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行天下-儒家的故事

本书特色

[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诞生;
儒学的核心和体系; 儒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
儒学社会主体地位的成功确立和两汉社会;
儒者群体和唐宋社会;
民族大融合中的儒学;
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需要儒学,世界需要儒学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评介儒学的普及性读物。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全面、*集中、*持久、*权威的体现。它的体系涵盖了修炼个人、经营家庭、治理国家、奉献世界的丰富内容。它的核心是“仁爱”,具体含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核心价值观是仁德向善,讲信修睦、进取自强,求治创新。
千百年来,儒学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内,铸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对它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审视挖掘和转化的功夫,使它更适应我们新时代的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树立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服务。

]

目录

仁行天下——儒学故事目 录 **章 中国古代社会和儒学的产生**节 孔子对社会的观察一、现实社会的乱象与上古社会的美好(一)现实社会的乱象(1)战争频乃(2)宫廷乱象(3)百姓遭难(二)上古社会的美好(1)贤者当政(2)百姓得福二、“天下为家”出现后发生的现象(一)开国之君有道(二)末代之君昏庸第二节 孔子对古代制度的考察一、“家天下”出现后,发生的社会现象二、在“家天下”的情况下,是什么曾使国家得以治理,天下得享太平第三节 孔子对人的观察一、上古社会美好,开国之君有道,源自哪里二、实现社会混乱,末代之君昏庸,源自哪里第四节 孔子对上古社会传统理念的考察一、关于仁德二、关于民本理念三、关于重德理念四、关于天命观第五节 从关于“大同”、“小康”、和“大顺”的论述,看孔子创建儒学的思想脉络一、“大同”虽逝,但其美好状态依然可成为未来社会的滥觞二、“小康”是礼制社会,坚持下来是值得的;但只有“礼”并不能保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三、需要建立一个“使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大顺”世界。而这样一个世界,依然需要礼,但它必须由“德”做支撑。“大顺”就是一个崇德向善、讲信修睦的社会第六节 从“礼”到“仁”,标志着儒学的诞生第七节 孔子弟子和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一、孔子的弟子对儒学形成的贡献二、孟子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 儒学的核心和体系**节 儒学的核心一、“仁”是什么二、“仁”是儒学的核心第二节 儒学的体系一、关于修身二、关于齐家三、关于治国四、社会愿景第三章 儒学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节 儒学的思想精华一、仁爱思想二、重德思想(一)人生需要道德(二)社会需要道德(三)道德需要教育、宣传三、民本思想(一)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贵君轻,民是君由来及存废的决定力量(二)在国家治理方面应实行德政、仁政(三)民众的人格尊严和物质利益的保障是德政、仁政的必要因素(1)人格尊严(2)物质需求四、爱国爱乡的理念五、“和”的理念(一)同他人友好相处,和谐共赢(二)同他族他邦平等相处,共享和平(三)同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四)“和而不同”六、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积极入世的精神(二)积极的人生态度(三)进取精神的思想依据(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社会和人生理想的激励七、义利观(一)把义放在统帅地位,把利放在义的原则指导之下(二)不能简单地说儒学是“重义轻利”八、幸福观九、重名节的思想(一)孔孟关于重名节思想的论述(二)儒学重名节思想的解读(1)重名节是对理想和道德的坚守(2)名节表现的是一种道德力量十、天命观念(一)天命是超越人们意志的一种外在力量,是一种自然力(二)天的精神值得效法,是真理的源泉(三)天命是可知的(四)天命同鬼神不是一回事第二节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一、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崇德向善、讲信修睦二、儒学核心价值观解读第四章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实现理想而做的努力**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一、在齐鲁之间寻求机会二、周游列国,寻求机会(一)孔子对数位诸侯的积极争取(二)考察各国风俗民情(三)收集并钻研各国历史文献(四)教育学生三、整理典籍四、教书育人(一)宗旨、原则和方法(二)学生们的情况(1)子路 (2)冉有 (3)颜渊 (4)子贡 (5)有若 (6)子夏 (7)子游 (8)曾参 (9)樊迟 (10)子张 (11)其他第二节 孔子逝世后弟子们继续努力一、学生们顶住对孔子的非议,坚守老师的志向二、写成《论语》,以传后世三、著书立说,宣扬儒学四、树立门派,兴盛儒学第五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节 儒学的厄运一、法家的兴起与秦始皇的暴政(一)法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的对立(二)秦国暴政的历史传统(三)秦始皇继承了祖上的“霸道”思想,同时被法家的思想武装起来(四)秦始皇的暴政(1)蔑视百姓,任意加以驱使(2)不惜民财民力,大兴土木(3)穷兵黩武(4)制定和实施残酷的刑律(5)为所欲为,乱捕乱杀(6)焚书坑儒(五)秦二世的暴政二、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第二节 儒学的重新兴起一、秦朝二世而亡,社会精英纷纷总结教训二、刘邦和继任皇帝重视儒学的表现及其实质(一)刘邦从讨厌儒生到扶植儒生(二)刘邦的继承者们继续重视儒生三、汉武帝“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独尊儒术”(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举措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第六章 儒学的成功确立——两汉行政的新气象**节 君王自幼受儒家教育,大多数信奉儒学,承认儒学为其行政原则一、西汉武帝之后(一)汉武帝托孤,霍光秉政(二)汉宣帝笃信儒学,推行仁政(三)汉元帝继续推行宣帝的政策(四)汉成帝以儒学规定的标准选定继承人(五)哀帝欲有所作为,但难以挽救汉室的颓势二、东汉(一)光武帝以儒学为治国之本(1)太学求学生涯(2)酷爱儒学(3)厚待有功之臣,创“功臣不任职,爵禄长相保”的模式(4)以贤立储(二)汉明帝继承父志,酷爱儒学(三)以社稷为重的明帝马皇后(四)汉章帝秉承父志,推行仁政(六) 两次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自觉学习、践行儒学(六)三度临朝听政的梁太后也是一位儒学的信徒第二节 文武大臣践行儒学蔚然成风一、西汉(一)匈奴未灭不言家的霍去病(二)“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大将军霍光(1)毅然接受武帝托孤(2)效法伊尹,行废立之道(三)不求个人名位、宽以待人的丞相丙吉(四)一心为民的儒者黄霸(五)不遗黄金满籝,只留一“经”的儒者韦贤(六)敢于舍命为民的太守王尊(七)刚直不阿、光明磊落的丞相王嘉(八)宁死不事篡位者的儒者龚逐二、东汉(一)男儿当死边野以马裹尸还的马援(二)识大体的外戚阴识、阴兴(三)少年壮志、投笔从戎的班超(四)相信史实而不惧权威的儒者孔僖(五)坚守人格不惧强势的儒生李充(六)爱民如子的太守召信臣(七)真正的父母官吴佑(八)刚直不阿的儒者李固(九)感化“梁上君子”的儒生陈寔(十)清廉高洁的父子——杨震和杨秉(十一)与宦官集团坚持斗争的儒者们第七章 从中华民族的典型社会实践中看儒学的成功**节 总论第二节 典型事件一、盛唐气象二、平定安史之乱和反对藩镇割据的斗争三、唐宋精英捍卫儒学的主体地位的努力四、从“靖康之变”到南宋灭亡——民族精神的彰显五、丝绸之路六、郑和下西洋七、八旗入关第八章 勇敢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节 近代“中国落后”析第二节 面对变局,中华民族做出的抉择第三节 新的事业,新的征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第四节 近代化的丰功伟绩第五节 前仆后继结语第九章 以儒学为主体的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雨露滋养,铸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节 中华民族形成的十大观念和四大特质一、十大理念(一)仁义道德(二)诚信无欺(三)学(四)和(五)孝(六)忠、奸的观念,君子小人的观念(七)气节(八)感恩报恩(九)爱国爱乡(十)天人合一二、五大特质(二) 重德的特质(二)重和的特质(三)重民的特质(四)重国重家的特质(五)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第二节 中华民族避免了什么一、避免了民族消亡二、避免了对外征服三、避免了神学统治第十章 儒学和未来世界**节 中国需要儒学第二节 世界需要儒学第三节 儒学需要改造和嫁接第四节 新型的文化模式将承担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重任

封面

仁行天下-儒家的故事

书名:仁行天下-儒家的故事

作者:周长志

页数:343

定价:¥26.0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1246533

PDF电子书大小:8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