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对策研究

本书特色

[

季明川、孙万刚、杨萍、李明辉、杨洁等编*的 《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对策研究(精)》是在“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山东省农业现 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协调发展创新综合研究”成果基 础上,经进一步完善提升形成的一个创新成果。
本书基于“十二五”山东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 重大需求,立足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新态势,以中共十 八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现代 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协调创新发展这一主线,以粮食安 全、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同 步发展等为重点,从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角度,研究 山东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协调创新发展问 题,提出支撑和引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的路 径模式、支撑机制及其重大政策问题,从而为加快推 进“四化”同步背景下山东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本书在结构上分两大部分:**部分为总报告, 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对策研究;第二部分 为专题研究报告。
本书是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协调发 展创新综合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对新型农业现代 化建设从中观对策角度提供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

内容简介

[

本书在结构上分两大部分: **部分为总报告, 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对策研究 ; 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报告。

]

目录

前言
**部分 总报告
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对策研究一、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背景及意义(一)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进展(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三)战略意义二、发展现状及趋势(一)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及安全水平(二)农业经济、农民收入与人均食物占有水平(三)农业国际化水平(四)基础设施与现代装备水平(五)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六)新兴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七)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与探索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新形势(一)存在问题与比较差距(二)面临的新形势四、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一)发展思路(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五、区域发展布局与重点任务(一)重点区域与发展布局(二)重点任务和突破路径六、对策建议(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高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二)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计划,提高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推进扩大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四)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现代化制度保障体系,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健康运行(五)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农民同步增长的体制机制,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报告1 新的科技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一、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农业现代化的运行轨迹与特征(一)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二)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二、科技革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一)科技革命的内涵及其特点(二)科技革命对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影响三、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是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判断(二)新的科技革命是我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一)加强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重大技术的新突破(二)依靠科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层级(三)建设“知识化”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能力(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报告2 “四化”同步形势下山东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能力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研究目标(三)研究思路(四)研究方法(五)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二、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一)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率测度(二)“十三五”山东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三)小结三、山东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山东农业科技产出情况分析(二)山东农业科技投入情况分析(三)山东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情况分析(四)山东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情况分析(五)山东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分析(六)山东农民科技培训情况分析(七)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四、国外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启示(一)美国农业科技支撑情况(二)以色列农业科技支撑情况(三)日本农业科技支撑情况(四)荷兰农业科技支撑情况(五)国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启示五、新形势下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一)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参与主体(二)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新型农业科技交撑体系的建设目标(四)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组织框架(五)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六、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二)明确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四)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体系(五)健全政策体系,不断提升宏观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
报告3 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一、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及与农业的关系(一)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二)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其特征(三)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二、信息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影响分析(一)信息技术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二)信息技术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三)信息技术对农业信息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国际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做法及经验借鉴(一)国际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特点及做法(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经验借鉴四、山东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状及其瓶颈问题分析(一)山东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发展轨迹(二)山东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发展特点(三)当前山东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瓶颈问题分析五、推进山东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对策与政策建议(一)加强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主导地位(二)积极引导非政府主体参与农业现代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建设(三)加强信息整合与优化配置,增加有效信息供给(四)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五)加快先进成熟的信息服务模式推广,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报告4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影响机制(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三)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机制二、山东省“两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二)山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三)山东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评价(一)数据处理(二)山东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评价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一)模型构建(二)山东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五、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一)模型构建(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数据处理(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六、“两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三)“两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七、措施与对策
报告5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美丽山东创新研究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与特征(四)国内外研究概况(五)研究意义二、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一)农户小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二)村庄中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三)园区系统循环农业模式(四)区域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三、山东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一)指标体系构建(二)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预测(一)发展趋势(二)重点实施的工程五、推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四)增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报告6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由来、内涵与特征(一)农业产业化由来与发展的简要回顾(二)农业与农业产业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的特点(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二、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借鉴(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借鉴(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借鉴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一)山东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一)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三)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培育和壮大种养殖大户及家庭农场,推进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化(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六)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七)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八)深化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九)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职能五、农业产业化经营前景展望
报告7 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利益主体协同机制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的提出二、当前现代农业利益主体之间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三、两点对策(一)从新型农业现代化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二)从新型农业现代化管理层面优化相关主体的利益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封面

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对策研究

书名:山东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综合对策研究

作者:季明川,孙万刚,杨萍等著

页数:181页

定价:¥78.0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09226654

PDF电子书大小:6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