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

前言

[

前言
根据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协作组会议精神,为适应当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和开设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编写临床医学概论教材,供高等专科医学检验专
业使用。
本书系集体编写而成。编写过程中,各编写者参考了医学本科、专科相关教材和其
他有关专著,渗入了编者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知识,坚持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力求体
现专科教育特色和时代特色,反映医学科学新成果。初稿完成后,经集体审稿、评议,
各编者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由主编统一整理、定稿。
本书共分12章,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
床各科常见疾病,而以内科疾病为主。与过去的同类教材相比,压缩了一些相对少见的
疾病,增加了常见症状、急诊医学、性传播疾病、计划生育等内容。为突出临床医学与
检验专业的密切联系,体现检验专业教材特色,本书将各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列为重点,并尽量简要阐明发病机制,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自学。
本书由赵增荣教授主编并编写**、四、六、十章部分内容,戴荣副教授编写第
二、六章部分内容,张素英讲师编写**、二、三、六章部分内容,韦世革副教授编写
第二章部分内容及第十二章,符晓华副教授、于才红主治医师编写第二、十一章部分内
容,王野坪副教授编写第三、十一章部分内容,王少海副教授编写第三章部分内容,张
燕燕副教授编写第四章部分内容,白宝银副教授编写第五章,张珺辉副教授编写第三章
部分内容,陈冰雪副教授编写第六章部分内容及第九章,林继超副教授编写第七章,彭
朗鸣副教授编写第八章,陈惠英副教授编写第十章部分内容。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医科
大学汾阳学院、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求恩军医学院、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
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放军广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右江民族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
南京军医学院等单位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均在此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和时间较紧,本教材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且有待经教学实践来
改进、充实,望广大读者、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编者
1999年9月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分12章。**章是本教材课程内容的基础,介绍临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
和诊断方法,并侧重介绍了各症状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第二章是急诊医学,第三章介绍
了传染病(含性传播疾病),第四章至第十二章按系统分别介绍了内、外、妇、儿各科
临床的常见疾病。各个疾病均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预
防、治疗的体例加以阐述,尤其是突出了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医学检
验专业教材的内容特点。
本书是供全日制医学检验专业使用的临床医学概论专科教材,也可作为医学检验专
业成人教育教材(职大、夜大、函授等)或供其他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片断:
**节常见症状
人体患病时主观感到的不舒适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symptom),例如头痛、
乏力、发热、呼吸困难等;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si即),如肝脾肿大、
心脏杂音、肺部罗音等。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体征;有的症状既是症状也是体征,如发
热、呼吸困难等。疾病的症状很多,主要的症状是提供诊断的重要线索。本节仅阐述一
些临床常见而比较重要的症状。
一、发热
人的正常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保持相对恒定。口腔(舌下)的温度
一般在36.3~37.2℃之间,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肛门内温度比口腔
温度约高0.3~0.5℃。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
发热(fever)。以口腔温度为准,临床上37.4~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1℃为高热,≥41.1℃为超高热。
(一)发热原因和机制
发热的原因甚多,除某些生理性原因(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妇女排卵与妊娠早
期等)影响外,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
衣原体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内出血、大
面积烧伤等;②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
亢进,重度脱水等;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心力衰竭等;⑤惊厥、癫痫状态
等;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等;⑦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
通常把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生
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质等多而复杂,统称为外源性
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外源性致热原
主要是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即白细胞介素I,其分子
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发热。近
年来还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新的内源性致热原。
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惊厥)、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体温调节障
碍(如中暑、脑出血)等属非致热原性发热。
(二)临床表现
1.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常有乏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体温上升有两种
形式:①骤升型:体温急剧升高,在数小时内达高峰,见于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球
菌性肺炎等;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经数日达高峰,见于结核病、伤寒等。
(2)高热期指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可持续数小时、数日或数周。表
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出汗等。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本身的防御功能和适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体温下降
亦有两种方式:①骤降:体温数小时降至正常,伴有大汗,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②渐降:体温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2.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持续数日或数
周,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的高热持续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24h体温波动幅度在2℃以上,一般在体温*低
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高热时体温可达39℃以上,若干小时后
降到正常,经一间歇周期(数小时或数日)后又突然升高,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剧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到正常,高热期
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数日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
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大多数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伤寒、疟疾及病
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极度增加,且末梢出
现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寄生虫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嗜酸性细胞增多;由感染引起的
长期发热可有贫血。
2.凝血机制严重感染如脑膜炎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重者可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尿常规发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尿路炎症、肾结核、肾肿瘤时可有显著蛋白
尿,伴有血尿或脓尿。
4.粪便常规注意外观、虫卵、脓血便等。
5.细菌学检查应针对病原菌作血培养,痰、尿、脓液的细菌培养。
6.血清学检查对发热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如肥达、外裴反应,风湿热的抗链球
菌溶血素试验等。
7.骨髓检查对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等具有诊断价值。
8.X线检查对发热诊断有重要价值。肺部炎症、结核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要注意胸部透视或摄片。
9.超声波检查常用于胸腔积液、膈下脓肿、胆道疾病、肝脓肿等的检查。

]

目录

一章诊断学基础**节常见症状一发热二头痛三惊厥四咳嗽与咳痰五咯血六呼吸困难七心悸八恶心与呕吐九腹痛十呕血十一便血十二黄疸十三水肿第二节问诊一问诊的重要性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三问诊的内容第三节体格检查一基本检查方法二一般检查三头部及其器官四颈部五胸部六腹部七脊柱与四肢八神经系统检查第二章急诊医学**节心跳呼吸骤停一病因二病理生理三临床表现四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五诊断六治疗第二节昏迷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四病因诊断五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第三节休克一分类和病因二病理生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五诊断六治疗第四节急性呼吸衰竭一病因二病理生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六治疗第五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病因二病理生理三临闲表现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五诊断六治疗第六节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一病因二病理生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六治疗第七节挤压综合征一病因二病理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四诊断五治疗第八节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四诊断五预防六治疗第九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预防六治疗七预后第十节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与鉴别诊断六预防七治疗八预后第十一节中暑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预防六治疗第十二节毒蛇咬伤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四预防五治疗第十三节烧伤一烧伤面积的估计二烧伤深度的估计三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四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五治疗第三章传染病**节总论一感染与免疫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四传染病的特征五传染病的诊断六传染病的治疗七传染病的预防第二节病毒性肝炎一病因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九预后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八鉴别诊断九预防十治疗第四节狂犬病一病因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九预后第六节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因和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和病理三临床表现四并发症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九预后第七节水痘和带状疱疹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八预防九治疗第八节麻疹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四病理五临床表现六并发症七实验室检查八诊断九鉴别诊断十预防十一治疗第九节细菌性痢疾一病因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预防九治疗十预后第十节霍乱一病因和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并发症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九预后第十一节伤寒一病因和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临床类型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与鉴别诊断八预防九治疗十预后第十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七诊断八鉴别诊断九预防十治疗十一预后第十三节日本血吸虫病一病因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八鉴别诊断九预防十治疗十一预后第十四节疟疾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并发症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六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九预后第十五节钩端螺旋体病一病因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四临床表现五后期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八预防九治疗十预后第十六节淋病一病原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病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鉴别诊断六预防七治疗第十七节梅毒一病原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病理三临床分类分期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六诊断鉴别诊断七预防八治疗第十八节艾滋病一病原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病理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鉴别诊断六预防七治疗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二节慢性支气管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四诊断及鉴别诊断五预防六治疗第三节支气管哮喘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检查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五预防六治疗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五诊断与鉴别诊断六治疗第五节肺炎一肺炎球菌肺炎二葡萄球菌肺炎三克雷白杆菌肺炎四军团菌肺炎五肺炎支原体肺炎第六节小儿肺炎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并发症五实验室及X线检查六诊断七鉴别诊断八预防九治疗十预后第七节肺结核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四腔隙性脑梗塞五脑出血六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二节癫痫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查五诊断和鉴别诊断六预防七治疗八预后第三节周期性瘫痪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四诊断五治疗六预防发作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一病因和病理二临床表现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治疗

封面

临床医学概论

书名:临床医学概论

作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页数:436

定价:¥36.0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2-01

ISBN:9787506718356

PDF电子书大小:7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