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

本书特色

[

《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作者涂少彬)分为公民主体性概述;公民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公民主体性的制度模式分析;解构主体——后现代主义对公民主体性的批判;宽容妥协——公民主体性共存的必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目录

导论:均衡,无处不在
**章 公民主体性概述**节 公民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一 博弈论与法治均衡二 宪政三 公民社会四 权利机制五 公民主体性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的多重解读一 自由主义的解读二 社群主义的解读三 主体间性的解读四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第三节 公民主体性的制度模式分析一 自治模式二 责任模式三 规范模式四 阶级模式
第二章 我国公民主体性发展的话语困境**节 后现代主义与公民主体性一 解构主体——后现代主义对公民主体性的批判二 时空错位——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公民的主体性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一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的一般关系二 我国儒家文化传统与公民主体性第三节 话语“瓶颈”——亟待突破的公民主体性一 理性——公民主体性自我确证的基石二 宽容妥协——公民主体性共存的必然三 精英寡头化与社会民粹化——公民主体性二维消解
第三章 公民主体性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节 公民主体性发展的社会条件一 经济条件二 思想条件三 政治条件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领域一 公民主体性与市场领域二 公民主体性与政治领域三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舆论四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组织五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运动第三节 强势公权力下的公民主体性一 供给不足的权利二 “系统权力——原子权利”模式的失衡
第四章 中国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发展路径**节 “公权力”型塑公民主体性的动力一 合法性论述发展的需求_二 权力矛盾运动逻辑的推动第二节 公民教育——公民主体性的社会再造一 学校教育——公民主体性话语型塑二 公域实践——公民主体性社会型塑第三节 主体公民——法治国家的根基与归宿一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自主性二 自主社会与国家
第五章 儒家文化均衡与法治现代化模式演化**节 儒家文化演化与儒家“活法”一 儒家“活法”的界定二 儒家“活法”的基本均衡三 儒家“活法”均衡的属性第二节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模式一 涂尔干的启发与局限二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的模式第三节 儒家“活法”与儒式公民社会一 公民社会的两种文化与团结模式二 国家法与“活法”共构儒式公民社会三 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和解?四 儒家“活法”与中国法治模式
致谢
后记

封面

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

书名:探求均衡之治:基于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论述

作者:涂少彬

页数:未知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16108444

PDF电子书大小:8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