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传承心悟

本书特色

[

入室弟子姚魁武主任医师是我的传承博士后,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他展
现出了优秀的中医传承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我的学术思想理解认识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魁武业务能力突出,荣获多项国家荣誉,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
专家。和合思想是他在广泛学习中国古典文献、深入总结我的学术思想并
多次与我进行交流探讨以后提出的。后几经撰写修改,增加了临床的一些
实践体会,终成此书稿。这部书作为他多年勤勤恳恳躬身于中医工作的成
果代表,让我看到了他对于传承中医的热情,看到他对于中医传承所做的
努力。看到他取得的成绩,我深感欣慰与自豪。入室弟子姚魁武主任医师是我的传承博士后,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他展
现出了优秀的中医传承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我的学术思想理解认识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魁武业务能力突出,荣获多项国家荣誉,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
专家。和合思想是他在广泛学习中国古典文献、深入总结我的学术思想并
多次与我进行交流探讨以后提出的。后几经撰写修改,增加了临床的一些
实践体会,终成此书稿。这部书作为他多年勤勤恳恳躬身于中医工作的成
果代表,让我看到了他对于传承中医的热情,看到他对于中医传承所做的
努力。看到他取得的成绩,我深感欣慰与自豪。
他在中医传承、中医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他书中所提
及的有关和合思想的认识和观点我也是赞同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中医药学
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和合哲学既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活水源头,亦是中
医药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太平经》言:“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
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正是从自然宇宙、天地、
社会、心身诸方面达到掌握阴阳之妙道,和合同时强调宏观与微观紧密结
合,既重视宏观,又追求“至道在微”。和合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但和
合绝非“借平和以藏拙”的做法,而是强调遵从淳朴自然唯物辩证“道尊
中和”的象思维原则,以达和谐太和之美满之境,顺应自然人体“和而不同”
的特点,运用“合其不和”的手段,于平和之中见神奇,*终“以致和合”。
我常对弟子们说,中医药学植根于道,学习中医要重视《道德经》,魁
武在这部书中关于和合思想的叙述离不开道家思想,“无为而无所不为”“道
法自然”应当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合美满之境也是我们的理想。和
合之学,为中医之道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此部著作相较于单纯示人以
方药学习的书籍文章而言,更侧重于从“道”的层面示人以法。但此书也
穿插介绍了一些病案,分析说理清晰,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因此,此书
对于启发中医思维、拓展临床思路有着很好的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通过这部书,我看到了魁武传承中医的决心和平日里所下的功夫,祝
福他能在中医道途之上越走越远。此书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第
一部著作,我认为此书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故欣
然作序。

]

目录

**章 薛伯寿国医大师史略 1
第二章 中医学师承制的重要地位 5
**节 中华文化师承教育的特点 5
第二节 中医师承的价值和意义 12
第三节 关于中医师承发展的建议 19
第三章 中医学和合思想的渊源和基本内涵 27
**节 “和”“合”概念 27
第二节 中医和合思想源流 31
第三节 和合思想的临证运用 35
第四章 和合思想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57
**节 中华和合哲学思想本质探析 57
第二节 中医药学和合哲学思想的特征 59
第三节 和合哲学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65
第五章 薛伯寿国医大师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创新 69
**节 和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则 70
第二节 和合是中医学思想的重要原则 79
第三节 和合能促进社会、人类与时谐进 98
第六章 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的临床体现 103
**节 薛伯寿国医大师诊疗过程中“和合”思想的体现 103
第二节 薛伯寿国医大师临证中“和合”思想的体现 108
第三节 关于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的运用体会 126
第七章 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的循证医学研究 134
**节 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的评价研究 134
第二节 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的推广应用 140
第八章 薛伯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初探 157
**节 崇尚道法自然,制定处世治学原则 157
第二节 贯彻和合思想,指导论治用药大法 163
第三节 融会伤寒温病,提高外感热病疗效 167
第四节 追求至道在微,强调宏观微观辨证 169
附录 “五老上书”全文 177
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177
结 语 184
参考文献 185

封面

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传承心悟

书名:薛伯寿国医大师和合思想传承心悟

作者:王连武

页数:0

定价:¥58.0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2-01

ISBN:9787518948758

PDF电子书大小:5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