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念的生成
节选
[
**章 理 念
**节 蒙太奇观念诞生的历史语境
一、苏联电影的诞生语境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1893—1984)在开始他那本断片式的却时常有着深刻洞见的《论爱森斯坦》时,引用了爱森斯坦的感叹:“‘我们曾以为我们正在塑造生活和电影(cinematography),’爱森斯坦说道,‘但结果却是,生活在塑造着我们和电影’。”这种感叹对于从20世纪初俄罗斯异常活跃的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并且在波澜壮阔的192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代人来说,都会在内心有一种别样的回音。什克洛夫斯基由衷敬佩爱森斯坦,他们同在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下和起伏跌宕的人生中进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他这句话中透露出的无奈,来自于观念探索激扬起来之后所受到的时代限定,不过,在这种无奈的底下,却还是蕴藏着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情怀念。
十月革命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内忧外患,但它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像重建旧的经济、政治制度一样,对旧的文化艺术进行重建,利用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来进行革命启蒙。由于在俄国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普通民众中文盲的比例相当大,电影因其天生的亲大众性,这就使得电影在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中必然起到比文学等艺术媒介更大的作用。基于这种对于革命主体进行革命启蒙的迫切性的认识,苏维埃政权在政权刚刚建立时,就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开始了改造旧俄电影工业的努力。
……
]
内容简介
[
蒙太奇学派要用蒙太奇把人们引向充满理性光芒的意义世界;写实主义者则认为电影可以帮助我们在越来越抽象的现代世界中回归到具体的经验现实。
作者论问题显示了电影这门后来艺术与传统高级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推动讨论的是几千年来镌刻在“艺术家”头衔上的神奇光环,还有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流程所导致的反向推力。
结构主义者对文本生产过程中个人创造性的忽略有效突出了支配性的叙事语法的作用。电影符号学希望在电影中找到类似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当这种探索超出文本的界限,它就被理解为一个显现意识形态运作和男权主义踪迹的场所。
]
作者简介
[
冯欣,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博士。1997年至2005年在台州学院中文系任教。2005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在《电影艺术》等刊物和报纸发表《:正在消失的彼岸》、《叙事的意识形态分析》等论文和学术评论十余万字。目前已经翻译完成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Thomas Schatz)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另外曾经参与写作“电影+”系列丛书、《欧美自然主义的现代阐释》等著作。
]
目录
导论 一、柏拉图的幽灵 二、电影观念及其根源 三、研究背景介绍**章 理念 **节 蒙太奇观念诞生的历史语境 一、苏联电影的诞生语境 二、先锋艺术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合流 三、破除舞台幻觉和对“高级艺术”的反拨 第二节 形式主义和蒙太奇观念的诞生 一、形式主义者的电影思考 二、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基本属性:电影领域的形式主义思考 第三节 蒙太奇与理念 一、杂耍蒙太奇:碎片的狂欢 二、理念的回归与深化 小结第二章 表象 **节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历史语境 一、蒙太奇学派的真实观 二、写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作为人类存在复制者的写实主义 一、安德烈·巴赞的理论渊源 二、电影影像本体论 三、蒙太奇与显现真实的电影语言 第三节 作为现代社会救赎者的写实主义 一、现代世界日常存在的碎片化 二、作为现代社会救赎者的电影 小结第三章 作者 **节 作者问题的提出 一、作者的历史 二、作者性问题 第二节 电影语境中的作者想象 一、电影作者问题的提出 二、作者理论的发展和回应 三、作者论的结构主义化 小结第四章 文本 **节 电影符号学 一、现代电影理论的背景 二、结构主义的电影化 第二节 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电影化 第三节 电影与意识形态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新认识 二、意识形态理论的电影化 第四节 电影与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 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小结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电影观念的生成
作者:冯欣
页数:220
定价:¥36.0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6030209
PDF电子书大小:8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