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方法论研究

节选

[

  《译学方法论研究》:  4.1哲学与译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研究者的基本研究观念,是研究者在一定的哲学观指导下形成的对学科对象的*基本的认识。哲学层次的译学方法论是关于翻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根本的问题的认识,它为译学研究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  自从人类*初谈及翻译问题以来,翻译研究就开始了漫长的走向专门化,走向学科独立的道路,从与宗教传播、修辞演说等问题脱离而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到摆脱与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从属关系,再到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翻译研究越独立,似乎与作为学科之母的哲学离得越远。而实际上,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从整体上看,哲学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中所处的*高层的地位并没有变化。相反,随着学科的发展,哲学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4.1.1思考翻译问题的前提假设  无论是进行翻译研究还是开展翻译批评,我们都无可避免地要从预先设定的前提性认识出发,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开展讨论的前提并不一定有明确的自觉。例如,我们讨论某一翻译文本的好坏时,首先预设了“翻译有好坏之分”和“翻译有用以判断好坏的标准”;当我们批评某译文没有忠实于原文时,我们的预设是“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而当我们讨论如何发展译者的翻译能力时,其前提性假设之一就是“译者的翻译能力不是(或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虽然不同的翻译问题背后有着不同的前提预设,但所有翻译问题都归结于对翻译的*基本认识——翻译何以存在,包括翻译的存在状态、存在条件、存在依据和存在意义等。  事物的存在本身即事物的本体。本体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中的本体论表明“人类思维在对终极实在的反思性思考中构成的终极指向性”(王小娟2006:45),但由于对“存在的存在”的理解角度不同,产生了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从古代哲学的宇宙本体论,到中世纪的神性本体论,再到近代的理性本体论,人们对本体的认识尚无定论。先哲们把世界的本原或归之为水、火、原子等物质性的东西,或归之为数、灵魂、理性等精神性的东西,这种以外在的本体理论诉求为主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西方哲学的理论传统。近代哲学家们则把各种经验背后的终极存在作为本体,培根(Bacon)的“分子”、霍布斯(Hobbes)的“物体”等都是这种“终极存在”(杨建梓1999)。康德(Kant)开启了“以主体的自我反思为出发点去观察、理解和把握世界”(路向峰2012:35)的方法,其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成为本体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杨建梓1999)。通过对本体论问题的反思,人类理性重新确立了人性、自由、价值的地位。黑格尔则把本体规定为纯逻辑的东西,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归为同一,他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蔡崇国1989:28)。而以孔德(Comte)为始祖的实证主义哲学高举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把本体论问题看作无法解决、无法证实的思辨哲学而贬之为无意义。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哲学则将人视为本体,反对研究与入无关的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他们把现实存在归之为人的生存状态。人们对世界本原有着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本体论。从不同的本体论观照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面目。  事物本体的存在是客观、抽象的,人们只能通过对事物存在方式的了解来获得对事物本体的认识,而这*终取决于人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能力。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当有了认识它的方法时,它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或内容。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既表现为其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其内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

]

本书特色

[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与其他同类专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本书共分为六章。*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

内容简介

[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
与其他同类专著相
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
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
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

本书共分为六章。
*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
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
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
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
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
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论研究属于学科基础性工作,是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重点。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形成是在其方法
论的演进中实现的。本书侧重于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行实然描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
与其他同类专著相
比,本书的特点是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学科内外的综合,着眼于讨论译学方法论中的”超”学科层面,从范式基础和创
新途径来考察翻译研究的发生和发展。本书不对具体类别研究的操作程序进行介绍,而是努力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哲
学思潮变化中去捕捉翻译研究方法论演变的内在依据。

本书共分为六章。
*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内容构成和价值意义等,明确本书目标——结合
研究对象的变化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讨论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来源和适用范围,致力于揭示
译学方法论发展与研究对象观、研究问题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发生学角度对中西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历时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中
西翻译研究中翻译本体观、研究对象域、核心论题及研究方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把握翻译研究现状形成的
历史背景,获得对其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的认识,揭示方法论演变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讨论翻译研究中的人文主义范式和科学主义范式,分析这两种范式在翻译研究中
的地位、由来、特征以及局限,还讨论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和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对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翻译研究具有的典型特征即跨学科性,必须吸收、借鉴
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获取新的视角,拓展新的思路,以开阔视野,深化理解,促进翻译阐释的深入
发展,第五章讨论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具体原则。
第六章为结论,主要讨论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对象观突破和对象域拓展来获取发展动力。

]

作者简介

[

蓝红军,翻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州科技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理论和翻译批评,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翻译类权威期刊《中国翻译》上发表9篇,参与《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等学术著作和《中国翻译年鉴》编写,是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学》编纂负责人之一及词条主要撰写者。

]

目录

目录总序王克非前言**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第六章 译学方法论的未来发展参考文献推荐文献索引后记目录总序 王克非 ix前言**章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蓝 红 军 xiv11 . 1 译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21 . 1 . 1 方法与方法论 21 . 1 . 2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71 . 2 译学方法论的内容构成 101 . 3 译学方法论研究的价值意义 15第二章 西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182 . 1 前学科时期 192 . 1 . 1 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登场 192 . 1 . 2 前提性问题域的形成 222 . 1 . 3 翻译研究流派的出现 252 . 2 学科形成时期 372 . 2 . 1 翻译研究的科学化诉求 382 . 2 . 2 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422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512 . 3 . 1 形成趋势的实证研究 51v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2 . 3 . 2 来源多元的理论研究 522 . 3 . 3 成为研究对象的译学方法论 54第三章 中国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发展 573 . 1 前学科时期 573 . 1 . 1 古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对象域 583 . 1 . 2 近现代中国翻译研究的问题域 633 . 1 . 3 前学科中国翻译研究方法论的特点 693 . 2 学科形成时期 733 . 2 . 1 学科意识萌发 743 . 2 . 2 西方译论的引介 753 . 2 . 3 学科理论的建构 783 . 3 学科体系发展时期 793 . 3 . 1 走向融合的译论交流 793 . 3 . 2 本土翻译理论的建构 813 . 3 . 3 翻译学方法论的探索 85第四章 译学方法论的哲学层 894 . 1 哲学与译学方法论 904 . 1 . 1 思考翻译问题的前提假设 904 . 1 . 2 选择译学对象的价值取向 944 . 1 . 3 确立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础 974 . 2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04 . 2 . 1 人文主义范式的翻译本体基础 1014 . 2 . 2 人文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 103vi 译学方法论研究4 . 2 . 3 人文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054 . 3 科学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 1064 . 3 . 1 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和科学化 1074 . 3 . 2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特征 1094 . 3 . 3 科学主义范式翻译研究的局限 1124 . 4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164 . 4 . 1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特点 1164 . 4 . 2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214 . 5 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翻译研究 1234 . 5 . 1 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1244 . 5 . 2 西方哲学方法论对翻译研究发展的影响 131第五章 译学方法论中的跨学科途径 1375 . 1 学科分类与翻译学 1385 . 1 . 1 知识与学科分类 1395 . 1 .<

封面

译学方法论研究

书名:译学方法论研究

作者:蓝红军

页数:220

定价:¥59.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9-07

ISBN:9787521311556

PDF电子书大小:11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