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

节选

[

br />
    我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要说一点
经验和教训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要说有什么,有多少了不
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一点途也是应
当的。但是识的途是否正确,我却没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
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就照实直说,我决不夸大,也不矫情作谦
虚状。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决非有意为
之。这一点希望读者能理解。总之,一句话:希望读者,特别是
年轻的读者,对我这一部《自述》不要抱过大的希望,不要抱不切
实际的期望。古人说:“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
根本没有什么金针,即使我想度与人,也无物可度。如果年轻的
读者能从我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了什么有用的东西,那是靠他
们自己的悟性或主观能动性,不能把功劳记在我的账本上。
<节选内容 >=1957年一1965年
    政治运动
    我为什么把1957年作为这一个阶段之首,而又把1965年作为其末呢?
对解放后“阶级斗争”的历史稍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其中并无什么奥妙。
这两个年头是两次*大的狂风骤雨之间的间歇阶段的一头一尾。头,我指
的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尾,我指的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两次
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亿金难买的极其惨痛的教训。
    在反右斗争中,我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上。一方面,我有一件红色
的外衣,在随时随地保护着我,成了我的护身宝符。另一方面,我确实是十
分虔诚地忠诚于党。即使把心灵深处的话“竹筒倒豆子”全部倒了出来,也
决不会说出违碍的话。因此,这虽是一次暴风骤雨,对我却似乎是春风
微拂。
    学校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停课,但实际上上课已不能正常进行,运动是
压倒一切的。我虽然是系主任,但已无公可办。在运动初期,东语系由于有
的毕业生工作分配有改行的现象,所以有一部分学生起哄闹转系。我作为
一系之长,一度成为一部分学生攻击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几次紧急的场面。
幸而教育部一位副部长亲自参加了处理工作,并派一位司长天天来北大,同
我一起面对学生,事情才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也就算是过了关,从此
成了“逍遥派”。这个名词儿当时还没有产生,它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我
在这里不过借用一下而已。
   我成了“逍遥派”,既不被批,也不批别人,逍遥自在,为所欲为。现在全
校到处摆满了反击右派分子的战场,办公楼礼堂是*大的一个。此处离东
语系*近,我有时候就坐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听大礼堂中批右派分子的发
言,其声清越,震动楼瓦。听腻了,便也念点书,也写点文章。我悠闲自在,
是解放后心理负担*轻的一段时间。至于传闻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划右派的
指标,这样的会我没有参加过,其详不得而知。“右派”是一类非常奇怪的
人,官方语言是“敌我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其中玄妙到现在我也
不全明白。可是被戴上了这一顶可怕的帽子的人,虽然手里还拿着一张选
票,但是妻离子散者有之,家破人亡者有之;到头来几乎全平了反。不知道
这乱哄哄的半年多,牺牲时间。,浪费金钱,到底所为何来1
    1958年,又开始了“大跃进”,浮夸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骇人听闻的程
度。每一亩地的产量——当然是虚构的幻想的产量——简直像火箭似的上
升。几百斤当然不行了,要上几千斤。几干斤又不行了,要上几万斤。当时
有一句众口传诵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夸
张到了无边无际。当时苏联也沉不住气了,他们说:把一亩地铺上粮食,铺
到一米厚,也达不到中国报纸上吹嘘的产量。这本来是极为合情合理的说
法,然而却遭到中国方面普遍的反对。我当时已经不是小孩子,已经四十多
岁了,我却也深信不疑。我屡次说我在政治上十分幼稚,这又是一个好例
子。听到“上面”说:“全国人民应当考虑,将来粮食多得吃不了啦,怎么办?”
我认为,这真是伟大的预见,是一种了不起的预见。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神话。接着来的是3年自然灾害。人们普遍挨了
饿,有的地方还饿死了人。人尽管挨饿,大学里还要运动,这一次是“拔白
旗”。每一系选几个被拔的靶子,当然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又是批判,又
是检查。乱哄哄一阵之后,肚子照样填不饱。
    到了1959年,领导上大概已经感觉到,“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
桥梁”,仿佛共产主义立即能够实现,里面颇有点海市蜃楼的成分,不切实
际。于是召开庐山会议,原本是想反“左”的,但后来又突然决定继续反右。
会议情况,大家都清楚的,用不着我再来说。于是又一路“左”下去。学校里
依然不得安静,会议一个接一个。一直到1965年,眼光忽然转向了农村,要
在农村里搞“四清运动”了。北大一向是政治*敏感的地方,几乎任何运动
都由北大带头。于是我也跟着四清工作队到了南口。因为“国际饭店会议’’
还没有开完,所以我到南口比较晚。我们被分派到南口村去驻扎,我挂了一
个工作队副队长的头衔,主管整党的工作。日夜操劳,搞了几个月。搞了一
些案子,还逮捕了人。听说后来多数都平了反。我们的工作,虽然还不能说
全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然而也差不多了。我们在南口村呆到1966年6
月4日,奉命回校。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来势迅猛,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场运动就此开始了。
    我是在写“学术自述”,为什么老讲政治呢?原因我想谁心里都明白:学
术研究很难离得开政治。不写政治环境,学术研究是没有法子写的。并不
是我偏爱政治,然而不得不尔也。
    我的学术研究
    我仍然按照以上使用过的办法,按照年份顺序来叙述。但因为我在这
一阶段,毕竟在会议的夹缝中写了一些可以够得上是学术的论文,我就不再
像前一阶段一样,把所有我写的东西都罗列出来了。我那样做是有用意的,
我的用意是在“示众”。这一点我在字里行间已经说得很清楚,不必再解释
了。我从此以后,只写学术论文,散文、杂文等等都在排除之列。
    1957年
    这一年我写了两篇学术论文。《中印文化关系论丛》和《印度简史》出版。.
    1.《试论1857年一1859年印度大起义的起因性质和影响》
    1957年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百年纪念。我为此写了这一篇论文。后来
扩大成了一本专著:《1857年一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于1958年在人民出
版社出版。在文中和书中,我利用了学习到的一点辩证法的知识,对这次大
起义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

本书特色

[

,

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重要的。
关于考证,我又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两句话: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希望我们年轻的学者,不管你是哪一门,哪一科,尽快掌握外语,只有这样,
中国的声音才能传向全球。
有时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学术研究疲倦了,换一张桌子,写点散文,换一换脑
筋,就像是磨刀一样,刀磨过之后,重叉锋利起来。回头再搞学术研究,重新抖
擞,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亦人生一乐也。
    一一季羡林

]

作者简介

[

p>关于作者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
改为临清市)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于7岁离
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
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
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后回济南母
校任省立济南高中国文教员一年。1935年被录取为
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入哥
廷根大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
拉伯文现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
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自1954
年起,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
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1983年当选为第6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
的荣誉称号。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
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
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
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神州文化集成》、《东
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出版《季羡林文集》

]

目录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负极德意志回到祖国总结附录一附录二编后记

封面

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

书名: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

作者:季羡林

页数:288 页

定价:¥29.8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8717975

PDF电子书大小:1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