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新诗文体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

本书对当代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新诗文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既要重视“平行与交错”,更要重视“多元与契合”,梳理出四地新诗文体60年来的流变形态,探讨出各种诗体的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揭示出新诗在不同地域及不同时期的生态和功能,透过文体生态呈现政治生态和文化境遇,完成新诗文体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和新诗技法学的综合研究,为21世纪的现代汉语诗歌提出理想的文体构建策略,为新诗创作提供文体规范及诗体范式和创作技法。任何文体规范及文体自由都不纯粹是文体自身及艺术内部的事情,都会指涉到人甚至政治,文体及诗体具有诗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与伦理学和政治学意义。新诗生长于乱世,是政治性极强的文体。新诗文体的特殊性加深了新诗与政治的关系。如大陆改革开放30年,诗歌界出现了意识形态泛化现象,政治性诗歌论争此起彼伏。台湾没有诗体之争,诗人更受动荡政治影响,很多诗人,特别是中年诗人高度重视诗介于政治生活的社会功能。两岸四地新诗文体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可以为四地的联系,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交流提供经验。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既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证研究,也是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创新研究,有助于弄清新诗及现代诗的基本原理,总结出新诗已有的文体特征及创作技法,建立创作规范及批评鉴赏标准,对新诗理论研究、新诗创作和新诗教学及文学理论教学等都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特别有利于当前大陆新诗理论界的“诗体重建”和创作界的“艺术新诗”及“和谐新诗”的建设。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教育部项目“文体学视野下两岸四地新诗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的成果,是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作者在本研究领域足够权威,研究特色体现为:1.充分利用诗歌学、心理学、政治学、音韵学、美术学、美学、文体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视诗体的基础理论研究。2.重视四地诗体的历史研究,还要考察它们的诗体资源――外国诗体、中国古代汉诗诗体、民间诗歌诗体和20世纪上半叶新诗诗体。3.重视各地诗体的创作实践的统计学研究。4.重视诗体的生态研究。既需要思辨法、体悟法、归纳法、经验总结法等传统方法,更需要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用社会学的田园调查法,采访重要诗人、理论家、重要诗刊的编者和重要诗歌流派的领袖,用经济学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两岸四地的现代格律诗、小诗、散文诗、新诗的“固定行数”的具体数据。本课题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全面研究与重点研究、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诗潮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

作者简介

[

王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三级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湖州师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

]

目录

绪论概述**章 总体研究 **节 大陆和台湾中年诗人写作比较 第二节 台湾新世代诗人文体观念诗体意识  第三节 台湾中生代诗人大陆纪游诗 第四节 香港新诗文体特征及香港诗人诗体观  第五节 澳门新诗文体特征及澳门诗人诗体观 第六节 大陆甘肃诗人写作生态功能文体透析第二章 个案研究 **节 台港澳诗人研究  一、郑愁予  二、绿蒂  三、雪飞  四、席慕蓉  五、古月  六、张默  七、鸿鸿  八、傅天虹 第二节 大陆诗人研究  一、义海  二、许德民  三、梁志宏  四、屈文焜  五、牛昌庆  六、白红雪  七、谭仲池  八、包容冰  九、西篱  十、龙彼德  十一、桂兴华  十二、哈雷第三章 作品研究 **节 昌耀《内陆高迥》 第二节 于坚《纯棉的母亲》 第三节 阿信《如来八塔和十二美少女》 第四节 胡续冬《海魂衫》 第五节 顾北《假设比想象来的真实》 第六节 万小雪《爱情踩着风降临》 第七节 惟夫《正面与侧面》 第八节 高凯《百姓中国》第四章 策略研究 **节 新诗文体的合法性反思 第二节 叙述改变新诗文体反思 第三节 新诗诗美的构建策略 第四节 新诗诗体的构建策略 第五节 新诗诗体学的构建策略附录一 为诗消得人憔悴的学者附录二 诗为青春作伴与作证的浪漫时代附录三 慈师严师,大爱如父参考文献

封面

两岸四地新诗文体比较研究

书名:两岸四地新诗文体比较研究

作者:王珂

页数:461

定价:¥72.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3033848

PDF电子书大小:11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