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文集

节选

[

解决焦虑的方法

  ——《身份的焦虑》节选

  哲学

  1

  如果我们已经认真地听取了对我们行为的合理批评,对由我们的追求而引起的有目的性的焦虑已经给予了足够重视,对我们的失败已经承担了应有责任,但社会依然赋予我们一个很低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会采取西方传统中的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曾经采取的一些思维方式:在对我们身边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之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厌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2

  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就可能会立即发现一个令人沮丧不堪、而又奇怪地令人轻松自在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尚福(Chamfort)的思想表达了他之前和之后的哲学家的厌世态度,他言简意赅地说,“公众舆论是所有的观点之中*糟糕的一种。”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知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普遍接受的思想,都将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它曾经为大多数人所相信,” 尚福如此认为。另外他还说,那些被奉承地称作大众常识的东西往往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荒唐的习俗和*可笑的仪式在任何地方都用同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当欧洲人问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Hottentots)为什么他们要吃蝗虫和自己身上的虱子的时候,他们恰好说的就是这句话。一直就这样啊,他们如此解释道。”

  3

  虽然被迫承认公众舆论的局限性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这种认识不管怎么样,还是能够缓解我们对身份的焦虑,能够缓解我们因强烈的渴望带来的身心疲惫,因为我们总是渴望他人对我们怀有积极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地渴望任何来自他人爱戴的表示。

  他人对我们的赞赏可以说在两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一是物质方面,因为社会对我们的遗弃能够带来物质方面的缺乏与危险;二是精神方面,因为一旦他人停止对我们表示尊重,我们就很难对自己继续怀有信心。

  他人对我们缺乏关注所导致的第二种影响,正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所针对的东西,并因此能够给我们带来益处,因为如果采取了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就不会轻易让他人对我们的敌意或者忽视伤害我们,我们首先会对他人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只有那些既对我们非常不利、又完全真实的言论和态度才会破坏我们的自尊心。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从此我们可能会毫无恶意地蔑视一些人,就像他们蔑视我们一样——哲学史中充斥着表达以上厌世立场的各种观点鲜明的例子。

  艺术  1

  艺术到底有何用处?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普遍在问这同一个问题,根据好多评论家的观点,答案是:艺术没什么用处。并非艺术建造了大型工业城市,修筑了铁路,挖掘了运河、扩张了帝国,或使英国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事实上,恰恰好像就是艺术能够削弱那些使这一切成就得以实现的素质;长期耽溺于艺术能够产生一定的危险,会导致阳刚之气的丧失,会形成过于内向的性格、同性恋的倾向、通风病和失败主义。来自伯明翰的下院议员约翰?布赖特(John Bright)把有文化修养的人士称为一群自命不凡的家伙,他们享有盛誉的唯一理由就是“对希腊语和拉丁语两种死去的语言了解一些皮毛。”牛津大学老师弗雷德里克?哈里森(Frederic Harrison),对长期浸淫于文学、历史或绘画的好处持有同样刻薄的观点。“文化修养对那些为新书写评论的人而言、对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业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素质,”他承认,但“如果将其用于日常生活或政治生活中,文化修养仅仅体现为对吹毛求疵的癖好、对个人安逸的追求、以及在行动中的优柔寡断。文化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可怜的一种人。他们在迂腐不化和缺乏理智方面无人能及。对他们来说,任何想法都不会显得虚无缥缈,任何目的都不会显得脱离实际。”  ……  3

  鉴于*需要批判(或洞察和分析)的莫过于我们对身份以及如何获得身份的态度,因此我们就会毫不奇怪地发现,古今中外有众多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对人们在社会中获得地位的方式提出质疑。艺术史充满了对身份体系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是讥讽的、愤怒的、抒情的、沮丧的或幽默的。

]

本书特色

[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 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

★ 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焦虑的途径

★ 广博学识和独特视角,英伦经典散文风格,百余幅插图完美呈现

]

内容简介

[

《身份的焦虑》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本书中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审视了对于身份焦虑的根源,教人们如何巧妙地去克服这种焦虑感。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导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枝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

作者简介

[

阿兰·德波顿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必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不至坠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新闻的骚动》(2015)、《爱的进化论》(2017)。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

]

目录

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部分 焦虑起因   **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封面

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文集

书名: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文集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著,陈广兴/南治国 译

页数:291页

定价:¥39.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32747511

PDF电子书大小:10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