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

节选

[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  上游是整个传媒产业的基础,包括制作各种形式(文本、声音、影像等)的节目内容产品的经营实体,如新华社、电影制片厂,也包括经营媒体相关基础设施(如有线网络、印刷厂等)的厂商等。现在,我国媒体产品制作、基础设施设计生产基本由国家、政府支持,也有部分社会融资的支持,传媒体制限制了传媒产业的自主运作与创新,上层建筑的政治属性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很大,相对而言资本的影响相当有限。传媒内容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媒技术设备的创新也基本由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相对动力不足,发展较慢。这些使得我国的传媒产业链上游市场不温不火,很多资源无法开发,基本属于自产自销状态;同时,产业链上游缺乏活力,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影响了传媒产品的运营和效果。  中游是传媒产业链的关键运营环节,这个环节将传媒产品通过一些平台传送出去并获得反馈,从而使整个产业链顺畅运行。这个环节由内容销售商从内容制作机构处购买传媒产品销售给媒体运营商,媒体运营商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并传播。当然,在当代,中国媒体运营商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从内容销售商购得,他们有独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产品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散播到受众那里。在这里,政府对内容销售商的监管制度尚未完备,媒介产品的版权问题等困扰着传媒产业;而在我国,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圈层的传媒产业开放程度有限,政府严格控制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另外,政府对传媒产业实行行业政策限制,使得传媒公司上市困难重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资本、利益驱动虽然促使媒体进行整合突破,促使其更关注内容接受方,但是我国传媒内产权关系细分模糊,传媒产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我国传媒运营机制限制重重.发展远不如国外媒体。  下游是传媒产业内容的接受者——受众,以及对传媒产业的经营开发。它一方面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传媒内容的附加值,为传媒产业的上游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对受众市场的分析,可以使传媒产品的制作更有针对性,使整个传媒产业链条实现良性循环。中国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主要由传媒产品的播出、出售播映权版权、带动延伸产品生产等途径实现,传媒产业基本独立经营,以企业模式推动自身发展。然而我国传媒产业对受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专业的受众调查分析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均,再加上地理环境的约束、人口基数大等客观原因,媒体、各机构与受众之间仍然保有一定的“不见面”形式。  总的来说,我国传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相影响,贯通支持着整个传媒行业的良性发展,然而与国际传媒产业链相比,在结构框架、内在运作规律、上下游有机联系等方面,中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目前的状况还相当不完善。传媒产业链的上游包括“话题或素材一资金投入一宣传或推广”。话题或者素材是传媒产业链的源头,没有话题或者素材,传媒产业链就无法进行。当然话题或者素材不一定是原创的,可以借鉴其他国外媒体或者使用历史素材。  ……

]

内容简介

[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以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以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的现状分析为逻辑起点,针对当前纪录片产业链在规模上和结构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链理论观照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国际营销和国际传播,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现状和产业政策的研究,结合新的媒介环境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国影视纪录片政策的总体考量和具体思路。

]

作者简介

[

  张红军,男,高级律师,多年来做民事、经济、刑事辩护以及企业的法律咨询工作。执业以来,解答和代理过众多典型案例。工作之余经常写法律随笔和杂谈,从职业律师的角度阐述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律事件,读来令人拍案惊奇。

]

目录

绪论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二、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内涵一、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历史流变(一)主旋律的激情宣教(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二)纪实主义的初步探索和受众意识的逐步明确(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三)纪实热与大众纪录片的崛起(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四)市场意识的觉醒(21世纪)二、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基本内涵(一)产业链基本理论及分类(二)中国传媒产业链的基本状况(三)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概念第二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发展动因与市场基础一、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化的动因(一)意识形态动因(二)民族文化传播动因(三)经济动因(四)公民社会的动因二、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的市场基础(一)需求的升级(二)科技的进步(三)城市经济的转型(四)全球化的趋势第三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现状一、投资、生产环节(一)资本——来源单一,动力不足(二)制作——模式固定,缺乏创新二、播出环节(一)电视频道——局限性日趋明显(二)电影院线——背对商业的独角戏(三)家庭影院——盗版惹来的尴尬(四)新媒体——科技带来的新希望三、市场环节(一)纪录片交易与销售低迷(二)衍生产品的开发薄弱第四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特点一、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的运作分析(一)上游运作(二)中游运作(三)下游运作(四)整体运作及影响因素二、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特点(一)产业链较短且不完整(二)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三)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三、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的能力特点(一)体制僵化,缺少活力(二)资金缺口大,盈利模式单(三)人才资源短缺第五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的国际营销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国际市场现状(一)全球化背景下影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二)中国影视纪录片营销实践的特点(三)外国影视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模式和经验二、中国影视纪录片国际营销面I临的问题及成因(一)中国影视纪录片国际营销面临的问题(二)消费者需求差异是重要原因(三)中国影视纪录片国际营销的sw0T分析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国际营销策略(一)以目标受众为中心,加强营销各环节(二)通过全面营销整合策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三)通过品牌营销策略打造核心竞争力(四)中国影视纪录片的新媒体国际营销策略(五)中国影视纪录片衍生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第六章 文化贴现视角下中国影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一、中西方纪录片交流中的“文化贴现”现象(一)跨文化纪录片的定义(二)文化贴现现象二、《故宫》与《解密紫禁城》叙事艺术对比(一)叙事理念: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二)欲望对象的设置:历史文化的时间轴与神秘皇室猷故事会(三)叙事视角: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四)叙事结构:娓娓道来与“钩子理论”(五)镜头语言呈现:沉稳隽永与灵动直观三、中西方纪录片交流中“文化贴现”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中西文化的裂隙(二)纪录片文本的先天不足(三)受众需求的考量四、中国纪录片输出对“文化贴现”现象的应对策略(一)纪录片文本改进策略(二)纪录片生产与管理策略(三)民族文化生存策略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影视纪录片产业动力模型的重构一、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一)网络众筹:融资渠道日益开放(二)uGC:创作主体趋于多元(三)多屏共生:播出平台愈发多样(四)大数据:用户服务逐渐优化二、受众需求的诱惑力(一)长尾效应的双向契合开辟了巨大的纪录片市场(二)碎片化的接受特征催生新的纪录片形态三、营销推广的拉动力(一)口碑营销与互动营销:成本降低,效果提升(二)衍生品开发:纪录片产业链延伸(三)商业定制:纪录片产业的新增长点第八章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政策一、外国影视产业政策(一)美国影视产业政策-(二)欧盟及其组成国家的影视产业政策(三)亚洲国家的影视产业政策二、中国影视产业政策的宏观考量(一)应采用政府主导型影视产业政策(二)应构建影视产业政策体系(三)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应为文化市场失灵的领域三、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政策的路径选择(一)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增强政策组织间的协同力(二)加大对纪录片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范围(三)注重长效,出台针对纪录片人才培养的倾斜性政策结语附录:部分访谈实录访谈一:周兵(新影世纪公司资深导演、《故宫》总导演)访谈二:蒋文博(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专题部主任、江苏幸福蓝海影业公司主任)访谈三:郝智强(cNEx制片统筹)访谈四:梁碧波(纪录片导演)访谈五:陈威(凤凰视频运营副总监)、左玲军(凤凰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访谈六:刘静(东方良友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

书名: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

作者:张红军

页数:295

定价:¥46.0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375650

PDF电子书大小:12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