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空间布局框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本书特色

[

*部分为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综合评估。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条主线入手,研究武汉市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提出武汉市空间发展的规划建议。
第二部分为中西方典型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案例研究。在研究国内外典型特大城市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典型大城市都市区发展及其空间重构的特征及经验,提出典型案例经验对武汉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为武汉大都市区地域结构优化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转型关键时期的武汉城市发展的目标及空间发展的目标,建构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为区域发展对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从区域功能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空间开发等四个维度,研究区域视野中武汉城市功能及空间发展的问题,探索武汉城市功能及空间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第五部分为经济模式及生产方式转变对武汉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在研究生产方式及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经济模式与生产方式转变的趋势,研究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提出武汉城市产业发展引导策略,并构建武汉城市新的产业空间格局。
第六部分为武汉城市远期-远景人口居住与就业岗位分布及其适配性空间研究。在研究现状人口及就业分布情况格局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现状就业岗位与就业空间匹配性分析,检讨既有规划引导下的人口及就业分布的问题及趋势,提出武汉城市远期-远景人口及就业岗位空间布局及其适配性空间引导。
第七部分为基于人口、就业及轨道公交的武汉主城区功能空间重构研究。主要研究武汉主城区人口分布对城市功能空间的影响、主城区就业岗位分布对功能空间的影响、轨道公交对城市功能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主城区功能空间重构的优化对策。

]

内容简介

[

本书分为六部分。**部分为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综合评估。第二部分为中西方典型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案例研究。第三部分为武汉大都市区地域结构优化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为区域发展对武汉城市远期远景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第五部分为经济模式及生产方式转变对武汉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第六部分为基于人口、就业及轨道交通的武汉主城区功能空间重构研究。

]

目录

第1章 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综合评估1.1 现状研究思路及内容1.1.1 研究思路1.1.2 研究目标1.1.3 研究重点内容1.2 城市空间发展与用地布局1.2.1 武汉城市空间发展阶段的判定1.2.2 土地空间开发特征1.2.3 城市功能布局的演变与特征1.2.4 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1.2.5 评估与判断1.3 主城区重点功能空间发展与布局1.3.1 主城区重点功能空间发展概况1.3.2 主城区重点功能区规划与现状发展的比较分析1.3.3 主城区重点功能区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分析1.3.4 评估与判断1.4 产业发展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4.1 武汉经济发展与产业阶段判定1.4.2 武汉工业空间发展与规划的分析1.4.3 评估与判断1.4.4 武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的影响1.5 都市区生态空间发展与布局1.5.1 建设用地与生态空间的协调关系1.5.2 生态用地保护现状与压力1.5.3 生态用地保护措施的 外经验借鉴1.5.4 评估与判断1.6 新城发展与主城建设1.6.1 新城发展历程与趋势1.6.2 典型新城与主城空间布局发展现状与问题1.6.3 典型新城与主城联动发展分析1.6.4 新城发展的经验借鉴1.6.5 评估与判断第2章 外典型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案例研究2.1 案例选择及研究框架2.1.1 研究背景2.1.2 研究目标及意义2.1.3 研究案例城市选择2.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2 共性目标特征2.2.1 区域协同:外协内调,提升城市能级2.2.2 智慧多元: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网络城市2.2.3 文化转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造特色鲜明的魅力之城2.2.4 生态弹性:应对未来的不可知性,转向反脆弱型绿色城市2.2.5 瓶颈突破:走向可持续发展2.3 都市区空间功能布局与重组2.3.1 各大都市区圈层功能分布格局2.3.2 居住:核心区持续加密,郊区圈层状轴向加速外移2.3.3 工业:柔化重组2.3.4 服务业:专业化的多核化地域分工2.3.5 新城:多元多级梯度差异型培育

封面

大城市空间布局框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书名:大城市空间布局框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作者:王智勇,林小如,黄亚平著

页数:286页

定价:¥90.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1-01

ISBN:9787112241095

PDF电子书大小:8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