

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才能换来的,专栏10—1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互联互通再受考验  河南IP电话几近瘫痪

    由于遭到河南省通信公司的话务封堵,到今年4月,河南的电信运营商

已长达20个月无法正常开展IP电话业务。4月17日,由于联通IP卡和130、

133无法拔通河南通信固定电话,这使河南联通和河南通信的矛盾更加激化。

    IP电话几近瘫痪

    据河南联通总经理助理贾京武介绍,由于河南通信拒绝实现互联互通,

目前河南全境的IP电话几乎到了完全打不通的境地。在河南第二大城市洛

阳,IP电话卡的经销商基本上全部消失。

    记者现场使用多部IP卡和联通手机拨打,发现手机对固定电话的接通率

不足16%,而IP电话的状况则更为严重,除联通17910接通率为20%外,

移动、铁通、吉通、小网通均为50次完全不通;而河南本地固定电话运营商

河南省通信公司发行的17908的接通率为100%。在新乡、南阳、驻马店三

地,除17908完全畅通外,其他运营商的接通率竟然均为零!    。

     更加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在铁通的固定电话上拨打铁通IP电话十分畅

通,同样,移动和联通的IP在自己的网内拨打也没有问题。

障碍由来已久

    根据信产部4月1日公布的今年*新的电信业务目录,相对于传统的长

途电话直拨业务,IP电话技术实现更加方便,资费也更加低廉(电话直拔

0.70元/分钟,IP 0.30元/分钟,外加本地市话费0.10元/分钟)。

    “由于IP电话大量分流了传统长途的收入,河南通信就利用在本地固定

电话中的垄断地位,制造互联互通障碍,威胁其他运营商放弃IP业务。”河

南联通副总经理苏玉卓愤怒地说。

    自从2001年8月联通IP业务月收入超过百万后,在与河南通信公司固

定电话通话时,联通IP开始频繁出现无法拨通、掉话、单通等问题,进而恶

化到完全无法使用。

解决问题尚待时日

    2月13日,信产部原部长吴基传和现任副部长张春江视察河南互联互通

情况期间,河南联通IP接通率突然恢复正常,接通成功率基本达到100%,

但14日晚,两位部长离开后,接通率迅速又下降到10%左右。

    4月12日,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局长权浩在河南网间互联工作会议上公开

表示,由于监管部门缺乏技术监控手段、人才缺乏、人手严重不足,使互联

互通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由于屡次向省级监管部门反映未果,2003年1月,河南联通直接向信产

部申诉。

    虽然信产部会对互联互通中违规的一方处以罚款,但区区几十万元金

额,对于年营业数千亿元的主流运营商来说根本没有约束力。业内专家认

为,除了迅速出台电信法和阻碍互联互通的司法解释外,只有改变信产部主

管和监管的双重职能,实现第三方监管,才能彻底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资料来源:刘奇.京华时报,2003—04—24.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垄断厂商的行为和前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全然不

同。竞争性厂商只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厂商则是价格制定者。我们也能看到,

垄断厂商所拥有的控制价格的这种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将使其征收较高的

价格。本章将对垄断厂商的定价决策加以考察,并且特别关注这种行为对效率的

影响。我们将发现,由于厂商有了市场力量,原先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各自按利

 润*大化原则行事所能实现的有效率结果往往不再能够得到。这就为政府干预市

场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为此本章*后将专门讨论政府针对垄断厂商的干预政

策,而本章一开头所提到的《反垄断法》便是其中一个方面。在正式讨论垄断

厂商的利润*大化行为之前,我们先来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垄断的。

  10.1  垄断的成因

  我们所说的垄断(monopoly)是指行业内只有一家厂商,这家厂商生产的产

品缺少相近的替代品,并且该行业也缺乏潜在的进入者。

    中国的长途电话市场就曾由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充其量我们也只能在局部地

区以国际回叫业务等方式作为对国际长途电话的有限替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

展,利用网络通信软件实施的电脑对电脑以及电脑对电话的语音传播方式开始出

现,然而真正打破中国电信对长话市场垄断地位的却是多家运营商的IP业务(网

络电话业务)。因为只有这种电话对电话的语音传播方式才形成了对中国电信长话服

务的有效替代。事实上,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用IP卡打长途时你需要多拨几个号码。

    在传统行业,由新技术或新点子催生的替代性产品或服务也同样对厂商的垄

断地位造成冲击。例如,“快递”的出现便抢夺了原先由中国邮政独家垄断的一

部分业务,正是在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的夹逼下,中国邮政才开始思考“信件

多久到达才算合理”这样的问题,并向公众做出相应的承诺。在全国各地纷纷

搞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越建越多的情况下,长途汽车公司的进入就瓜分了铁

路部门的长途客运市场。相反,由于卫星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正式向私人开放,网

上视频节目、影碟等又不构成有效的替代,中国的有线电视尚处于垄断之列。

    那么为什么垄断行业会缺少替代品或没有潜在的进入者呢?可能的原因来自

于以下三个方面。①

**,来自法律或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进入壁垒。

第二,潜在的进入者缺少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

第三.整个行、Ip仅由一家企业牛产会更有效率。

    10.1.1  法律或政策导致的垄断

    为了保护产品或服务的发明者,来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就会对潜在的进入

造成壁垒。例如,专利权的保护使DVD机核心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成为垄

断产品,版权的保护使文字、影音或表演作品由版权拥有者独家垄断。

]

作者简介

[

p>  陈钊,生于浙江舟山.经济学博士,

副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为复旦大学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世

界银行咨询专家,匿名审稿杂志《世界

经济文汇》编辑.The studies in RegionaI

 DevelopmenI编委会成员。曾先后在韩国

全南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卢兹一

大从事学术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与

激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陆铭,生于安徽马鞍山,经济学博

士,副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

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

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发展

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产业发展

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就业

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世界银行

咨询专家和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

汇》编辑。曾作为访问学

]

封面

微观经济学

书名:微观经济学

作者:袁志刚

页数:313

定价:¥29.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040224313

PDF电子书大小:6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