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图.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图对话

节选

[

  《以文为图: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图对话》:  图赞形式上以四言为主,以后发展出五言、七言等多种诗体形式。图赞在内容上以人物图赞为主,后亦发展出动物赞、山水赞、生活器物等其他物象之赞。赞体的兴起源于图画,图赞之意在于赞画中之象以达于教化之旨。曹植《画赞序》言:“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图赞之作既非指向绘画本身,往往较少画面描写,不涉绘画评价,这也正是历来图赞不被列入题画诗中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图赞是题画诗产生的源头。  第二节五言咏扇、咏屏诗——题画诗的雏形  由四言发展为五言,既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题画诗形成的重要一步。郭璞、江淹图赞中已经出现了由四言向五言扩展的诗作,一句之中虽只增加一字,但却为诗歌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自由,拓展了空间。图赞中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江淹《云山赞四首》对景物的描写已显生动有情,这与其五言的使用不能说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其仍以“赞”命名。而*早与图相关并以“诗”为名的五言诗,可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山海经》古本图经并存,该诗首次以诗为体,虽描写画面,融情入画,似为图而题写,但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依据《山海经》的文字描写而作,并不能称之为题画诗。  在五言诗兴起的历史中,与图画相关的诗歌首数六朝时的咏物诗。六朝时,咏物诗大兴,文人普遍地用五言诗的形式描写生活之物,尤其是宫体诗人,几乎无物不咏。又因当时世人喜好扇子、屏风,咏扇诗、咏屏诗成为咏物诗的重要角色。 史料记载 ,魏晋时已在扇上题画、题字,南北朝时画扇更是蔚然成风,书法或绘画成为扇面、屏风的主体构成。但咏扇诗、咏屏诗不完全等同于题画诗,因为其题咏的对象是扇或屏,包括题写扇、屏的外形、装饰、功能、寓意等,并不只专注于扇、屏之上的画面。如东晋桃叶《答王团扇歌》4句中“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只提及画扇之事。南朝齐丘巨源《咏七宝扇》诗共20句,但只有“画作景山树,图为洛河神”句描写图画。两首诗中其他诗句均与绘画无关,整首诗歌的诗意也是就扇子而言,并非由扇画而发。后来,咏扇、咏屏诗中逐渐出现了以画扇、画屏为题的诗歌,如梁鲍子卿《咏画扇》、北周庾信《咏画屏风》25首等,诗歌中画面描写占据了重要地位,题画诗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这些诗歌滞于画面景物的描述,普遍缺乏情感的抒写。在中国题画诗史上,自宋代有题画集出现以后,扇、屏题诗始终被列为题画诗内部的一个门类,但作为题画诗的咏扇、屏诗以扇画、屏画的描写并抒情为主,显然与六朝时的咏扇、屏诗已然不同。  第三节五、七言、古、近体——题画诗体的成熟  唐代是题画诗作为诗体成熟的时期。题画诗数量较之六朝增加了6倍之多,据《全唐诗》,题画诗达200多首。杜甫一人有20多首,清人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此语虽不确凿,但杜甫题画诗在诗体形式与诗歌内容方面的特点正是题画诗成熟的见证。  就形式而言,题画诗除了前朝已有的五言古诗外,又增七言古体、近体格律诗。与后代比较,唐代题画诗中古体诗占据主导,其次是律诗,绝句较少。不拘句数的古体与八句为诗的律诗(与元以后题画诗中盛行的绝句相比较而言)为景物的描写提供了空间。而且律诗讲究严格的对偶,对偶截断了诗歌中叙述时间的流动,让视觉性的画面陈列于诗句之中,这些都为题画诗描写景物提供了方便。唐代题画诗的这一特点与唐代尚未在画上题诗有密切关系。唐代的题画诗只具有作为诗歌这一种身份,不受图画空间的约束,因此能够自由地写景传情。同时,唐代四言赞也突破了人物画赞的藩篱,多被用以题写鹰、马等动物。再次,题画诗由题写屏画、扇画、壁画,发展至题写卷轴画、册页画。  就内容而言,题画诗多涉及山水、翎毛、走兽等画,诗歌开始自由地出入于画面,由画面而生发种种感受与认识。首先,题画诗以欣赏的态度品题画面,评价画家,画面、画家成为诗歌的观照对象。其次,与其他诗歌一样,题画诗普遍地能够借图画表达现实的种种情怀。如杜甫《道壁上韦偃画马歌》抒发报国之志,戴叔伦《画蝉》揭示了现实的黑暗。再次,题画诗中表达对于绘画与诗歌的认识。如杜甫的“意匠”说 、刘长卿的“意生象外”说 、白居易的“性生笔先”说 。在题画诗中评论绘画艺术,阐发艺术观念始于唐代并被后代题画诗所继承,使题画诗成为中国诗画艺术美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基地。  唐代题画诗众体兼备,形式多样,至此,题画诗体已达完备。但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唐代只是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题画诗并没有完全走进诗人的笔下。词为“诗余”,受题画诗的影响,也伴随着词的出现与繁盛,五代时出现了题画词。宋代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卫贤《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题写的《渔父》词两首,由景到情,融情于景。题画词从一开始产生,就以成熟完善的样式展现出来, 这不能不说是题画诗的功劳。  ……

]

内容简介

[

  中国文学自产生之初,就显现出了鲜明的视觉化倾向。《诗经》中的比兴传统、《楚辞》中的咏物风尚,开启并奠定了中国文学对于视觉之像长盛不衰的描写历程。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视觉之像以各种形式进入文学世界,如自然之像、想象之像、图画之像、书法之像、音乐之像等。视觉之像不仅仅存在于以抒情言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还渗透于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并普遍地以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如论画文、题画诗、论书文等,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因视觉之像形态多样,本文以“图”总称,将中国文学的视觉化描写统称为“以文为图”。

]

作者简介

[

  王韶华,1970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入职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先后在文学院、艺术研究院任教,任古典文论、艺术美学、中外艺术史方向研究生导师。以艺术关系的研究为特色,出版了《中国古代“诗画一律”论》《元代题画诗研究》等多部著作。

]

目录

上编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图像**章 中国文学中山水审美的觉醒**节 从敬畏山水到以山水比德第二节 从天人比附到感物有方第三节 从山水“体道”到山水审美第二章 先秦咏物传统溯源**节 中国早期咏物观念的形成第二节 先秦咏物文学的发展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写实传统第三章 古代咏物赋的物象解放之旅**节 物象作为政治媒介第二节 物象作为义理载体第三节 物象作为独立审美具象第四章 汉代动物赋的悲感表达**节 汉代动物赋的悲美现象第二节 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第三节 .动物与人的情感同构第四节 从动物赋看汉代自然美第五章 古代书论中生命物象的发现与书法审美的独立**节 迫而视之与书字的形式美第二节 远而望之与书字的生命美第三节 以象喻书——书法审美之确立第六章 古代画论对山水样态的观照**节 古代山水“生命之态”的审美溯源第二节 魏晋隋唐画论中所描绘的山水“生命之态”第三节 宋元画论中的山水“生命之态”第四节 明清画论中的山水“生命之态”中编 以文为图的经典样式——题画诗中的文与图**章 题画诗的起源与发展**节 题画诗的萌芽第二节 题画诗体的成熟与发展第三节 题画诗的全面兴盛第二章 宋元明清题画诗的功能演变**节 从竹之理到竹之意第二节 从竹之情到“我”之情第三章 辽代题像诗与题画诗**节 玉石观音像题诗的结构第二节 玉石观音像题诗与辽代题画诗第四章 金代元好问题画诗的模式**节 关注人第二节 关注画第三节 诗画并举第五章 金代李俊民题画诗的诗体意识和画体意识**节 题画诗中的诗体意识第二节 题画诗中的画体意识第三节 以“趣”沟通诗与画第六章 元代题画诗的审美追求与题画模式**节 天趣第二节 意度第三节 自然第七章 元初三大书家题画诗的整体观照**节 情景·时间·空间:题诗的模式第二节 形神·生命·气度:题画的标准第三节 中和·韵致·骨力:书画的风格第八章 元代少数民族题画诗的模式**节 萨都剌题画诗的气势第二节 马祖常题画诗的模式第三节 贯云石题画诗的风格第四节 逎贤题画诗的意度第五节 丁鹤年题画诗的情感第九章 蔬果题画诗的审美演变**节 宋元蔬果题画诗:神化方式与比德色彩第二节 明清蔬果题画诗:回归物自身第十章 清代郑板桥题画诗中的图画**节 从自然之竹、画中之竹到诗中之竹第二节 从画家到诗人下编 以文为图的美学基础**章 内在视觉——中国古典艺术的视觉观照**节 视觉观照——中国古典艺术的普遍特点第二节 内视觉——中国古典艺术视觉观照的指向第三节 寓物不留物——古典艺术指向内视觉的文化心理第二章 情景交融——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节 象与意第二节 心与物第三节 意与境第三章 诗体言说——中国艺术思想的言说方式**节 诗歌对艺术思想的言说第二节 诗体言说对于绘画的意义第三节 诗体言说对于诗歌的意义第四节 诗体言说对于诗画关系的意义第四章 寓目辄书——中国文学的创作方法**节 寓目——感物——描写第二节 山水之兴与描写第三节 对偶之兴与描述第四节 景物的陈列与描写第五节 化动为静与描写第五章 视听融通——中国视觉艺术接受的独特方式**节 视觉艺术接受中的听觉审美现象第二节 视觉艺术接受中听觉审美的产生第三节 听觉审美对于整体视觉艺术接受的意义后记

封面

以文为图.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图对话

书名:以文为图.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图对话

作者:王韶华

页数:268

定价:¥68.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1

ISBN:9787520516891

PDF电子书大小:11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