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

本书特色

[

  在野外开展观测实验和理论验证一直是地球和地震科学的重要实践方式。中国的首代地震预报实验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新疆实验场”。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京津唐张地震预报实验场还曾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地震科学实验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所倡导的组织多个学科、面向地震现场、“抓住地震不放”的攻略,至今对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组织仍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义。
  2000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任务,地震科技发展的目的和重点日益明确。随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技术系统和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建设,地震基础观测监测能力和数字化程度快速提升,逐渐具备建设以地震为目标的野外实验场的条件。2004年,中国地震局筹划建设实验场,组织编写了《地震观测预报实验场建设(EPF)》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还陆续形成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项目建议书》(2005年)、《国家地震安全工程项目建议书》(2007年)、《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建议书》(2009年)、《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项目建议书》(2010年)、《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建议书》(2012年)等方案。经过长期积累,2017年中国地震局组织地震系统内外20家单位60余位专家,借鉴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的成功经验,编写了《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科学设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作为国家中心办公室,正式运维实验场。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总体目标、实验场区基本情况、主要科学问题、重要研究内容、实验场基础观测能建设、预期成果与效益。

]

目录

**部分 总体目标(一)建设需求1.必要性2.紧迫性(二)场地选择(三)建设特色第二部分 实验场区基本情况(一)区域构造背景(二)地质演化历史(三)主要地震构造1.块体边界断裂2.块体内部断裂(四)地震活动特征第三部分 主要科学问题(一)前沿科学方向(二)近期聚焦的科学问题(三)主要技术途径1.突出科学观测2.重视超算模拟第四部分 重要研究内容(一)透明地壳1.地质构造演化模型2.地块模型3.统一断层模型4.统一介质模型5.大地测量模型6.区域变形模型7.断层变形模型8.应力模型(二)解剖地震1.地球介质结构的同震、震后、震前的变化2.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3.地震断层的多尺度物理与摩擦本构关系4.地震破裂模型5.人类活动诱发地震问题6.作为概率预测输入的统计地震学参数7.地震动力学概率预测模型8.地震断层破裂过程预测模型(三)韧性城乡1.强地面运动预测模型2.复杂场地地震动作用模型3.工程地震破坏4.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灾害风险5.城市地震灾害及工程韧性(四)智慧服务1.地震数据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2.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宣传教育……第五部分 实验场基础观测能力建设第六部分 预期成果与效益缩略词(按英文首字母排序)附录1 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附求2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设计方案后记

封面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

书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

作者: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编写组编著

页数:172页

定价:¥158.0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1

ISBN:9787506694667

PDF电子书大小:5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