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文库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节选

[

  《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艺术学理论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  在中国与西方美学界,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的取向。这种美学在当代欧美被称为“日常生活美学”,而在中国则被称为“生活美学”。生活美学在中国的建构,一方面力图摆脱“实践美学”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生命美学”的旧模式。  忘记生活世界,终将被生活世界所遗忘。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  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含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在审美化观照生活时,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艺术的。然而,当代中西美学所面临的历史语境并不相同。在欧美学界,所谓日常生活美学的当代出场,乃是对“分析美学”占据主流的以艺术为绝对研究中心的强大传统的反动,于是选择了回到“更广阔的世界本身”,从而认定在日常生活美学中欣赏到的属性就是被经验事物的属性,而并非从我们经验的世界中被抽象出来的对象。  然而,我们所谓的生活美学却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美学,而是一种介于“日常性”与“非日常性”之间的美学新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追溯本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的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当代中国美学原论的建构往往缺乏本土文化的积淀,无论是囿于“实践一后实践”范式的现代性的建构,还是深描“生活审美化”的后现代话语,显然都太西方了!  其实,生活美学从本根上来说恰恰是一种*具本土特质的美学。这可以从中国思想的儒家主干中得见分晓,儒家美学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生活美学。  在新近发现的“郭店楚简”中,儒家重“情”的思想取向被重新彰显出来,所谓“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特别重要的是,在《语丛》里出现了“礼因人之情而为之”和“情生于性,礼生于情,严生于礼”的看法,在《性自命出》里又出现了“礼作于情.或兴之也”的观念。无论是“礼生于情”还是“礼作于情”,都强调了礼的根基就在于喜怒哀乐之情,“兴”恰恰说明了这种情的勃发和滋生的特质。  我们过去对于儒家美学的哲学化解读,往往尽着欧洲哲学研究的色彩,诸如仁学作为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或者认定儒家美学的核心就在于美善合一。这种思路显然是一种用西方哲学思维模式过度阐释儒家思想的结果。  然而,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之“礼”与生活常情之“情”及其统一。  ……

]

内容简介

[

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亟需返本而开新,那就要复兴生活美学的“中国文明”,同时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的存在之学,也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中国人的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生活美学,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

]

作者简介

[

  刘悦笛,“生活美学”倡导者与“分析美学”研究者,2003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杂志执行主编之一,Comparative Philosophy 杂志编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生活中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合著)、《世界又平又美》、《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合著)。主编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出版社2011年版)、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文化巨无霸》。译著有《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艺术及其对象》、《环境与艺术》、《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在《国际美学年刊》和《东西方思想杂志》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美学伦理与文化艺术,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览,其《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

目录

引言 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辑 生活美学:中国与全球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生活美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广义与狭义的西方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美学专著五种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以“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审美生活:文明素养?文化人权?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第二辑 中国艺术观:当代性转换走向“新的中国性”艺术观建构“新的中国性”美术观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过去需“西体中用”,现在要“中体西用”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以“生活美学”革新当代艺术观第三辑 美学与艺术:中国化历程何谓美学“中国化”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融人“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美学译文丛书”的复出“分析美学”在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汉语创生.“美术”与“艺术”的汉语源流考从中国“美学”到“中国”美学比较美学、跨文化和文化间美学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艺术学:舶来品,还是本土货?第四辑 知人论世:对话美学家当今艺术理论的“哲学化”——与丹托的对话之一丹托的姗姗来迟号晗逢其时素描李泽厚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新版《朱光潜全集》的真正分量细读朱光潜中英文手稿印象宗白华所践行的“生命风度”蔡仪的自然美论与“自然全美”王朝闻先生的“家”和“背影”王朝闻艺术批评的“土方法”追忆城市美学家佩措尔德神林恒道的日本生活美学第五辑 艺术终结:终结在何处如何释读“艺术终结”?——与丹托的对话之二终结之后的艺术当代状态——与丹托的对话之三艺术终结由谁先提出?——与卡特的对话之一艺术终结向哪方发展?——与卡特的对话之二艺术终结于何处?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当代艺术理论的“死胡同”亲历艺术终结的全球化语境第六辑 世界艺术史:全球新视野走向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史”西方艺术史:四种单线叙事模式全球艺术格局:单向流动?多元互动?谁来撰写全球艺术史有合法性?“亚洲现代性”:中日韩的比较与交锋东亚学术性何处寻:以韩国当代艺术为例艺术的全球化:向左走?向右转?国际前卫艺术的“关系主义美学”第七辑 当代艺术:当代中国性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出版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谁在“妖魔”化?妖魔“化”了谁?建构“国家艺术体制”的新途市场双刃剑穿透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嬗变”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解构抽象表现模式,建构“自然呈现主义”“上水”“上墨”“上茶”之哲学走向影像化的“上善若水”不“雕”不“塑”,有“影”有“相”数码艺术的“新科技美学”之思高科技能否“延展生命”?新媒体如何“恢复美感”?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第八辑 门类艺术:影视、舞蹈与设计电影媒介:从“现实”还是“世界”出发?电影拍摄:不在场却在存留世界电影银幕:遮蔽在场与框架结构观众与演员:电影内外的“人之要素”电影也是“假装的视觉游戏”“非人工性”:再看电影与绘画之分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新旧与对错反思巴赞的“照相写实主义”本体问题转换:电影的边界在哪里?作为“移动影像”的电影存在作为“大众艺术品”的电影播放旧电视本体论:从技术到文化的规定以技术本体为基:作为“移动影像”的电视媒介融合的挑战:电视“模板”的数位化拓展回归到生活本体:趋向“生活美学”的电视看电视的生活:在“电视世界”中来存留世界设计:在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之间当代“舞蹈理论”如何生长大舞蹈与大美学的本土融合“科学之美”与“美的真理”结语 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一、“生活美学”的缘起与起源二、“生活美学”的本土化建构三、“生活美学”的全球化贡献四、“生活美学”的艺术与文化五、“分析美学”的中国开拓者后记

封面

中国艺术学文库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书名:中国艺术学文库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

作者:刘悦笛

页数:397

定价:¥80.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9034344

PDF电子书大小:6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