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节选

[

章  教学活动的目的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学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达
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是因为目的性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
个根本特性,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它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的生命活动。人的活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
时就已经在活动者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
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自己预期的目的,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它作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与人对自然的
活动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丰富复杂的交往关系,
而不仅仅是对象性关系;二是这种关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导致过程
上的动态生成性以及目的上的不可完全预期的特性,即教学活动的
目的只能作有限预设。
**节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学活动目的的演变
    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价
值取向及目的设定也随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
活动的价值追求上,大体经过了“偏重‘双基’一重视智力~关注

,

非认知因素一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个阶段。
  一、偏重“双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论
工作者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建设我国的教
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学活动的目的——向学生
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发展学生的认识
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
质。其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活动
的中心任务。①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而提出的,特别强调了“双基”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
要作用,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学活动的阶级性和教育性,以区别
于西方国家的教学目的。
    在这种以“双基”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目的观的指导下,我国这
一时期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教学
活动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
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教师而不重学生。教师易于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
的容器,只要求学生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教师常以批评、训
斥、禁止、惩罚等作为教育手段,师生关系不平等,常常发生不信
赖、不尊重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之事。
    第二,重管教而不重自觉。不注重从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认为对学生管得越严越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
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和能力。
    第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上

,

强求一律,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得不到承认,容易忽视学生个人
的独特性,造成教学活动单调、枯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
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第四,重教师传授而不重学生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填鸭灌
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易于造
成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重视智力阶段
    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苏联赞科夫、美国布鲁纳等人的
教学理论与实验的翻译介绍,他们提出的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的
教学理论体系,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何把握这一
思潮的发展趋势和对教学实践的意义,是抱住以往的理论不放,还
是根据实践的发展重新考虑自己的教学理论呢?教学理论界展开了
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的大讨论。
    通过这次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严峻
挑战,为了解决人类知识量剧增、更新周期缩短与学生在校学习时
问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传授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应当是
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是唯一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一项更为重
要的任务。为此,必须要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的转移,把重点放在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上。因此,教学活动的目的应
当完整地表述为“加强基础,发展智力”。

,

 

]

本书特色

[

,

《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第二辑)
前言
    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
分会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继续共同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分支学
科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第二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丛书二》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
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
科学的概貌。
    《丛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同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历史与逻辑
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丛书》属于学术性著作,要求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
从纵向上论述学科发生、发展与趋势,从横向上比较和分析不同流
派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丛书》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
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学科前沿,亦体现作者自身的见解。
    《丛书》的作者主要为中青年学者。为提高书稿质量,各卷分
别聘请知名学者为特约审稿人。特约审稿人对书稿的审阅是全方位
的,他们与作者相互进行平等的学术切磋。特约审稿人和《丛书二》
主编尊重作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不同的学术观点。
    教育科学的分化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甚至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现
在已形成众多的分支学科。可是,相对而言,有的比较成熟,有的
则甚稚嫩。这就使各分支学科的作者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比较成熟者要求有新的发展;比较稚嫩

,

者则要求迅速成长。随着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随着相关领域实
  践和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的分化还在继续。这套《丛书》所展示
  的只是当前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大致的面貌。至于那些或因分支学科
  尚在孕育之中难以催生,或因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作者难以落实等缘
  故而未能列入本《丛书》的,只好抱憾地暂付阙如。
    《丛书》**辑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学分会理事长、人
    民教育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叶立群研究员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
    副会长兼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瞿葆奎教授为主编,教育部课程教材
    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吕达研究员为副主编;
    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是:王汉澜(河南大学教授),王道俊(华
    中师范大学教授),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人杰(广州师
    范学院教授),胡寅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
    届领导都高度重视《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叶立群社长兼总编辑
    为《丛书》的筹谋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始终惠予关心;张健如社
    长和吴履平总编辑,马樟根社长、韩绍祥社长和魏国栋总编辑,都
    坚持将《丛书》列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项目并给予大力支持。
    《丛书》**辑15卷已于2002年出齐,并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教育
    图书一等奖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这是广大作者与编者、出版者共同努
    力的结果,也是教育界、出版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厚爱的结果。
    《丛书》第二辑仍由瞿葆奎教授任主编、吕达研究员任副主编。
    《丛书》编委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教育部
    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都将一如既往地以事业为重,
    以学术为重,坚持精品意识,将《丛书》编好出好。
    以系统的结构编写《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是一种尝试,如
    有缺点、错误,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4年春

]

封面

教学论

书名:教学论

作者:杨小微

页数:459

定价:¥28.6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07204159

PDF电子书大小:7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