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

节选

[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2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介绍2007年5月11—13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协办的“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开幕,京剧表演艺术家、评论家及海内外各大院校、研究机构等戏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10余人参加会议,提交会议论文60余篇,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和党委书记张凡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

本书特色

[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2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

目录

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代序) 杜长胜  要不断继承、提高、发展京剧艺术 刘忠德  大力保护京剧传统文化 王民忠  抓住机遇,进一步促进京剧学学科建设 郭广生 **辑 京剧理论研究  漫谈京剧 龚和德  看戏看什么–京剧欣赏漫谈 蒋锡武  论京剧舞台之传统 牛川海  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 张伯昭  关于京剧“刻画人物”话题的片断联想 刘福民  戏曲传统艺术生产方式之终结 孙玫  京剧的美学品格 谭静波  论京剧的中和美学精神 冉常建  万千俊美集一身–中国京剧美学精神浅探 徐志平  阴阳与虚实:京剧艺术的辩证法 施旭升  独具魅力的技艺合成体–论戏曲脚色 田志平  西方现代艺术“写实艺术的写意化”对戏曲的启示 吕景云  京剧要把握行当的本体特征 常立胜  京剧扮装是一种特殊的美术造型方式 张天翼  玩赏性艺术: 标志及社会文化意义 李和平  湖广音的基础方言 余少平 第二辑 京剧历史钩沉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傅谨  徽班在北京的发展及其历史经验 赵山林  构建京剧学研究的良好文献基础–京剧文献学论纲 谷曙光  《戏考》中的现代意识 陆大伟  稀见乐谱中的早期京剧唱腔–清抄本西皮腔工尺谱研究 海震  论“ 花部” 之勃兴 解玉峰  京剧三题 马明捷  《醉酒》琐谈 穆凡中  百年话剧对京剧的影响 安葵  重视研究京剧对地方剧种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越剧为个案 高义龙  略论齐如山戏剧思想之转变 陈恬  谭富英百年祭 翁思再  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 李祥林  《戏班花名册》的史料价值 戴云  试析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 王政尧  京剧行会之沿革概况 沈玉斌陈国卿  现代京剧文学史系年录初稿(1912-1931) 颜全毅  谈牛子厚先生及其喜(富)连成社创办过程 陈文秀  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早期京剧艺人–梅巧玲 张一帆 第三辑 京剧创作规律  花旦刍议 李玉茹  京剧发展要走大路–我演梅派戏的点滴认识与体会 李雏康  台湾新编京剧的女性意识–从女性形象为何需要重塑谈起 王安祈  开垦京剧学研究的处女地–谈实验戏剧的探索 周龙  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 朱恒夫  杰出的京剧作家范钧宏 陈培仲  京剧“ 样板戏” 研究 汪人元  深耕苗圃–儿童京剧 钟传幸  关门擎天之栋梁–记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 谢柏粱  空间与交流–小剧场京剧《祝福》导演思索 刘小军  振兴戏曲艺术的成功之路–从京剧《宰相刘罗锅》的创新看戏曲改革之路 杨肇菁  舞台创造中的自然与超越–《霸王别姬》从故事到形象新解 钟鸣  从《西厢记》的历次改编看经典剧目的创新 王嘉兴苏红 第四辑 京剧现状剖析  京剧的来处与去处 徐城北  京剧议题 苏移  台湾地区京剧观众观赏行为之研究 翁兴利  变脸与变性:京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呈现 雷碧玮  从京剧唱工训练探讨台湾音乐基础教育 游素凰  京剧现状断想–是“英雄暮年”?是“子承父业”?是“手足情深”? 张连  京剧困境的观众学分析 刘景亮  京剧演员为什么穷 和宝堂  京剧表演教学亟待加强创意观教育 涂玲慧  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京剧发展策略 李仲才  戏曲艺术的第二次危机即将到来 王政  试论把京剧艺术学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王世勋  京剧艺术要出文学经典? ” 孙焕英  京剧“唐派”艺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思考 刘新阳  大力推动京剧学学科向前发展–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 赵锡淮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 吴新苗

封面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

书名: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

作者:杜长胜

页数:728 页

定价:¥98.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03935602

PDF电子书大小:6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