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巴尔干

节选

[

《百年风云巴尔干》内容简介:巴尔干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势险要,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为拜占庭帝国、土耳其帝国所统治,自近代以来,又为奥匈、俄罗斯、德、英、法所觊觎,长期成为列强所争夺的场所。境内民族关系异常复杂,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此交错发展、争斗不休,引发诸多矛盾。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先后崛起争雄,使巴尔干的局势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当前世界形势千变万化,中国正迈开大步走向世界舞台,熟知美、俄、日等大国的起伏固然重要。但凡事不宜扎堆,小国的兴衰也不能脱离我们的视野。科索沃虽宣布独立,但其*终地位未定;卡拉季奇仍在海牙受审,表明波黑战争的余音未了。如今巴尔干的前途依然有许多未定的因素,值得人们注意。《百年风云巴尔干》依托极其丰富的外文资料,对20世纪巴尔干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作了详尽的阐述,既触及巴尔干各国内部的嬗变,也勾勒出这一半岛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小及大,我们或可从一个不起眼的巴尔干看到人类社会在20世纪变化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

相关资料

[

当今的阿尔巴尼亚虽仅有2.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已不是巴尔干最小的国家,1992年宣告独立的马其顿共和国的面积仅为2.5 万平方公里,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面积则为2.1 万平方公里。国家越分越小,而民族关系却越来越乱,遂成为该地区的心腹祸患。二、东西欧分裂中的巴尔干公元4世纪,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终于一分为二,翌年西罗马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但公元10世纪崛起的神圣罗马帝国仍保住了西欧的半壁江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则雄踞东欧,直到15世纪才亡于土耳其人之手。这样就形成了东西欧在政治上长期分裂和对峙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则是宗教上的一分为二。基督教分为西派和东派,至11世纪正式分裂为传播于西欧的天主教和流传于东欧的东正教。这种情况一直保留到今天,在西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而在东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则大多是东正教徒。宗教上的分裂更加深了东西欧的裂痕。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文字也在东西欧之间画上了一条分界线:西欧人采用了拉丁字母,而东欧人则选择了斯拉夫(基里尔)字母,书写体的差别又为东西欧文化的分野添上了浓浓的一笔。13世纪崛起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并通过巴尔干半岛直捣中欧地区。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军队在塞尔维亚古代文明的摇篮地——科索沃击败顽强抵抗的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组成的联军,此后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均先后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随着侵略者铁蹄来到的不仅是剑和火,而且还有伊斯兰教的传人。土耳其人一方面强迫一部分斯拉夫人改信伊斯兰教,另一方面又把已成为伊斯兰教徒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这样伊斯兰教也开始在巴尔干传播,并和天主教、东正教在那里三分天下。

]

作者简介

[

金重远,江苏江阴人,生于1934年。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获优秀文凭。自1959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5年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授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衔。专攻欧美近现代史,尤其是法国近现代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著有《20世纪的法兰西》、《战后西欧社会党》、《半岛战争——大拿破仑伊比利亚覆师记》等,另发表有学术论文百余篇。三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5月12日获普京总统命令授予的“圣彼得堡三百周年荣誉勋章”。2006年7月14日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棕榈教育骑士勋章”。

]

目录

前言一、纵横巴尔干巴尔干:历史与现实巴尔干的分与合——世纪巴尔干历史回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各国政体的嬗变——初探巴尔干各国内讧外斗的原因二、世界纷争中的巴尔干两次巴尔干战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巴尔干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问题科索沃战争后的巴尔干从叶利钦到普京——初探俄罗斯巴尔干政策的演变三、国际舞台上的巴尔千苏英瓜分巴尔干和希腊内战巴尔干和冷战的爆发阿尔巴尼亚和苏南、苏中中突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1948年苏南>中突的再审视评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南共首开改革的再审视历史的巧合:三个“6月28日”评米洛舍维奇的历史命运附录:历史记录中的巴尔干波黑大事记科索沃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百年风云巴尔干

书名:百年风云巴尔干

作者:金重远

页数:259页

定价:¥26.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9074000

PDF电子书大小:6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