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电影观念辩论研究
节选
[
当然,被作为批评标靶的、以电影的“文学价值”为中心的电影剧本中心观,并不是要强调“极左”政治对于电影剧本的禁锢,而是要重新回到“十七年”时期注重电影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电影剧本中心制。但其作为80年代初中国电影“陈旧”、“机械”、“呆板”甚至“僵化”的电影观念的“标靶”是具有一定历史因素的,因此必须在一定历史维度加以考察。 首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全面确立。在这一意识形态下确立的社会主义文艺观,便是以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核心。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在文艺创作领域进行必要的接管以外,包括电影研究在内的文艺研究领域也是意识形态占领的重要区域。因为“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①因此,生产新的概念、确立新的文艺理论体系、建立新的文学艺术阐释机制就成了文艺领域的头等大事,而1942年的《讲话》则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或者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的“宪法”。 其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是一对需要重新辨析和确定的概念范畴。《讲话》对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文献所无法比拟的。在“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原初思考的驱动下,毛泽东逐渐确立了功能论文艺观。在涉及文艺批评标准的问题上,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②。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标准并没有轻重之分,但在具体阐述时则认为“艺术标准”是没有独立性的、需依附于“社会效果”,而“社会效果”的衡量标准是“政治标准”。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①,虽然从哲学层面看,这是一个完满的论述,但却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具体的创作和批评层面,政治标准成为了唯一标准,内容即为“革命的政治”,形式等同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形式为革命的内容服务。 1949年后,在“文艺从属于政治”的“绝对真理”下,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者被逐渐纳入体制、高度组织化。由于全能政治对文艺创作激情和自由驰骋的规训,以及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的“工具性”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宣传和教育成为电影的唯一使命。之于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内容”变体以“电影剧本”为中心的电影管理和审查机制。 “电影是*有力和*能普及的宣传工具,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生产企业。保证电影能及时生产而顺利完成政治宣传任务的决定关键,乃在于电影剧本创作的具体组织工作与思想指导;党对电影的领导就必须抓紧这个决定关键,因为电影剧本是电影艺术的灵魂,不仅应要求具有正确的思想及一定的艺术水平,且应做到供应及时,有充足的数量,有高度的思想性与严密的计划性,以适应电影生产事业的发展与需要。”② ……
]
内容简介
[
今天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跨区域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整合的新阶段。为了理解今天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性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仅仅把它们作个别的研究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同时,为了回应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和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也必须突破传统视野。它要求有一种对于“中国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一种研究“中国电影”的新方法,即把内地、香港、台湾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作一种新的、整合性的研究。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本丛书强调“华语电影”这一概念和进行华语电影史的书写正是对这些发展的一个积极回应,以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广阔和前瞻性的视野中,来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目前的性质、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并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发展的多元状态。
]
作者简介
[
齐伟,电影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先后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含决策咨询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目录
总序绪论一、重读80年代:可能性与必要性二、“现代化”语境和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三、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学科史)视野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章 断裂与选择:“去政治化”与“电影必须是电影”**节 思想让渡、历史规约与本体转向第二节 “拿常识说事儿”和讨伐“戏剧性”的三篇檄文一、“拿常识说事儿”与电影“戏剧性”论争的历史回溯二、讨伐电影“戏剧性”的三篇檄文第三节 构罪“戏剧性”:戏剧性美学原则与“极左”政治教条一、崭新的旧问题:时代诉求与创作现实二、以“三突出”为核心的戏剧性电影美学原则三、“戏剧性”:从美学原则到政治教条四、偏执的深刻——回应历史和时代的需要第二章 电影观念讨论的延伸:从“文学性”到“电影性**节 电影的”文学性“论争:过去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一、电影的文学价值辩论一、二十年后历史亲历者的疑惑:“误读”还是“正解”?第二节 “文学剧本”的审查管控与“思想内容”的政治说教一、批判的指向:思想内容规训与电影文学剧本中心制二、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变迁:从电影形式到电影文学第三节 “本体”回应与“思想”回声一、从戏剧到影像的“本体”回应二、从政治到学术的“思想”回声第三章 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与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学界对西方电影理论的译介第二节 “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理论的中国化一、“巴赞”的初次造访与失之交臂的纪实美学二、“长镜头”理论:误读还是中国化?第三节 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启蒙与系统补课一、80年代初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二、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与电影理论的现代同步三、盲打误撞:“现代”魅惑与现代电影理论的精神洗礼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美学的两次理论探索**节 钟惦棐及其电影美学思想的再思考一、独属于80年代的中国电影知识群落——振兴巷6号和“电影美学小组”二、多重“身份”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第二节 “影戏”美学传统的破与立——论80年代语境下的影戏美学一、“影戏”美学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提出和电影理论的探索……第五章 对话:娱乐片——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第六章 激进现代性与“谢晋模式”辩论的再解读结语 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遗产
封面
书名:八十年代电影观念辩论研究
作者:齐伟
页数:233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06044053
PDF电子书大小:10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八十年代电影观念辩论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