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故事

节选

[

**章 开篇
  (公元前370~前290年)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坚信在纷繁多样的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某种秩序,为找到这种秩序,即使鞠躬尽瘁,依然矢志不渝。希腊哲人狄奥弗拉斯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将植物划分为几大类,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些植物,他还配上了自认为恰当的谜题和暗示。在之后的两千年里,狄奥弗拉斯图留下的这些谜题被后世的哲学家、医生和药剂师们陆续揭开,并对分类的内容加以丰富、细化,配以图例。经过几代人的累积,一套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植物分类解释终于在17世纪末完成。今天,有文字描述的植物共计42.2万种,狄奥弗拉斯图只分辨出其中的500种,其中半数以上曾在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中出现过(在荷马史诗中就提到了60种)。狄奥弗拉斯图对植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比对,的确称得上是投身于植物命名事业的**人。是他*先开始搜集有关植物的信息,是他首次提出关于植物的重大问题,如“我们收获的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分这些植物?”等等,也是他**次从种类关系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植物对人类效用的层面探讨植物。尽管当时的巫术和医学为人类更多地了解植物特性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但狄奥弗拉斯图希望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他对植物的研究只是出于求知的兴趣。通过对植物及各植物种群彼此关系的了解,不但帮助人类逐渐摸索出自然界的存在真谛,也让人类感受到大自然的恐怖之处。因此在古希腊人看来,大自然对于物种的安排是充满激情的。
在雅典宪法广场北侧竖立着一块界石,这块表面粗糙的大理石上依然保留着碑铭残片。苍老的界石只有两英尺高,却被放在一个和旁边卖汽水饮料、冰激凌的售货亭一样高的簇新雕花圆柱上。当年,这块古朴的界石正是吕克昂学园的标志,公元前320年,狄奥弗拉斯图在此传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站在界石下,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眼前依稀出现了当年狄奥弗拉斯图在吕克昂学园讲学时的情景。
高度的差异、生长习性的不同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区分它们的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呢?狄奥弗拉斯图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还向他的学生们详细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把植物分为树木、灌木、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四类。也许在现在的人看来,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成就,但在当时,由于人们所掌握的知识相当匮乏,因此,狄奥弗拉斯图希望更多地了解大自然。那时,既没有达尔文,也没有《物种起源》,更没有什么进化论。古希腊人将葡萄、李子、桃、苹果等栽培型植物视作神灵恩赐的礼物,认为这些果实曾是奥林匹斯山上结出的仙果。爱奥尼亚哲学家希庞提出栽培型植物可能多半源自野生植物,在当时看来,这一想法近乎疯狂。狄奥弗拉斯图对希庞的观点非常感兴趣,然而在设计植物分类时,依然将野生植物与栽培型植物的区别当作主要的分类标准。狄奥弗拉斯图已经有了植物分为雌雄两种的概念,还知道,好的坐果率主要取决于雄花光顾雌花的数量。遗憾的是,狄奥弗拉斯图从未仔细思考过植物的授粉方式,始终没有弄明白授粉的概念。种子和果实虽然有了,但它们究竟怎样产生的,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狄奥弗拉斯图的导师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研究方面一直遥遥领先,因此在对待植物的问题上,狄奥弗拉斯图开始是把植物看作是一种脚朝天、嘴埋于地底下的动物。他认为,这二者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进行对比,就像动物一样,植物可以按照它们的叶脉、叶脊及果肉进行描述。狄奥弗拉斯图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类比的方式,比如这个叶片比较大,或是比较小,茸毛较多、颜色相对比那一种要淡一些等等。
狄奥弗拉斯图的两本著作——《植物问考》和《植物本原》,读起来就像是他在吕克昂学园授课时准备的一大套备课笔记中压缩整理出来的。这两本著作于公元前300年奠定了植物学的发展基础,对植物秩序的探索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点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了。可惜他的作品被后来的罗马作家普林尼剽窃,结果流传后世的著作反而是普林尼的《自然史》。随着普林尼作品一次次地被引用,狄奥弗拉斯图逐渐被人们淡忘。直到加沙的特奥多罗(约1398-约1478年)*终以拉丁语作为植物知识的载体,情况才得以改变。
公元前372年前后,伟大的信息收集者——狄奥弗拉斯图降生在莱斯沃斯岛上的埃雷索斯。他的父亲美兰提欧斯是织布行的一名漂洗工。长大后,狄奥弗拉斯图离开莱斯沃斯岛前往雅典,并在雅典*大的哲学学校之一——阿卡德米学园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思想。当时,亚里士多德也是该学园的门生。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此后,亚里士多德在莱昂学园创立了“逍遥派”,狄奥弗拉斯图也加入其中。两人的年龄差距虽然只有15岁,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狄奥弗拉斯图的影响却在日后狄奥弗拉斯图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亚里士多德死后(他去世时是63岁),把所有的藏书都留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据说那些都是当时整理出来的*好的藏书,其中不单包括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手稿,还有他的导师柏拉图的著作,这为狄奥弗拉斯图今后创作自己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柏拉图将我们所看到的生物(如树木、灌木、鸟类、动物、鱼类等等)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宇宙形式做了重要的区别,在这方面,他们二人都受到柏拉图理论思想的影响。早在狄奥弗拉斯图之前,亚里士多德就在撰写《动物史》一书时开始了对植物的探索。然而,亚里士多德和狄奥弗拉斯图的所作所为并未博得当时人们的喝彩,相反却遭到嘲笑:何必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那些“活物”上呢。更让人们不理解的是,狄奥弗拉斯图在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精彩的论著,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力地研究什么棕榈树和榛絮的事情呢?
与狄奥弗拉斯图进行的其他研究一样,在植物探索方面,哲学同样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狄奥弗拉斯图之所以研究植物,其目的绝不是为了按照字母表顺序写一部以杏树开始、葡萄结束,关于植物的百科全书,也不单是为了描述各类植物的基本特征,以供世人辨认。相反,他却提出了一些有关植物的关键问题。比如,如何定义一种植物?哪些部分是划分植物种类的关键所在?有关植物在任何层次都与动物相符的假设也是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本源。和动物一样,植物也可以孕育出花朵和果实,但我们不能把一只动物的幼崽称作是它自身的一部分。如此一来,你又怎么能说某种植物的花或果实是它的一部分呢?此外,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生物界有三种不同的灵魂: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不同的灵魂具有不同的功能。植物真的有灵魂吗?它的灵魂究竟长在哪里?植物肯定有自己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生命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说植物从根部、茎干、叶片或者种子等任何部位都能生长出来的话(当时的希腊人已经掌握了剪枝和压条的技巧),那么植物的灵魂还真是无处不在呢。但那肯定是不可能的。狄奥弗拉斯图曾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假设,仔细论证过植物灵魂的存在问题,*后得出结论:植物的灵魂就位于它的根部和茎干的连接处,虽然在人类看来那个部位是一个隐蔽的区域。在写到某种植物时,狄奥弗拉斯图常常说:“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他在写到埃及荸荠时,一些人认为埃及荸荠是一种一年生植物,其他人则认为它的根部能够保留很长时问,新的茎干可以从老根上生长而出。狄奥弗拉斯图在著作中提到了这一意见分歧,但同时表示:“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在狄奥弗拉斯图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的理论影响,即所谓按照植物的自然种类进行归类的原则,几乎贯穿全文。但前提是:只有当你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哪些物种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分类。拿到的样本越多,了解它们的相似性或区别也就越容易。如果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样本,根本没有东西能相互配合,又何谈分类呢?尽管有人认为狄奥弗拉斯图的分类原则很可能是受了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但在他之前,没有人将这一原则适用于植物。狄奥弗拉斯图曾有过这样的疑问:“用来区别不同植物的典型特征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
假设“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与动物一致”这观点正确的话,狄奥弗拉斯图所要面对的**道难关就是如何才能确定一种植物的重要部位。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从来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想到植物的某些部分会像动物那样永久不变。于是,狄奥弗拉斯图自问道:哪些部位是所有植物都相似的?哪些部位是某种植物特有的?
狄奥弗拉斯图非常谨慎地建议说,应该将植物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树木、灌木、亚灌木及草。狄奥弗拉斯图首次尝试对植物进行系统划分,将它们分别归合到多个具有整体一致性的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狄奥弗拉斯图对他的想法讲行了试验,试图确定这种归类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很少能够做到。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植物的高矮、粗细或者寿命的长短进行分类呢?抑或是把野生和培植植物,结果和不结果的植物,开花和不开花的植物进行区别呢?或者是否可以在常青植物和那些秋季落叶的植物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限呢?这是一个我们很容易就能接受的区别。狄奥弗拉斯图从来都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他深知在一些地域中“不管是葡萄树,还是无花果树都不会落叶”。狄奥弗拉斯图较为满意的就是将那些生长于干燥土地的植物与生长在水中的植物进行自然分类,这大概也是因为水生和陆地动物之间早已有了一个明显区别的缘故。即便如此,他也预见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像柽柳、柳树和桤木之类的植物,无论它们的根部是扎根在泥土还是长在水里,在狄奥弗拉斯图看来,它们都是水陆两栖植物。
从一开始,狄奥弗拉斯图就意识到周遭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甚至在“生态学”这个词被发明之前就谈到了生态,“因为植物与土壤紧密相连,而不像动物那样可以脱离大地而存在”。狄奥弗拉斯图还提出对于植物“在特定地区的唯一性”必须个别考虑、个别对待。尽管这一理论还不成熟,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狄奥弗拉斯图已经意识到土壤和地形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狄奥弗拉斯图的《植物问考》是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酝酿之后完成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他的缜密。但问题在于,他无法找出恰当的词汇来详细描述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词语还没有被杜撰出来。他把一些*显而易见的部分进行区分归类,如植物根系、茎干、枝条、叶子等。他也提到了植物的许多特征,如刺枝、卷须等,这些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他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包括将开花和不开花植物进行分类。但是当他对植物开出的花进行描述时。马上就变得词穷理屈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狄奥弗拉斯图在技术词汇方面的缺乏反倒成了他的一大优势,这意味着他的语言从来都不是专有的,但也不具有排他性。而且在两千年以后,对植物的描述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明喻的使用,比如狄奥弗拉斯图把银杉的穹顶状树冠比作是维奥蒂亚农民的帽子。除专业词汇匮乏外,狄奥弗拉斯图的著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纵观整本《植物问考》,他用心描述的植物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他自己也这样写道:“大多数的野生植物种类都没有名字,也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然而大多数栽培植物却被人们起了名字,从而变得更加普遍。我的意思是说,一些植物,比如葡萄、无花果树、石榴、苹果、梨、月桂树、番樱桃等等,正是因为人人都需要它们,所以才勾起人们研究其种类的差别的欲望。”就拿无花果来说,当时它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当奴隶的面包配给量减少了五分之一之后,成熟的无花果就成了现成的食物来源。因此,狄奥弗拉斯图在《植物问考》一书中共提到了500种植物,其中80%都是可以人工培植的。
在著作中,狄奥弗拉斯图还提到当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即有些植物可以随心所欲地转变成另一种植物。而植物的命名,其基础就在于一个物种的固定性和持续性:小麦就是小麦,大麦就是大麦,芸香就是芸香。但令狄奥弗拉斯图感到麻烦的是,蝌蚪并不总是蝌蚪,它们会变成青蛙,毛毛虫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终也会以蝴蝶的形式出现。照此看来,如果说蜕变是动物王国中司空见惯的一件事,那么这种情况同样也应该适用于植物王国。他写道:人们说(每当他提出自己持保留意见的事情时,经常会使用“人们说”或者“有人说”这样的句子),小麦和大麦都可以变成毫无价值的毒麦——即一种在耕地上经常出现的杂草,在玉米地中尤为常见。而且,毒麦的叶子以及它的种子紧紧依附在植物根茎两侧的生长方式非常像玉米,所以当时的农民会坚信玉米肯定是退化成了毒麦。我们知猎,无论是种属划分,还是依据特征、构造、生长方式或生长顺序进行分类,都取决于每种植物各自独有的标记物,而且这些特征绝不会相互转换。虽然狄奥弗拉斯图不能肯定毒麦是怎么形成的,但他认定一点:小麦绝不会变成大麦,大麦也绝不会变成小麦。他的看法也与一些人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些记录都应该被看作是可笑的。”他非常肯定地说,“不管怎样,那些确实能够进行转变的植物,其转变完全是自然产生的,而且这种改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改变而造成的,和具体的培植方法毫无关联。”从这一点来说,狄奥弗拉斯图的观点显然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人的认知。可惜当时坚持“植物种类生来就是不稳定的”这一观点的人依然非常普遍,这一情况直到17世纪末才有所改变。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狄奥弗拉斯图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植物问考》的开篇就写道:“在研究植物的不同部位、它们的品质、它们生命起源的方式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时候,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到这种植物的独特性和它的基本自然属性。”在他之前,且不说提出新的问题,从来都没有人能够从如此的广度构思这类问题。
 ……

]

内容简介

[

植物世界妙趣横生,植物的命名充满神奇。在植物分类体系确立之前,人们如何认识植物?究竟何人发现了自然生物的游戏规则?艺术家们绘制的植物画像为后世研究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使学者们“按图索骥”,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两千年的观察、记录与思考,让植物命名体系的规律逐渐清晰。安娜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展开一番惊险离奇的植物学考古之旅。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

]

作者简介

[

安娜·帕福德,英国《独立报》园艺版记者,《观察家》、《乡村生活》和《Elle装潢》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家,曾写作《郁金香》、《花坛全书》、《植物拍档》等八部作品,其中《郁金香》最为畅销。她是英国古迹保护组织成员、古代园林及建筑修缮工作的负责人,曾耗时近三十年参与重新修复了原属该地区首席神父的花园。近年来,她又开始了另一处花园的修葺。

]

目录

引言**章 开篇第二章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第三章 亚历山大图书馆第四章 剽窃者普林尼第五章 求药之人第六章 女王宝典第七章 阿拉伯人对植物学的影响第八章 黑洞效应第九章 准人妙手绘丹青第十章 复活的狄奥弗拉斯图第十一章 布伦费尔斯的著作第十二章 一介狂狷写性灵第十三章 意大利之旅第十四章 **座植物园的诞生第十五章 长鼻子的挑剔者第十六章 威廉·特纳结下的网第十七章 新教盛世第十八章 格斯纳的著作第十九章 新牧场第二十章 普朗坦的队伍第二十一章 *后的草药书第二十二章 英国人的成就第二十三章 连线美洲第二十四章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尾声名人志

封面

植物的故事

书名:植物的故事

作者:(英)帕福德 著,周继岚,刘路明 译

页数:432

定价:¥59.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108028877

PDF电子书大小:7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