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本书特色

[

  中国的戏曲音乐形式主要由唱腔与伴奏(文场与武场)组成,伴奏除包腔外,还有润腔、拖腔、跟腔、随腔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许多剧种“支声型”多声音乐形态。山西戏曲以山西四大梆子占地为主的生存态势,从各剧种的伴奏方式、演唱方式及表现要求(剧本题材),大致构成了支声型、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和综合型等五种多声形态类型。但随着新音乐工作者和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其创腔技法也随之由原先传统的多声创腔逐步融入西方多声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术,逐渐形成中西多声创腔技法的融合与衍变。然而,山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制度。无论是外围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改革要求还是艺术本身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无形当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

]

内容简介

[

中国的戏曲音乐形式主要由唱腔与伴奏(文场与武场)组成,伴奏除包腔外,还有润腔、拖腔、跟腔、随腔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许多剧种“支声型”多声音乐形态。山西戏曲以山西四大梆子占地为主的生存态势,从各剧种的伴奏方式、演唱方式及表现要求(剧本题材),大致构成了支声型、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和综合型等五种多声形态类型。但随着新音乐工作者和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其创腔技法也随之由原先传统的多声创腔逐步融入西方多声部。

]

作者简介

[

陈甜,1979年生,党员,艺术学博士,师从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车文明教授。现任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声乐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

]

目录

序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一、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二、多声形态的界定及论域研究述评三、资料来源及研究视角与方法四、课题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章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概述**节 戏曲音乐渊源历史述略第二节 戏曲音乐多声形态构成溯源一、戏曲唱腔中的对唱、合唱与重唱二、戏曲伴奏乐队中器乐的重奏、合奏第三节 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一、紧凑流畅——接应型多声织体二、烘托陪衬一主调型多声织体三、加花装饰——支声型多声织体四、鲜明对比——复调型多声织体五、立体丰富——综合型多声织体第二章 20世纪山西传统戏曲音乐的多声形态类型**节 唱腔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一、唱腔之间松散式接应型对唱与重唱二、唱腔之间密集式接应型对唱与伴唱第二节 唱腔与伴奏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一、唱腔与主奏之间接应型多声二、唱腔与主奏之间支声型多声三、唱腔与主奏之间复调型多声四、唱腔与锣鼓之间主调型多声第三节 器乐之间构成的多声形态一、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多声二、锣鼓之间对比式复调型多声三、主奏与锣鼓之间衬托式主调型和对比式复调型的综合第三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创腔技法的衍变**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大梆子的多声创腔技法一、伴奏乐器的多声音效二、伴奏手法的多声创作思维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大梆子多声创腔技法的中西融合一、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介入二、重唱、伴唱与合唱中接应型、主调型与复调型的综合三、配乐中支声型与复调型的综合四、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人物主题音乐五、支声型与复调型综合的中西乐器混合乐队第四章 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衍变的成因**节 清后期至民国梆子腔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影响一、晋东南区域——上党落子二、晋南区域一眉户、乐乐腔三、晋北区域——晋北道情、晋北大秧歌、耍孩儿四、晋中区域一一汾孝秧歌第二节 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的借鉴一、抗战革命根据地剧团/剧社对西洋乐器的少量应用二、抗战时期山西戏曲音乐对西洋乐器小提琴广泛应用的历史铺垫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一、唱腔编创形式的改变二、戏曲乐队西洋乐器的加入第四节 “文革”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历史转折一、以主题音乐为主的创作手法二、新演唱形式和器乐曲的广泛应用三、戏曲乐队编制的逐步扩大第五节 改革开放二十年山西戏曲音乐的回归与重构一、传统戏的复苏与回归二、现代戏的普及与重构结语参考文献附录A 戏曲音乐中的多声结构形态附录B 山西戏曲音乐研究论著索引(1952-2017)附录C 相关资料表格统计附录D 山西戏曲音乐唱腔改革经典剧目选段后记

封面

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书名: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

作者:陈甜

页数:250

定价:¥78.0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01

ISBN:9787104047599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