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

节选

[

 
    20世纪50年代,本人作为建筑系一名学生学习了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建筑物
理课。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相关的工程设计和科技项目研究。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物理环境品质是规划、设计室内、外空问环境功能的基本要求,物理环
境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功能设计的技术支撑。考虑物理环境要求的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方案,为后续的物理环境技术设计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从而可减少
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
    二、需要宏观地考察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对物理环境的影响因子,并且分析
研究城市区域物理环境与室内物理环境品质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除热环
境、光环境及声环境设计外,还需要考虑电磁辐射环境、空气环境品质等方面的
问题。
    三、建筑物理课的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教学
计划安排的后续课程设计(含毕业设计),初步运用已学的物理环境分析方法和
技术手段,为将物理环境设计集成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的训练。
    鉴于上述认识和体会,在本书编著中特别考虑以下方面:
    一、城市物理环境品质(包括出现的恶化趋势),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
许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并且引起全社会日益关注。室内、外物理环境品质的保障
和改善,需要在体现可持续发展国策的绿色建筑营建活动中探求优化的设计方案
和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措施。
    二、依逻辑思维分析、表述的建筑物理基本知识和技术措施,*终要整合运
 用到主要体现形象思维,甚至上升到创造性思维的规划与工程设计图中,并交付
施工。本书探求以建筑物理知识、分析方法、技术措施为引导,力图启发学生将
物理环境设计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和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中。
    三、增加城市区域物理环境的内容,论述、分析其与室内空间物理环境品
质、节约资源、能源的关系,增加工程实例及对物理环境品质与建筑设计整合的
分析,反映国家的相关规范及标准,只推荐成熟的经验公式和有效的技术措施,
简略介绍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新进展。考虑到在此学习阶段,学生已初步养成查找
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减少资料性内容。
    四、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主要体现在选编反映工程建设中一些新技术、新
经验的实例,不拘泥于编著者的有限研究和实践。对于引用的资料均按规定格式
注明出处,以体现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也便于读者查阅原著,了解更多信息。
    现今全国设置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学校有一百余所,各校有自己的办学
传统和所侧重的专业特色。本书可为建筑物理教材提供另一种选择。
    近几年,本书编著者选择本书稿的一些章节用于对建筑学类研究生选修课的
讲授,学生对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考察城市物理环境及其变化,将物理环境设
计集成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印象较深,并认为可以拓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创
作思路。因此,本书亦可为研究生相关选修课参考书提供一种选择。
    本书第4章及第5章由东南大学傅秀章副教授撰稿,第8章及第9章由台北
科技大学周鼎金教授撰写初稿,第12章第1节由合肥工业大学饶永副教授撰稿。
其余各章节的撰写及全书定稿由本人负责完成。
    本人要特别感谢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前局长刘太格先生、前副局长姚其骝先
生,新加坡CPG有限公司陈芷玮先生,美国ARTEC顾问公司Russ Johnson先
生,台湾成功大学林宪德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谭华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建
筑设计研究院王峥高级工程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章奎生高级工程师,上海申
华声学装备有限公司张明发总经理为本书编写提供的宝贵资料和热心帮助。感谢
中国科技大学(台湾)游壁菁、陈鼎周、陈致和讲师,东南大学彭昌海、匡荛博
士,张笑楠、黄朝阳、马淳靖、赵晓颖、韦佳、李涛硕士,鲍学芳讲师(进修教
师),博士生毛建西、陆文秋、Warunee Phusanam(泰国留学生)和王伟等为本
书的制图、排版、打印以及现场测试等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衷心感谢天津大学沈天行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评审书稿。编著者已依沈
教授的意见作了相关的补充和修改。还应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玉容、陈桦
编辑为本书出版给予的热情关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著者的心愿是为年轻学者提供一本反映专业特点、紧密配合主干课程教
学、理论联系实际、可读性好的教材。书中的不妥之处恳切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批
评指正。
  柳孝图
2007年6月

]

目录

第1篇 物理环境概论 第1章 物理环境概论 1.1 人与物理环境 1.2 营建活动与自然环境 1.3 绿色建筑与物理环境 第2章 物理环境与规划设计 2.1 简述 2.2 城市范围的物理环境问题 2.3 新建筑类型、新材料(构造)的物理环境问题 2.4 居民对环境品质追求及生活、休闲方式改变衍生的物理环境问题 2.5 要求全面考虑并综合解决热、光、声环境品质的矛盾第2篇 建筑热环境与设计 第3章 建筑热环境基本知识 3.1 室外气候与室内气候 3.2 建筑与气候 3.3 热的相关知识和热能转移 3.4 湿空气的概念 第4章 建筑物的热特性 4.1 建筑物的得热与失热 4.2 建筑物稳定状态下的传热 4.3 建筑物热损失与采暖耗热量指标 4.4 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 4.5 非稳态状态的房间热响应 4.6 透过玻璃的太阳辐射 4.7 建筑物的湿状况 第5章 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 5.1 我国建筑热环境与能耗现状 5.2 改善室内热环境和节能的建筑途径 5.3 建筑热环境设计基本策略 5.4 建筑保温与节能设计 5.5 建筑日照设计 5.6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5.7 建筑防热与节能设计 5.8 建筑物的被动降温 第6章 城市热环境分析及其改善 6.1 气候及气候变化 6.2 城市热环境的基本特征 6.3 城市热环境与建筑物能耗 6.4 城市热环境的改善第3篇 建筑光环境与设计 第7章 建筑光环境基本知识 7.1 眼睛、光与视觉 7.2 基本光度量和应用 7.3 视度及其影Ⅱ向因素 7.4 建筑材料的光学性质 7.5 建筑光环境设计要点 第8章 自然光环境设计 8.1 光气候和采光标准 8.2 采光口 8.3 现代的窗系统 8.4 采光设计 8.5 采光计算 第9章 人工光环境设计 9.1 人工光源的光特性 9.2 灯具 9.3 室内工作照明设计 9.4 环境照明设计 第10章 建筑光环境与城市夜景照明设计 10.1 建筑光环境设计 10.2 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10.3 照明节能与绿色照明第4篇 建筑声环境与设计 第11章 声音的物理性质及人对声音的感受 11.1 声音声源空气中的声波 11.2 声音的物理性质与计量 11.3 声音在户外的传播 11.4 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扩散吸收和透射 11.5 声音在围蔽空间的传播特征 11.6 人对声音的感受 11.7 噪声对人的影响 第12章 建筑吸声与建筑隔声 12.1 建筑吸声 12.2 建筑隔声 12.3 墙体隔声 12.4 楼板隔声 12.5 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的单值评价 第13章 声环境及降噪设计 13.1 城市噪声及相关的评价量 13.2 声环境立法、标准和规范 13.3 城市声环境规划与建筑物降噪设计 13.4 建筑隔振与消声 第14章 室内音质设计 14.1 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14.2 供语言通信用的厅堂音质设计 14.3 供音乐欣赏用的厅堂音质设计 14.4 多用途厅堂音质设计 14.5 大型厅堂音质设计实例 14.6 室内音质设计各论 14.7 混响时间的设计计算主要参考文献

封面

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

书名: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

作者:柳孝图

页数:411 页

定价:¥49.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12096541

PDF电子书大小:9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