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

本书特色

[

  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是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社会现实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于是引发人们产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社会理想差距过大,就会引发变革现实的社会活动,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建构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必须关切社会理想、研究社会理想,*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理想,促进社会理想在社会现实中的实现。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社会理想学说及其实践,其中既有基本的可以通约的合理的价值追求值得总结继承,也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失误教训值得反思镜鉴,它们凝聚为从事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和路径。《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据此探讨了社会管理的根本依据“二重人性”论、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社会稳定的危机意识“革命”反思、社会稳定的体制保障“民主”与“仁政”、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德治”与“法治”、社会稳定的层级管理“任能”与“吏治”、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人权”、“自由”、“平等”、“公正”,对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由祁志祥编著。

]

内容简介

[

祁志祥编著的这本《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分上下两编。
  上编在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形态做出独特解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以“天下为公”为特色的中国历代社会理想学说,同时勾画了西方历史上以“共产”为特征的社会理想学说,重点评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在西方学说影响下形成的以中西合璧为特征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理想学说及其实践做了简要回顾,揭示了只有继承和凝聚中外历史上各种社会理想学说的普遍愿景,记取和避免其中不切实际的空想教训,才能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编探讨了社会管理的根本依据“二重人性”论,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社会稳定的危机意识“革命”反思,社会稳定的体制保障“民主”与“仁政”,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德治”与“法治”,社会稳定的层级管理“任能”与“吏治”,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人权”、“自由”、“平等”、“公正”。

]

作者简介

[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大学人文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个人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

  文艺理论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学研究代表作:《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学研究代表作:《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

目录

上编 社会理想的历史巡礼导 论**章 “天下为公”: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学说  **节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历史划分   一 上古公天下社会   二 夏商周封建社会   三 由秦至清的皇帝集权社会  第二节 东周时期社会理想学说   一 《礼记》:“大同”社会   二 孟子:“仁政”理想   三 老子:“小国寡民”   四 庄子:“至德之世”   五 《尉缭子》:“天下一家”、“共寒共饥”   六 《吕氏春秋》:“至公”理想   七 《太公六韬》:“天下与共”、“同利同乐”  第三节 两汉时期社会理想学说   一 陆贾:“至德”之世   二 《淮南子》:“修伏牺氏之迹,反五帝之道”   三 《文子》:“至人之治”   四 何休: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太平世”   五 《太平经》:“太平”天下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理想学说   一 阮籍:“无君无臣”的“太初”社会   二 嵇康:“天下为公”的“至德之世”   三 《列子》:“华胥氏之国”与“终北国”   四 鲍敬言:“无君”之世   五 陶渊明:“世外桃源”   六 佛经:西方净土佛国  第五节 唐宋元明清社会理想学说   一 无能子:人虫不分、和合共处的“太古”社会   二 谭峭:“均食”、“俭化”的“大和”社会   三 王禹:“海人国”   四 康与之:“西京山聚落”   五 邓牧:上古公天下的“至德之世”   六 《水浒传》:“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梁山泊”   七 何心隐:“聚和堂”   八 李贽:“得心遂欲”的“至人之治”   九 王夫之:“人欲之各得,天理之大同”   十 戴震:“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第二章 财产共有:西方历史上的社会理想学说  **节 西方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柏拉图:“共妻”、“共子”、“共产”的“理想国”  第三节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一 莫尔:“乌托邦”   二 康帕内拉:“太阳城”  第四节 第二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一 温斯坦莱:“土地公有”   二 摩莱里:“平等共享”   三 马布利:“平等共产的共和国”   四 巴贝夫:“平等共和国”  第五节 第三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一 圣西门:“实业制度”   二 傅立叶:“和谐制度”   三 欧文:“公社制度”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   一 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学说的得失评估  第七节 克鲁泡特金:“无政府共产主义”第三章 中西合璧: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理想学说及实践  **节 中国近代的社会理想学说及实践   一 洪秀全:太平天国   二 康有为:“大同世界”   三 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天下为公”  第二节 中国现代的社会理想学说及实践   一 刘师复:“无政府共产主义”   二 恽代英:“新村”设计和实验   三 王光祈:“工读互助团”第四章 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节 “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梦”蓝图   一 “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 “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   三 “中国梦”的理想蓝图  第二节 历史上各种社会理想学说与实践对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一 普遍的合理诉求必须得到尊重   二 不切实际的空想教训值得记取   三 追求完美而不奢望完美下编 社会稳定的基本理念导 论第五章 社会管理的根本依据:二重人性论  **节 人性的二重性   一 是否存在“人的本质”   二 “人的本性”的两种误解   三 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第二节 人的基本属性动物属性剖析   一 人的“自我保存”本能:食欲   二 人的“自我繁衍”本能:色欲   三 没有约束的欲望必然导致罪恶   四 人的欲望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及应对态度  第三节 人的意识特性及其与其他特性的关系   一 人的根本特性“意识”属性剖析   二 人的道德特性及其与意识特性的关系   三 人的社会特性及其与意识特性的关系   四 人的劳动特性及其与意识特性的关系   五 人的文化特性及其与意识特性的关系   六 人的理智特性在社会管理中的高贵地位及其因应态度  第四节 人的情感本质及其应对态度   一 情感的本质与种类   二 情感的基本形态与取向   三 快乐的两种分类及其关系   四 情感的应对态度  第五节 差等人性、共同人性及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不同意义   一 西方、印度、中国古代的“性三品”论   二 “阶级人性”论   三 差等人性论的致命缺陷   四 “天生民,其性一也”   五 承认“共同人性”的积极意义第六章 社会稳定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  **节 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   一 “人本”不是“国本”:“国以人为本”   二 “人本”不是“君本”:“民贵君轻”   三 “人本”不是“官本”:“为吏者,人役也”   四 “人本”不是“神本”:“夫民,神之主也”   五 “人本”不是“天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六 “人本”不是“物本”:“爱人”高于“爱物”  第二节 西方的“人本主义”   一 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   二 费尔巴哈的“人本”研究及其影响  第三节 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新发展第七章 社会稳定的危机意识:“革命”反思  **节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革命”学说   一 “革命”的出处和特点   二 “革命”的法理和逻辑  第二节 西方宪政之下的“革命”思想活动   一 宪法赋予人民“革命权”   二 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实践第八章 社会稳定的体制保障:“民主”与“仁政”  **节 源自西方的现代“民主”   一 现代“民主”的实质、原则、形态及异化   二 “民主”应是“公民自主”而不是“人民自主”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民主”资源   一 “君者民主”、为民做主   二 “民之父母”、“养民教民”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仁政”资源   一 “仁政”是“爱人”、“恤民”之政   二 “仁政”是“克己”、“修德”之政   三 “贵民生”与“厚民生”   四 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五 中国古代的“仁政”历程第九章 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德治”与“法治”  **节 德治:为政以德、以德化民   一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二 西方传统“德治”思想  第二节 法治:以法自律、以法治人   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   二 西方“法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十章 社会稳定的层级管理:“任能”与“吏治”  **节 “任能”与“尚贤”   一 “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   二 人才的考察和培养   三 怎样尊重人才   四 如何使用人才   五 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政治实践   六 选用人才重在“三有”  第二节 “吏治”与“反腐”   一 “吏治”文化的历程与“反腐”问题的迫切性   二 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第十一章 社会稳定的价值追求:自由独立、平等公正  **节 “人权”与“民权”   一 从“人权”到“民权”   二 “人权”、“民权”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第二节 “自由”与“宽容”   一 “自由”的表层涵义:独立自主、不被奴役   二 “自由”的深层涵义:自律与宽容   三 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四 “自由”在中国的命运  第三节 “个性”与“独立”   一 “个人主义”的涵义与起源   二 “个人主义”对中国古代“奴隶道德”的批判   三 “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曲解与打压   四 “个人利益”、“独立精神”重见天日  第四节 “公平”与“正义”   一 人间正道是“平等”   二 “人性平等”、“人格平等”   三 “人权平等”之一:“机会平等”、“市场公平”   四 “人权平等”之二:“结果公平”、“社会公平”   五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建公平正义跋

封面

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

书名:社会理想与社会稳定

作者:祁志祥

页数:363

定价:¥79.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18

ISBN:9787509752142

PDF电子书大小:11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