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知道

节选

[

  《国学知识全知道(新国学普及本)》:  王  王*早出现于殷周时期,是对天子的称呼,如商纣王、周穆王。《六书·故疑》言:“王,有天下日王。帝与王一也。”关于“王”的字形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本来称呼为公(如秦穆公、齐桓公)的诸侯们纷纷称王。秦统一全国后,天子称作皇帝,也不再封王。汉代,汉高祖刘邦封赐异姓功臣为王,王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高封爵。后异姓王发动叛乱,刘邦将之尽行剿灭后,封赐宗室子弟为王,并规定后世非同姓不得封王。此规矩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遵循,异姓臣子功劳再大*多封侯(但也有统治者对拥兵自雄的武人无力剿灭而被迫对其封王的情况,如清代的三藩王)。西汉时,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七国之乱”,西晋也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八王之乱”。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均认识到同姓王也不可靠,因此对同姓封王时只是赐其爵号,不再封地。自此,王成为封赐宗室的*高爵位,直至清亡。※嫡长子制  嫡长子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种权力和财产继承制度。自从夏朝建立王朝以来,便开始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存在。一旦一代君王死去,显然谁都想继承王位。而按照父系氏族长期以来的父系亲缘关系来判定谁*有资格继承王位,很难有定论。比如,儿子和父亲显然是血缘关系近的,但弟弟也不远。比如,夏朝的王位多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大多传给弟弟,*后由*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实行这样一种有趣的王位继承制。但这些不固定的王位传承方式,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情况,比如,商朝便多次出现君主的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情况。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谓嫡长子,即嫡子中的长子。“嫡子”,即妻所生之子,与之对应的是妾所生的“庶子”。“嫡子”中的“长子”才有继承君位的资格,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则都没有资格。即所谓“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当然,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们并非一无所获,而是能够获得相应的封地。  另外,这种嫡长子继承制不仅适用于天子位的传递,而且适用于诸侯位、卿大夫等。诸侯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封为卿大夫;而卿大夫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分封为士,以此类推。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又防止了贵族内部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秦汉之后,嫡长子制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依旧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许多时候,连皇帝本人想要立嫡长子之外的皇子为太子都不太容易。  ……

]

内容简介

[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代表性、很实用、读者很感兴趣的内容,辑成《国学知识全知道》。

]

目录

**篇 国家政治职官制度王嫡长子制卿大夫皇帝储君皇太子三公九卿宰相十三曹太尉与大司马御史大夫郡县制和州县制郡守和县令刺史三辅三省六部制尚书仆射侍中中书令侍郎政事堂御史台唐代五监观察使参知政事计相路、军、府、州知府与知州转运使宣政院行省制度达鲁花赤内阁从察举到科举世卿世禄制先秦的乡举里选春秋战国的养士征辟郎官郎吏察举制度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翰林院武科八股文取士童试与乡试会试状元及第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门生监生贡生学制和教育学制太学的变迁国子监官学稷下学官鸿都门学太学学官古代的博士同文馆通儒院京师大学堂学位私学孔门四科六艺孔门十哲书院制度四大书院古代礼制五礼吉礼斋戒祭品礼器凶礼丧礼葬仪陵寝服丧五服避讳朝聘之礼兵制与刑制……第二篇 思想学术第三篇 天人之学第四篇 文学第五篇 史学

封面

国学知识全知道

书名:国学知识全知道

作者:董洪杰

页数:275

定价:¥52.0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5821924

PDF电子书大小: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