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

节选

[

    1976年,威廉斯出版了一本类似于工具书的《关键词——文化与
社会的语汇》。2005年,英国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本内特等人又重新
编撰了一本《新关键词——新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语汇》。从威廉斯
的《关键词》到本内特的《新关键词》,三十年间,学术界已经广泛接受
了威廉斯的一系列创造性想法,那就是把关键词作为社会和文化研究
的一种有效路径。
    乍一看来,威廉斯的《关键词》和一般的语言工具书别无二致。但
作者却反复强调这并不是一本辞典,“它应该算是对于一种词汇质疑
探寻的记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制度广为讨论的一些语汇
及意义——这种习俗、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其归入为文化与社会”。
换言之,威廉斯认为关键词的讨论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和文化的解析。
因为在他看来,探寻词汇意义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进入社会文化
及其历史的过程。因为一方面,词语意义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和思想的
矛盾、冲突和争议,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社会历史演变其实就发生在
语言内部。威廉斯的这些说法实际上告诉我们,所谓自然而然形成
的、透明的、意义同一的词语是不存在的,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文
化必定会赋予词语以不同的理解和意义。而关键词作为一种研究方
法,就是要揭示出其中的意义之差异、矛盾、断裂和张力。这已从语言
的角度触及了文化研究的核心理念。
    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的关联性,即特定
词汇与另一些词汇构成了一个“星座”,进而彰显出该词汇的复杂意
义;二是关注词语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亦即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差异
性。毫无疑问,威廉斯开创性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指引了方向。如他
所言:“我自己的分析重点是针对社会和历史层面。指涉与适用性是
分析特别用法的两大基石。就这两方面而言,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1)关于意义的*大问题往往是存在于日常实际生活的关系中;(2)在
特殊的社会秩序结构里及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意义与关系通常
是多样化与多变性的。”假如我们不满足于“照着讲”,而是努力“接着
讲”,那么,在威廉斯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想,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关键词系列丛书就是一种尝
试。威廉斯强调关键词的指涉是在日常生活关系中呈现出变异性和
多样性,但对这种变异性和多样性的研究本身也是多样的。既可以通
过他倡导的那种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记录、质询、探
讨与呈现词义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从其他路径来探索,这里我们尝
试的是一种从当代思想家和学者对同一关键词的不同用法中来彰显
其复杂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法。我们知道,当代思想界学派
林立,观念殊异,这不但体现在所强调的关键词有所不同上,即便是对
同一关键词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我们注意到,不同思想家
的不同语境恰恰是呈现出关键词差异变化的背景所在。就对词语复
杂含义的把握而言,一个人的理解或一个人的用法总难免有局限性,
超越这种局限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学者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中
加以探寻,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正是本着这种想法,我们编
撰了这样一套风格体例独特的关键词系列丛书。
    本丛书的立意用心得到了一些学界同仁的理解,一些学者积极参
与了这项工作。说实话,起初我以为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只要有充
足的资料,然后从中选出合适的文字即可。一俟真正进入编撰工作,
可谓大海捞针,费尽心思。要从各种不同的文献中找到相关文字绝非
易事,不但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需要技巧和见识。所以,在这里我
由衷地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他们的艰苦
劳动使得这一想法得以实现,进而为国内关键词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思
路。同时,我也要感谢杨书澜女士,记得几年前和她聊天谈及这一想
法时,她以一个出版人的职业敏感当即把握到其中的价值。其后她做
了不少联络和组织工作,使得这套关键词系列丛书应运而生。
    是为序。
 
    伦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书论述了伦理学中的十八个关
键词。如果将伦理学比作一座城市,这十八个关键词,若是没有重大遗
漏的话,只标出了这座城市的主要街道和标志性的景点。本书分三个部
分: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每一部分都包括六个关键词。
不过,这个数目上的整齐纯属巧合,并非我为对称之美蓄意而为。我为
每个部分写了一个简短的引言。
    将伦理学划为三部分完全是出于教育学上的目的,并不表明伦理
学中有三个(哪怕相对)独立的子学科或子学说。哲学首先是由各种
各样的问题构成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
每个学习哲学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
论通常是相互对立和相互竞争的。伦理学也不例外。三部分的划分
主要依据伦理问题的特点。规范伦理学探讨道德原则的内容,即指导
我们如何行动和怎么生活的原则是什么。元伦理学探讨道德原则的
性质,如道德原则来自哪里?道德原则是否有普遍性?道德原则有真
假吗?道德原则是不是只是人们的情感反应?道德原则必然构成行
动的理由或动因吗?应用伦理学顾名思义是将道德原则应用于实践
情形,但我们需要小心的是,这里的实践情形指的是特别有争议的情
形,不是指日常的人际交往情形。典型的应用伦理学问题包括堕胎、
弑婴、动物权利、环境和生态保护、战争、医疗和法律中的生死决策、性
行为模式等。在当代,还出现了新技术如网络与计算机、基因工程、人
体复制等引起的伦理问题。这种划分有教育学上的意义,是因为这样
分类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辨别和理解伦理学中的问题。
    但是,回答这些问题却是另一回事。一旦你试图回答它们,你将
 发现这个划分并不提供什么帮助。一个系统的、连贯的道德观点将帮
助你一揽子回答了三类问题。伦理学是一门以人类实践为对象的学
科,但作为一门学问,它是理论性的,必须接受理论的限制。如果你赞
同规范伦理学中的自然法理论,你就不可能接受元伦理学中的相对主
义,因为两者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元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者,你就
不会同意康德的义务论;如果你在战争伦理中持有绝对主义立场,你
大概不会赞同规范伦理学中的行动功利主义。这是因为,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中的问题不是相互独立的,你对某些问题的
回答,由于受一致性的限制,必定影响到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伦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探究,像哲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在很大程度
上是一种智力的活动。概念的准确和论证的严密是智力活动或者理
论活动的两个主要美德。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是从事伦理研究的一
个有利条件,但伦理资源的丰富并不足以让一个民族在伦理学上高出
一等,就像生育众多并不意味着一个民族有发达的胚胎学一样。有些
人或许满足于我们的典章风物和上国衣冠,但这些不是理论化的伦理
学说,就像遍地的富铁矿不是船舰飞机一样。古代圣人的片言只语和
微言大义,只有经过我们做概念的澄清和合理的重构等工作后才能形
成系统的伦理学说。另一方面,当我们习惯于把伦理学当作思想品德
教育时,这种过于实用的做法跟伦理学的理论要求就有了距离。当
然,伦理学能够担当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但什么样的伦理理论才是
*好的伦理理论,才是适合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却是需要通过伦
理论证来回答的。不把伦理学当作一门理论探究,对伦理学的发展是
不利的。我常听说“实践出真知”,这个说法对伦理学未必成立。康德
终身未娶,却写出了人类关于婚姻与道德的*重要的论述。许多人大
红灯笼高高挂,却未见得有关于婚姻的真知。我也未曾听说婚结得越
多就越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道学家和道德哲学家毕竟不是同一种
人。伦理学除了它的现实功能以外,还需要满足我们的纯理智上的好
奇:人都是自私的吗?人类是否需要或者为什么需要道德这种制度?
这世界如果归根结底是由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严格遵守物理规
律,那么人类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道德是否以自由为条件?我为
 什么总是要做有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这么做并不符合我的
利益?有道德的人一定幸福吗?我并不是说,伦理学要么已经要么很
快就会给出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我的意思是,它们是理智上有趣
的、吸引入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统一场方程、宇宙
的起源、人类基因的*终奥秘一样。
    每一个关键词,按照统一体例,由“关键视窗”、“关键视点”和“关
键著作”三个小节构成。“关键视点”通常摘录2~3条权威工具书中
的相关定义,以及从中外经典著作和当代有影响的文献中选录若干与
关键词的内容关系*为密切的代表性论述。这一节的一个特点是当
代作家的选段占了很大比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古典作家的名著大
都出版了,关于它们的研究文献也不少,读者可能既熟悉又容易找到;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伦理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问,古典作家的思
想在今天既有受到批评的,又有得到阐发的,当代的伦理学成就应该
在本书中得到反映。由于版权的缘故,“关键视点”选录的篇幅有限。
所有的外文选段都是我自己译成中文的。“关键著作”给读者提供一
份关于该关键词的主要参考资料清单。
    “关键视窗”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我力图按照下列原则来论述一
个关键词:(1)准确定义关键词,将其与相近和相对立的关键词进行对
照;(2)列举一个关键词下*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思想和理论;(3)
尽可能对这些思想和理论做出评论,如指出它们的优点、缺陷或面临
的困难;(4)历史性的叙述或解释除非服务于前三条,否则尽可能紧
缩。在我看来,一个观念、一个思想或一套理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条
件下产生的,远没有它是否融贯、是否有说服力、是否有涵盖性、归根
结底是否正确那么有趣和重要。
    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曾在北京大学学校通选课“伦理学导论”上多
次讲授,我要在此感谢我的学生和助教们给予的思想刺激,我从他们
那里获益良多。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研究生蔡蓁审读了全书,弥补和校
正了许多疏漏和错误,对她的帮助,我的感激之心远非三言两语所能
表达。
    本书献给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明星(1962  2002)。

,

道德实在论
关键视窗
    我们许多人在不同的场合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维护自己的道德
立场、与人争论并试图说服他们、试图解决道德问题等等,这是以一个
想法为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伦理判断是有对与错的,否则,我们不知
道伦理话语是干什么的。如果你也有这个想法,你多半就是一位道德
实在论者。
    在当代元伦理学领域中,道德实在论可能是*复杂的一种立场。
这个立场的核心论题看起来是一个颇为简单的形而上学论题——存
在着客观的道德事实,但是,它包含着多种要素。而由于这种表面上
的简单,人们很容易将它与一些有交叉之处的立场搞混。同时,道德
实在论者由于对道德事实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本身也被划分为不同的
子派别。
    我们先看看道德实在论的一些核心要素。根据乔纳森·丹溪的
概括,道德实在论包含三个主张。
    首先,道德实在论认为伦理学,像许多科学一样,是一个合法的探
究领域,有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或主题即道德事实。对于道德事实到
底是什么样的事实,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其次,道德实在论者相信道德事实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某
 种意义上是独立地“在那儿”。在这一点上,道德实在论与科学实在论
相同。我们的道德信念为真,当且仅当它们表达了道德事实,就像我
们的物理信念为真,当且仅当它们表达了物理世界中的事实一样。
    再次,道德实在论认为我们对道德事实的认识是可错的。大部
分道德实在论者都相信我们能够具有道德知识,尽管我们并不总是能
够得到道德真理。
    **个要素将道德实在论与伦理非认知主义和伦理虚无主义隔
离开来,让道德实在论与认知主义站在一起。认知主义认为道德态度
是一种认知态度。什么是认知态度呢?如何区分认知态度与非认知
态度呢?这里我们区分两种相对立的“适应方向”。认知态度的适应
方向与非认知的正好相反。以信念和欲望为例。一个信念,必须适应
世界存在的方式。在信念面前,世界是给定的,信念的目的是要正确
表达世界。欲望的情形则正好倒过来。一个欲望要满足,是要让世界
适应它。信念和欲望的重要区别在于,信念的对错受制于世界存在的
方式,而无论世界是什么样子,一个欲望本身没有对错。当然,有可能
有些心理状态是认知和非认知两种状态的混合物,如“害怕今晚下
雪”。认知主义将道德态度或判断理解为信念一样的认知态度,而非
认知主义者则多将道德判断理解为和欲望一样的非认知态度。非认
知主义根本不承认存在道德事实,当然谈不上认为道德判断是要符合
道德事实;它也不承认我们需要借助道德事实来理解道德实践,它主
张我们只需将道德判断理解为表达我们关于他人如何行为的欲望就
行了。这种道德观将由专门的条目“伦理非认知主义”来讨论。道德
实在论与伦理虚无主义也是对立的。如同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那样,
伦理虚无主义像非认知主义一样否认有道德事实,但它也否认道德判
断表达欲望。
    第二个要素将道德实在论与道德主观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隔离开
来,与道德客观主义站在一起。从道德实在论的表述就可以看出道德
实在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客观主义立场。道德相对主义不承认道德
的客观性,显然是与道德实在论相对立的。道德主观主义将道德看作
是完全与个人相关的(person—relative),这样道德与口味可以等量齐
 观,这种理论更是道德实在论的反题。伦理学史上的大部分道德哲学
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密尔一直到20世纪的摩尔,都持
有道德客观主义立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持有更强的道德绝对主义
立场。
    第三个要素与其说是道德实在论的一个要素,不如说它是道德实
在论的当代代表形式中的一个特点。这是一种可错论的立场,偏向于
伦理自然主义,与伦理直觉主义、自然法道德理论、义务论等有出入。
直觉主义者相信存在一个非自然的道德领域,人类具有认识这个领域
的特殊官能。这种直觉官能若是专门为知觉道德特性而存在的,可错
性就无从说明了。自然法理论和义务论都是道德绝对主义理论,道德
原则更无错误的可能性了。因此,第三个要素只是伦理自然主义的特
点,它强调,我们是通过道德观察、道德论证和道德反思来发现道德事
实的,而这些手段和方法不足以总是让我们达到正确的道德结论。
    从这些分析和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实在论的前两个要素,
直觉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上帝创造了道德真理)都具备了,如果忽略第
三个要素,这些理论都是实在论的。自然主义则具备了全部三个要
素,这样的自然主义在当今又被称为“实在论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
义的实在论”,以区别于“非自然主义的实在论”,如摩尔的伦理直觉主
义。与实在论绝然对立的理论是非认知主义和虚无主义。我们看到,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一方面要回应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对所谓“自然
主义谬误”的批评,并且拒绝他的超自然的道德直觉理论;另一方面,
自然主义实在论要回应种种反实在论,如非认知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挑
战。这后一方面的关于自然主义实在论的争论是当代元伦理学中的
热点之一。下面,我们将关注几个*有影响的反驳和捍卫自然主义实
在论的论证。
    这些论证基本上都是围绕道德事实的认识论性质和形而上学性
质做文章。反驳论证中,有的质疑道德事实在解释道德实践中起的作
用,有的质疑道德事实在自然秩序中的位置,有的质疑道德事实带来
的认识论代价。实在论者则试图要么回复这些反驳,要么勾画出更合
理的道德实在论版本。

]

封面

伦理学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

书名:伦理学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

作者:程炼

页数:301

定价:¥29.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303085644

PDF电子书大小:5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