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节选

[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  实际上,秦长城在山海关以北二三百公里,孟姜女在山海关不仅哭不倒长城,就连长城的影子都不会看到。北宋末年以前的军队*远只到达今天北京市的南郊,像杨家将这样的正规军绝对不可能越过辽国的南京幽州城而活动在它的北面。山海关至嘉峪关间的长城筑于明朝,与秦始皇毫不相干。八达岭一段长城至多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不会找到两千多年前的影子。  近年来,长城的价值又有了*现代化的标准,因为据说它是一位美国太空人在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见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近又有消息说这一报道有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即使被太空人看到了,也不见得就抬高了长城的身价。因为今天的长城早已不是什么贯通万里的建筑了,很多地方已成断垣残壁,甚至已经杳无踪影。残留的长城中相当一部分只剩下黄土堆积,与周围的荒野并无明显区别。而地球上比长城明显很多的建筑物并不少,何至于它们却没有进入这位太空人的眼帘?要真有这样的事,就只能归结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如这一段长城上空正好未被云雾遮盖,光线正好适宜,太空人正好在观察,他事先又知道地球上有长城。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如果这位太空人看到的不是长城,而是其他国家的什么建筑,长城的价值是不是就会降低或被取消了呢?看来大可不必担心。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客观存在。  毫无疑问,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原始、*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但是要把长城说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歌颂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如何大的作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  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军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多、工程量*大、质量*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保守、*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的爱国主义自然只能以长城为界,因为长城外面就不是他们的国了,而是另一个政权或民族的疆域了。但唐朝人、清朝人的爱国主义就绝不会受到长城的限制,因为长城外边同样是他们的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再用历史上部分中原王朝狭隘的民族立场来认识长城?岂能用它来象征中华民族?  究竟是筑起长城、守住长城对中国历史贡献大,还是将长城南北统一起来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汉朝以来把长城作为“天之所以限胡汉”(老天爷用来分隔胡人和汉人)的界线,把“天下”限于长城之内。流风余韵,是否还存在于某些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处?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

]

前言

[

  虽然我从小就喜好历史,但那只是少年时代盲目好奇心的表现。直到1978年10月考取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三年后又留校工作,才确定了以历史地理研究为终身职业。刚读研究生时,还不知历史地理为何物,就像外界不少人以为就是历史加地理这两门学科。幸而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抱病设帐,在华东医院大厅一角为我们五位同学讲了**课,才明白历史地理的学科属性,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不禁心中窃喜,原来歪打正着,所选专业正适合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也能利用自己尽管不多却也不无价值的积累。更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领导明确我担任先师的助手,从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先师的耳提面命,瞻仰史学界泰斗和前辈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

  一开始我选定的研究方向是西汉人口,1979年写了一篇《西汉人口考》,发表于《中国史研究》,以后用作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以此为基础写成博士论文《西汉人口地理》,198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又承担《中国人口》项目的子课题,完成中国人口历史变迁的概述,直到完成《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前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不过我*关注的还是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内的发展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幼时读《三国演义》,对“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印象深刻。以后自学历史,了解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似乎证实了这种分合的规律。而历史学界长期肯定的规律却是,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分裂的时期越来越短;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过,联系到具体问题后,就发现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协助先师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对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纠正了长期沿袭的误解。例如,以往无不将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当作大分裂后重新统一的开始,而实际上,且不说北宋的统一始终没有完成,而在历史中国的范围内,辽、宋对峙,西夏、大理、吐蕃并存,如果将北宋看成统一,实际是将其他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我将心中的困惑汇报于先师,他也颇有同感,但作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的他,对《地图集》中的某些不实之处却无能为力。由于我随侍先师的时间很多,有时连续几个月住在外面,主要就是修订《地图集》、整理《肇域志》、编审《历史大辞典》条目等,统一与分裂往往成为我们饭后、睡前的话题。

]

内容简介

[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是《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修订版,包括作者葛剑雄的增订版自序和三篇约五万字的相关文章。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重点问题,作者以理性的思考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提出如何认识统一时期的消极因素和分裂时期的积极因素,并面向未来,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珍藏版)》史料扎实,分析深入,视角鲜明,见解独特,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作者简介

[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

目录

引言
**章 昔日的天下观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胎死腹中的五服制/大九州说/中原和华夏
一厢情愿的“天下”
九州观念的延续/如果世上只有中文/长城的价值/炎黄子孙
第二章 分与合
历史上的中国
国与“中国”/“中国”的扩大和变化/“中国”之争/中国和中央帝国/历史上的中国
分合大势之一
从万国到七国/六国灭四海一/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帝国/盛世难再/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分合大势之二
大唐帝国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继续/疆域空前的元帝国/退缩中的明朝/统一疆域的*终形成/内乱外患国土沦丧
第三章 分合的标准
何为统一
“统一”的本义/正统僭伪之争/朝代的起讫与统一的始终/称臣纳贡与天下一统/汉唐典章与统一/赫赫武功与统一
何为分裂
合中之分/分中之合/分中之分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
受命于“天”
得天独厚/以农立国/运粮之难/盐铁会议上的难题/胡骑南下/农区的盈缩/周边与中原
有民斯有土
亿兆斯民/移民实边/“迁虏”与“谪戍”/自发移民与战乱移民/内聚移民/移民和民族融合/游牧民族的贡献/人口压力与边疆开垦
民以食为天
交通运输/手工业和商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裂与分治的背后
殊途同归
中行说与汉使的辩论/各取所需/因时因地的行政管理/一般与特殊芸芸众生与风流人物
“帝力”的变化/苍生望太平/君王千秋业
第五章 千秋功罪
社会财富的投向
“海龙王”的业绩/太仓陈陈相因/驰道和宫殿陵寝/军队和佛寺/挥霍性的“赏赐”
行政效率和治理
王温舒的妙计/君民的不同选择/张知县砍茶树/“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政策与对策/神通广大的吏/礼失求诸野/朱元璋的“直隶”
分裂政权的贡献
小国的自立自强/移民与开发的导向/戍卒、流民、衣冠/从供天下到供本国/华夏正音重返中原/征服者被征服乱世岂止出英雄
飞将军抱恨终身/百家争鸣与万马齐喑/乱世的魅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
附录二 再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
附录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封面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书名: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作者:葛剑雄

页数:285

定价:¥52.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00101073

PDF电子书大小:11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