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相关资料

[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饮食文化史》以地域为序,记述了中华民族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伟大创造,描述出其上绽放的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之花,呈现了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著名农学家卢良恕院士高度评价它的价值: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填补了中国饮食文化无大型史著的空白,开启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历史性文化工程。它的出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饮食文化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总结,将对传播、振兴民族文化,重建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轻工版《中国饮食文化史》分卷的地域特色,改变了其他类似出版物以汉族为中心的一般做法。轻工版的这部文化史对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都有比较完整的反映,与此同时,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的主线,由此,我们见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特性,特别是诸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药食同源”的保健观,崇尚和谐的人文情怀,“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以及“尊老”的农耕文化习尚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科学与出版》:历经20余年的艰辛努力,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聚集国内20多位一流的饮食文化史学者共同参与撰著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饮食文化史》,于癸巳年末问世,这是中国学界值得共襄盛举的学术大事。该著作总计10册,洋洋约400万字,是迄今为止字数最多、分量最重的中国饮食文化史著述,是第一部由国人撰写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在国内实属首次。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正如卢良恕先生和李学勤先生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以及填补学术空白的大书。

]

本书特色

[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
    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本书历经多年,悉心收集整理大量的一手资料终成该稿。书稿*大特点是:运用地方志、考古资料、农业环境、食品生产、餐饮经营等资料入手,分析这些方面对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并梳理出该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总结出该区域“饭稻羹鱼”的饮食文化特点,内容丰富。

]

内容简介

[

  ★ 观点鲜明,是一本有思想的饮食文化论著
  ★ 内容厚重,历经二十多年集二十多位国内一流专家写就
  ★ 承前启后,是不可跨越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专著
  ★ 继往开来,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 装帧精美,设计高雅,极具典藏价值

]

目录

**章 概 述 /1  **节 长江中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与特征 /3  一、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4  二、土壤植被的历史变迁 /7  三、水系的变迁 /10  四、自然地理的特征 /13  第二节 行政建制沿革与人口变迁 /16  一、行政建制沿革 /16  二、人口的变迁 /18  第三节 饮食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20  一、饮食文化的萌芽期 /20  二、饮食文化的开拓期 /21  三、饮食文化的积累期 /23  四、饮食文化的成长期 /25  五、饮食文化的成熟期 /26  六、饮食文化的繁荣期 /27  七、饮食文化的变革期 /28    第二章 史前时期饮食文明之滥觞 /31  **节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饮食生活 /32  一、旧石器早期人类的饮食生活 /32  二、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的饮食生活 /34  三、原始烹饪技术的产生 /36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饮食生活 /37  一、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作物 /38  二、从狩猎到人工饲养牲畜 /41  三、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45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楚地饮食初现风韵 /51  **节 食物构成与农业发展 /52  一、农业生产工具与农耕技术的进步 /52  二、《楚辞》《诗经》等典籍中的楚地饮食 /56  第二节 饮食器具的突破性进展 /67  一、楚风浓郁的精美青铜饮食器具 /68  二、艳丽华美的楚国漆制饮食器具 /79  第三节 食物加工、制作技术的进步与楚地贵族饮食 /82  一、楚人常用的调味料与“五味调和”的理念 /82  二、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和油烹法的诞生 /85  三、古代“冰箱”及早期的食品保藏法 /88  四、《楚辞》“二招”中的楚国贵族饮食 /89  第四节 楚国的饮食风俗 /92  一、楚人的饮食礼仪 /92  二、楚人的饮食嗜好 /93  三、楚人的祭祀饮食习俗 /94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饮食特色的形成 /101  **节 北人南迁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及经济发展 /102  第二节 从汉墓出土看食品原料之丰富 /104  一、马王堆汉墓中的长沙地区食品 /105  二、 云梦睡虎地、凤凰山汉墓中的江汉地区食品 /108  三、诗文、典籍中的荆楚名肴美馔 /110  第三节 餐饮器具的新变化 /111  一、盛极一时的荆楚漆制饮食器具 /111  二、荆楚陶瓷饮食器具 /116  第四节 食物加工器具与烹饪技艺的进步 /120  一、旋转磨的使用与炊、灶具的改进 /120  二、烹饪技艺的新发展 /122  第五节 荆楚饮食风尚与食疗养生理论的初步形成 /124  一、荆楚日常饮食风俗 /124  二、荆楚岁时节令食俗 /127  三、食疗养生理论的初步形成 /132    第五章 隋唐宋元时期的茶文化及士大夫文化 /137  **节 农业的发展与农副产品的加工 /138  一、土地垦殖与农具的改进 /138  二、粮食品种的优化与产量的空前增加 /141  三、果蔬、水产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144  第二节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51  一、名茶辈出产量巨大 /151  二、茶在饮食生活中的地位 /152  三、“茶圣”陆羽与《茶经》 /155  第三节 士大夫与江南“义门”大户的饮食生活 /160  一、文人辈出与士大夫饮食文化的兴起 /160  二、士大夫饮食文化的特点 /162  三、江南“义门”大家族的饮食生活 /165    第六章 明至清中叶“天下粮仓”的形成与传统  食俗的确立 /169  **节 长江中游地区农副业生产的辉煌时期 /170  一、“湖广熟,天下足” /170  二、品类繁多的农副产品 /175  第二节 外来作物的引进对居民饮食的影响 /178  一、甘薯、玉米引进后成为主粮 /178  二、长江中游各地区食物结构的变化 /179  三、辣椒传入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181  四、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食疗养生思想 /182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的饮食风俗及文化特征 /185  一、岁时节令食俗及文化特征 /185  二、居家日常饮食与宴客风俗 /200  三、人生礼仪食俗 /204  四、祭祀食俗 /211    第七章 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名店美食繁花似锦 /215  **节 多城开埠后食品进出口活跃 /216  一、湖北汉口开埠后的食品进出口交流 /217  二、 湖南长沙、岳阳开埠后的食品进出口交流 /218  三、江西九江开埠后的食品进出口交流 /220  第二节 餐饮业的迅速发展与特色 /221  一、饭店茶馆的发展与兴衰 /221  二、各类餐馆的经营特色 /226  三、烹饪技术特色及服务特色 /229  四、一批餐饮名店脱颖而出 /232  第三节 名食名饮争妍斗艳 /234  一、长江中游各地区饮食文化的鲜明地域特色 /234  二、鲜美丰富的水产名肴 /235  三、乡土风味浓郁的畜禽名馔 /238  四、面点小吃异彩纷呈 /241  五、一批酒茶成为名品 /244  六、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宴席奢靡之风兴起 /247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饮食文化迅速发展 /249  **节 居民饮食生活与食物结构 /250  一、居民饮食生活由简到丰 /250  二、居民的食物结构与营养 /254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 /257  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及饮食 /257  二、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 /265  第三节 鄂湘赣菜各领风骚 /270  一、鲜味为本、兼收并蓄的鄂菜 /270  二、酸辣为魂,阳刚霸气的湘菜 /276  三、香辣为魄,刚柔相济的赣菜 /283  第四节 食品工业与餐饮业的发展 /284  一、长江中游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 /284  二、长江中游地区餐饮业的发展 /286      参考文献 /293  索引 /304  后记 /307  编辑手记 /308

封面

长江中游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书名:长江中游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作者:赵荣光

页数:316

定价:¥88.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1994243

PDF电子书大小:7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