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5卷.村庄类第4卷.华南区域第4卷)

本书特色

[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村、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村、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

作者简介

[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

目录

总 序【徐 勇】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村庄类分序【徐 勇】儒绅治族:理学裔族的传承与治理——闽西杨家坊调查**章 杨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节 杨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杨姓源流考    二 远祖的迁徙    三 始祖的迁徙  第二节 杨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    一 杨家坊的由来和发展    二 杨氏族人的繁衍  第三节 杨家坊的建制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建制变迁    二 1949年以后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杨家坊的当下概况    一 村情概况    二 姓氏概况    三 村户概况第二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    二 地形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开基的理由    二 自然观念    三 物化自然  第三节 杨家坊自然实态    一 重建宗庙    二 交通    三 村庄格局第三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总体概况    二 产业情况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    三 公私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庭分配    三 赋税分配    四 兵役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同财产继承    二 家庭财产继承  第七节 杨家坊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  第八节 杨家坊经济实态    一 私营工商业改造    二 市场经济发展    三 农业产能提高第四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系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宗族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宗亲会    二 房族会    三 大宗祠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际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脉分化    二 经济分化    三 身份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潜在冲突    二 家庭内部冲突    三 宗族间的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宗族庇护  第八节 杨家坊社会变迁    一 宗族观念减弱    二 宗族势力衰微  第九节 杨家坊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第五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文化信仰    一 祭祖    二 大宗祠(杨氏家庙)    三 族谱    四 祖坟  第二节 生育观念    一 添丁    二 继嗣    三 纳妾    四 “回笼猪”  第三节 生活观念    一 习武卫族    二 致仕庇族    三 房族聚居    四 崇族楹联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事    二 丧葬    三 祭祀和修谱  第五节 文娱活动    一 打醮庙会    二 元宵游龙  第六节 文化教育    一 蒙学    二 社学    三 祖训教化  第七节 杨家坊文化变迁    一 文化初步雏形    二 文化发展    三 文化衰弱  第八节 杨家坊文化实态    一 祠堂    二 打醮    三 大宗祠与娱乐    四 文化教育第六章 杨家坊杨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乡绅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治理主体:“绅衿耆老”    二 家庭治理主体:父与夫    三 国家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家事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与祖训    二 家训与家法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监督    四 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道德教化    二 宗族惩罚  第七节 杨家坊治理变迁    一 宗族自治    二 1949年后的杨家坊治理变迁  第八节 杨家坊治理实态    一 杨家坊治理架构    二 杨家坊治理过程    三 宗族治理杨家坊调查小记杨家坊调查日记(部分)内分外合:农耕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桂山村调查**章 廖氏宗族的始与兴  **节 廖氏宗族的由来与衍化    一 廖氏源流考    二 廖氏迁徙与分化  第二节 廖氏宗族的开基与发端    一 自远来永,由椒迁桂    二 勤耕稼穑,开基立业    三 建业开枝,五房聚居  第三节 廖氏宗族的聚居与分流  第四节 桂山村的建制沿革  第五节 桂山村当下概况    一 桂山村当前基本情况    二 村民小组与房支分布第二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    二 地理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风水”立族    二 “风水”改造    三 人居建筑  第三节 桂山村自然实态    一 民宅与风水    二 居住与分布    三 交通与族房第三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佃、垦结合    二 卖柴为计    三 生产工具    四 农商互补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共同产权经营    二 家庭私有产权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市场概况    二 集市圈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分配    三 国家税赋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以族、房为单位的消费    二 家庭日常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继承  第八节 桂山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变迁  第九节 桂山村经济实态    一 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    二 族、房产权与经营    三 商品经济第四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房支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与男丁    二 婚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族亲会    二 福主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宗族内部交往    二 宗族对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经济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房支派系冲突    二 家庭内部冲突    三 宗族外部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房救济    二 个人救济  第八节 桂山村社会变迁    一 社会组织变迁    二 社会交往变迁    三 社会保障变迁  第九节 桂山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交往    三 社会分化第五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生活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勤俭发家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秋祭文化活动    二 祭神文化活动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私塾教育    二 家庭教化  第六节 桂山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的消退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桂山村文化实态    一 文化信仰    二 文化活动    三 文化教育第六章 桂山村廖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    二 廖氏宗族治理架构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中心的圈层治理    二 宗族治理组织:族亲会    三 国家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内部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法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方式    一 软性教化    二 奖励与激励    三 惩罚    四 国家刑罚  第六节 治理过程    一 族、房事务决策    二 宗族事务管理    三 宗族事务参与    四 宗族事务监督  第七节 桂山村治理变迁    一 治理权威变迁    二 治理主体变迁    三 宗族“私域”治理  第八节 桂山村治理实态    一 村庄选举    二 民主参与    三 治理规则附录1 新楼自然村土地改革运动分配信息附录2 桂山大队1976年农业分配情况统计表附录3 2015年桂山村两委成员基本信息及职责表附录4 桂山廖氏宗亲念祖基金会广泛集资告族人书附录5 “桂山村教育互助协会”执行章程桂山村调查小记桂山村调查日记(部分)房实族虚:累世大族的圈层分化与治理——赣中南符竹村调查**章 郭氏渊源与符竹村  **节 郭氏源流考    一 郭氏起源    二 虢国与郭氏  第二节 定居符竹村    一 郭氏迁徙路径    二 延嵩公开辟符竹村    三 符竹郭氏与郭氏符竹村  第三节 符竹分五派    一 符竹五派的界定    二 对符竹五派的再考证  第四节 符竹村当下概况    一 符竹村现状    二 郭氏南迁**村:追溯与愿景第二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天与地:自然环境    二 水与土:资源条件    三 道与人:风水改造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 祠堂、祖坟与牌坊    二 居所:构造、分布与界址    三 寺、庙、塔与道路  第三节 符竹村自然实态    一 房支、村落与村民小组    二 居住格局的调整    三 交通状况的改善    四 *新的村庄建设概略第三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公有产权    二 家户私有产权  第三节 生产经营    一 以农为主的产业形态    二 宗族公共财产的经营    三 家户私有财产的经营    四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    一 游商与圩镇    二 宗族、家户分配与赋税    三 消费形态:宗族聚餐与家户吃饭  第五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公产的继承    二 家户私产的继承与分配  第六节 符竹村经济变迁    一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概况    二 土地改革中的土地分配    三 土地改革对宗族经济的影响第四章 郭氏符竹村的社会形态与变迁  **节 人口与性别    一 男丁    二 长幼之序与男女有别  第二节 婚姻与家户    一 婚姻的宗族性    二 家户及家与族    三 族亲邻里的合作交往  第三节 宗族与房支    一 宗族大家    二 房支派系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宗族内部交往    二 宗族对外互动  第五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保障    一 社会组织    二 社会保障    三 治安防卫  第六节 社会分化与社会冲突    一 宗族内部分化    二 宗族内部冲突与对外纷争    三 郭明达:宗族分化与冲突的关键人第五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宗族文化:祠堂、祖坟与族谱    一 郭氏祠堂    二 族谱修续    三 祖坟与祭祖  第二节 生育与性别观念    一 添丁与“做三朝”    二 男女地位差异    三 过继与入赘  第三节 生活观念与日常习俗    一 日常生活观念    二 婚嫁习俗    三 丧葬习俗  第四节 节日庆典与神灵崇拜    一 春节庆典    二 中秋烧塔    三 冬至祭祖    四 岗岚寺  第五节 宗族文教与平民化    一 文化教育    二 宗族的平民化第六章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    二 治理圈层的边界    三 治理中的宗族与国家  第二节 治理主体与组织    一 族长的产生与治理角色    二 治理架构与组织  第三节 治理规则与方式    一 祖训二十条    二 郭氏家训    三 家法  第四节 治理内容与活动    一 全族性事务的治理    二 房支圈层的治理    三 家户层面的治理  第五节 符竹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一 保甲的施行与双轨制治理    二 并轨与宗族治理力量的消解    三 宗族治理力量的再造符竹村调查小记符竹村调查日记(部分)后 记

封面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5卷.村庄类第4卷.华南区域第4卷)

书名:中国农村调查-(总第5卷.村庄类第4卷.华南区域第4卷)

作者:徐勇

页数:未知

定价:¥29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105415

PDF电子书大小:4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