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节选

[

北魏洛阳城的寺院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虽然费尽心力地想保存洛阳城各方面的形貌和数据,但是全书*醒目的仍然是佛寺建筑。一方面由于:书名既为“伽蓝记”,即使是借此为幌子转而叙史存真,也必然要由佛寺的描写开始;另一方面由于:北魏的洛阳城的确是个佛教王国,这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使得杨衒之在构思一部帝国兴亡史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佛寺为全书的骨架。  据杨衒之的说法:洛阳兴建佛教寺塔,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才开始有白马寺,到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2)也才只有四十二所。结果到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多的时候竟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即使在孝静帝天平元年(524)京师迁邺城,洛城残破之后,仍留有四百二十一寺。由此可以进一步想象出北魏当时佛教信仰的盛况。杨衒之在武定五年回洛阳时,就在这四百多所寺院中,选择了六十几所加以描写。选择的标准则以“大伽蓝”为主,像永宁寺、景明寺等,杨衒之往往用力陈其构造之美。至于规模中小者,如果背后有重要事迹攀挂着,也会详加介绍,像宣忠寺、追先寺等,主要是借题发挥。我们若要对洛阳城佛寺作建筑上的考察,大致上还是以大伽蓝为主。  在《伽蓝记》一书中,*先出场的是城内卷一的“永宁寺”。永宁寺在洛阳诸寺中的兴建次序,根据服部克彦在续《北魏洛阳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的考察,应该是排列第七,就单以城内诸寺算起,也还有一座宣武时期(500—515)的瑶光寺建造在前。而杨衒之特意以灵太后时期的永宁寺开首(516),系因永宁寺乃全洛阳建筑*高峻,装饰*华丽的佛寺。永宁寺的历史几乎象征着北魏洛阳城的兴盛衰亡。  全文中*撼人心魄的是:永宁寺中有一座高达一千尺的佛塔,换算成公制等于今278米,几乎要和法国塞纳-马恩省河上埃菲尔铁塔的312米媲美。就算我们采取《水经注》低标准的“四十九丈”来计算,也高达一百三十多米。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出现这么高的建筑物,确实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根据《伽蓝记》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永宁寺的平面布局是采取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前面有寺门和院墙,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可见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有佛塔、佛殿的出现,但是在有些正式的寺院建筑中,佛塔仍然为全寺的中心。所以杨衒之在永宁寺中,*用力描写这座千尺的浮图。首先叙述灵太后“掘基至黄泉下”事,暗示其塔基之深。今配合《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注及1973年考古勘察所得,知道塔基面积方十四丈,深至地下水,塔基以上则为九层浮图,为四方立体形,共有四面,每面各三门六窗。门窗全部漆上红色,十二扇门上,又钉了五千四百枚金碧辉煌的五行金铃。在九层塔身上“有刹复高十丈”,刹是塔顶竿柱,直耸上天。塔顶上又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金盘周匝垂满了金色铜铃,又有四道铁锁将刹系在塔顶的四个角上。不但这四道铁锁也各自悬有金色铜铃,其他九层塔的每一层屋檐四角也分别悬挂着这种金色铜铃,一共是一百二十个。所以一旦夜深人静,晚风袭来的时候,所有铜铃的声音可以响彻十里方外。  这么一座高峻华丽的浮图,由于塔身九层都是用木材做成的,所以只要碰上火灾,就毁成灰烬。果然在永熙三年(534)的时候,一场大火就结束了永宁浮图十九年光辉灿烂的生命。  王侯贵族逐华的金窟  北魏到了宣武孝明胡太后之世,政事日益混乱,百官生活奢烂,尤其一些王公领头竞相以丽宅美食相互夸示角逐,国力更因此而消耗殆尽。杨衒之在卷四法云寺条中写“王子坊”一段时,生动地反映出这种现象出来。  “王子坊”就是“寿丘里”,占地非常之广。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这东西二里广,南北十五里长的地带,都是皇族所住的地方。据杨衒之所说,这里的王公外戚“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河间王琛。他成日只知大起宅院,广置妓乐,和城南的高阳王雍争衡。当他为秦州刺史时,并不注意政事,即一味热衷于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远至波斯访求。终于得到一匹叫“追风赤骥”的千里马以及其他名马共十几匹。这些马娇贵得都是用银器作食槽,金器作锁环,就这样河间王琛终于把诸王折服了。他对自己这种行为非常自负,常常说:“晋朝的石崇只是平民,都敢于穿华美的衣服,住巧丽的室第,我身为堂堂魏室王族,岂能不过着豪华的生活?”于是又在后园中盖了一座“迎风馆”。“迎风馆”的规模更是令人目眩眼花。有一次令章武王看了以来,回家病倒卧床三天。因为章武王一直认为天下只有高阳王雍比他富有,没想到居然又多了一个河间王压在他前头。杨衒之这段文字生动地写出当时王侯争相逐华的心态。  再看卷三高阳王雍的情形。高阳王宅第之华美,杨衒之称为“自汉晋以来,诸王豪奢,未之有也”。尤其是他对饮食的考究,更是惊人。“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馐,方丈于前。”难怪洛阳诸王争相以他为角逐的对手。  整个洛阳城就是笼罩在这种挥霍无度的风气中,北魏之亡和这个因素当然不无关系,所以杨衒之在叙述这些奢华景象时,笔端时常流露谴责之意。像写王子坊一段,在极力描写诸王争奇斗妍之后,收尾之处杨衒之突然提起河阴之役的惨剧,来和前面场景两相对照,今昔相比。河阴之役是洛阳由盛入衰的大浩劫,是北方边塞军士对洛阳萎靡生活*严厉的谴责。杨衒之把这件事重新提醒,其心境可想而知。  经济活络的市集  中国北方自永嘉之乱后,分裂的政治形势使得商业活动也陷入低潮。在两汉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是以黄河流域为据点,但是经济网的范围,则随着国势的强大与统一而笼罩整个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帝国分裂为三,中间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无奈根基未固,旋又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之局。  前秦苻坚将混乱了半世纪的北方理出一个小康局面。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大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易于道”。也就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造出像赵掇、丁妃这一些家累千金,车服之盛拟则王侯的富商来。可惜前秦的安定也是昙花一现,随着淝水之役北方再度是风起云涌兵戈曳地,一直到北魏灭凉,北方才真正有统一的安宁。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长江流域已进入刘宋的朝代,南北双方的贸易活动仍然只能分别在各自的国境内进行。中间偶尔有边界设市、交易的情形出现,但那是在双方政府监督下进行的活动。并且经过北魏入侵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之役后,这项活动也自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后撤销。剩下的是南北使者利用报骋的机会,偶尔作些珍奇异物的交换与小型的贸易,以及民间商贩冒险越境鬻货。  所以北魏的商业活动,事实上只有两大宗。其一是和西域东方诸国的贸易,其二是北魏国境内本身的贸易。这些活动在迁都洛阳之后,正式蓬勃地发展起来。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开始铸“太和五铢钱”,庄帝接着在永安年间续铸“永安五铢”的措施,充分显示洛阳城当时经济的活络,急需货币制度的支持。  杨衒之对于洛阳城的经济性格,也有极生动的描写。  中原文化的重镇  (1)历史掌故的追溯  首先我们注意到:杨衒之特别喜欢强调历史文物的存在。从序文一开始,就详切地介绍某门汉时叫某门,魏晋时叫某门,再来就是高祖沿承门名的情形。似乎有意开门见山地将北魏和汉魏晋历朝紧紧相连。在叙述洛城各地景物时,凡是涉有历史掌故的东西,杨衒之大都不轻易放过,像卷二明悬尼寺条,提及石桥建造历史时,杨衒之特别根据实物指出此桥建于汉阳嘉四年,然后趁机严厉指责东晋戴延之及南齐刘澄之的错误。因为戴、刘二人分别在《西征记》及《山川古今记》中,误认石桥建于晋太康年。杨衒之接下去则笑二人系因“生在江表,未游中土”,言下之意,对于自己能生在中原亲览古物极为自负。其次杨衒之对于现有建筑物的“前身”也极喜欢重加挖掘指认。像赵逸这个人物的功能,大部分是用来指认前朝旧物的。他**次在卷一昭仪尼寺中,就断言寺旁的水池是石崇的家池,池南就是绿珠楼,引起时人遥想昔年绿珠之容。第二次在卷二龙华寺中,又指出建阳里的土台是西晋时的旗亭,令人想起当年击鼓罢市的场景。第三次则是在卷二建阳里条中,指出杜子休宅乃是西晋时的太康寺,并且是龙骧将军王浚平吴之后所立的。第四次则是在卷二秦太上君寺条中,指出晖文里是晋时的马道里;延实宅是蜀主刘禅之宅,延实宅东的修和里是吴主皓之宅;李韶宅是晋朝张华之宅。第五次是在卷四宝光寺条,指出宝光寺系晋朝石塔寺。杨衒之如此不厌其烦驱使赵逸来引古证今,就是为了加强北魏建筑的历史感,进一步让人相信北魏确实是继承了传统的一切。  (2)南人窘态的揭露  表面上,北魏朝廷对于投奔的南人甚为礼遇。像萧宝寅在景明三年奔魏,尚南阳公主,封会稽王,后进爵为齐王;萧综来降,尚庄帝之姐寿阳公主,授齐州刺史,均宠渥有加。事实上民间对这些南人并不尊重,动辄呼来奔的南人为“吴儿”,甚至将其所居之地称为鱼鳖市,就连萧宝寅也不愿意与“夷人同列”,急着想搬离归正里。由此可以看出北魏人士在对待南人的态度上必然有极傲慢处。另外像王导的后人王肃在北奔后,虽然深受高祖宠爱,但是在一次宴会中,仍然不得不把南方的鱼食比喻成邾小国,而将北方肉酪奉承为齐鲁大邦,将南方的茗饮折辱成“酪奴”。由此可以看出北朝社会必然弥漫着一种自我陶醉的气氛,才会对王肃造成这心理上的委屈。  (3)南北正统的辩论  杨衒之除了用以上两种方式来暗示北方的绝对优势之外,更在景宁寺条中,让南北人士当面举行一次争辩,以判定孰优孰劣。这次辩论的缘起,是由跟随萧宝寅一起北奔的张景仁引起的。张景仁和萧衍底下的主书陈庆之在南朝时就有交情。永安二年,陈庆之奉命送北海王元颢入洛即位。张景仁于是在家中宴请陈庆之。同座的还有北魏司农萧彪、尚书右丞张嵩。由于彪也是南方人,当中唯有杨元慎和是中原人士,陈庆之于是借着酒意鼓吹众人南奔说:“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皇玉玺,今在梁朝。”意思是说北魏国势虽强,终究是胡族,若要谈正统的传续,还在江左的南方。因为从秦朝时候就移承下来的玉玺,现在就在梁朝手中。杨元慎听后,立刻义正词严地反驳说:“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于三江,棹于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余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虽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刘劭杀父于前,休龙淫母于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于家,不顾讥笑。卿沐其遗风,未沾礼化,所谓阳翟之民,不知瘿之为丑。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于此?”  这一段文字是史书中南北之争的经典之作。杨元慎的意思是说你们江左只是在一个角落里苟延残喘而已,不但土质不好,又潮湿又多虫蚁,更可怕的是人鸟也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浮沉在南方三江五湖的偏僻之处,完全受不到中原礼乐制度的熏陶。虽然表面上你们也有君臣的制度,但是一些用途都没有,还不是时常发生以下逆上的事情。像刘劭就弑杀他的父亲宋文帝;宋武帝更发生和其母乱伦的丑事。还有更不堪的是身为公主之尊,居然敢开口要求面首服侍。你在那里待太久了,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事看多了,反而不知道个中的丑陋。像我们北魏才是受天命而定都嵩洛的,周围有五座名山镇护着,又能德化天下。哪像你们这些南方人,既然仰望德义前来,喝我们的水,又吃我们的粮,却说出这么不明体统的话来。  陈庆之听了这席话回到江南后,从此对北方人士钦佩异常。透过这场辩论,杨衒之的确把北魏的地位跃升为中原文化唯一的重镇。  ……

]

本书特色

[

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一部幸存人间的传奇巨著。 读懂中国历史的十本书,名师大家的解读 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

内容简介

[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很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更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

作者简介

[

王文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治学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兼以六朝的历史感,抒写现代散文。论著有《仕隐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南朝边塞诗新论》《南朝山水与长城想象》,散文集《丰田笔记》等。

]

目录

导读】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章 导论篇
**节 序曲
第二节 《洛阳伽蓝记》写作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洛阳伽蓝记》特殊的笔法与体例
第四节 《洛阳伽蓝记》作者生平事迹之谜
第二章 地学篇
**节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第二节 北魏以前洛阳建都之经略
第三节 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洛阳城
第四节 北魏洛阳城
第三章 史学篇
**节 杨衒之的史家精神
第二节 北魏帝国兴亡录
第三节 杨衒之笔下的洛阳社会
第四章 文学篇
**节 前言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的切割
第三节 冷笔与热笔的变换
第四节 真实与虚幻的交错
第五章 赏鉴篇
**节 永宁寺
第二节 建阳里
第三节 平等寺
第四节 宣忠寺
第五节 法云寺
附录 原典精选

封面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书名: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作者:王文进

页数:208

定价:¥42.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9-01

ISBN:9787510873898

PDF电子书大小:9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