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纪中欧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

节选

[

  《17-19世纪中欧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    2.3 关于影响枪械发展的社会因素  在影响枪械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方面,尚缺乏较为直接的研究成果。但通过查阅已有的著作和论文,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孙毓棠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辑(1840———1895年)(科学出版社,1957)从六个方面综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生发展的过程:**,18、19世纪中国手工业的基本情况;第二,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第三,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用工业;第四,清政府经营的采矿、炼铁与纺织工业;第五,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第六,近代工业工人初期的情况。虽然该书所搜集资料并非军工企业及技术方面的专门研究,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五册)(上海神州图片社,1954)中所载义律·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一文对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和清军所使用的枪械外观及其性能进行过简单描述,为比较中英两军的枪械性能提供了一些可资利用的资料。彭泽益所著《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1卷)(中华书局,1984)一书,引用了大量清史资料,对清代鸟枪、军需火药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考证。据嘉庆十七年《钦定工部军器则例》卷二五,鸟枪筒的打造过程是:“每净重壹斤用荒铁叁斤,钢叁钱,油壹两。每荒铁壹斤用煤炸陆斤,木炭贰两。每净重壹斤用铁匠捌分工,擰匠伍分工。每鸟枪壹杆用装锭匠伍分工。各项鸟枪打眼,应照炮位分别厚薄核算,装锭什件,匠工锉枪筒并火漆,与炮位例同。”  ……

]

内容简介

[

  《17-19世纪中欧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讲述了持枪步兵既是战场上的“清道夫”,也是战场上胜负的*后决定者。17—19世纪欧洲枪械技术领先于中国,并率先完成熟兵器革命,而清军长期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状态。欧洲枪械技术持续创新孕育出近代三次军事变革,清军仍蹈常袭故,致使在鸦片战争中虽拥有绝对优势兵力而不能取胜。洋务运动时期,清军开始由冷热兵器并用向以热兵器为主过渡,并研究出相应的梯式兵力配置战术。

]

作者简介

[

  宋海龙,河南方城人,1964年7月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教授。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哲学硕士)、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理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数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数部。

]

目录

摘要1 引言2 文献综述2.1 关于枪械技术发展2.2 关于枪械生产及装备2.3 关于影响枪械发展的社会因素2.4 关于枪械发展的军事影响2.5 小结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3.1 研究内容3.2 研究方法3.3 创新点4 研究背景4.1 枪械技术演进概述4.2 小结5 17—19世纪中国枪械技术发展及其军事应用5.1 鸦片战争前中国枪械技术的发展5.2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枪械技术5.3 鸦片战争后中国枪械技术的发展5.4 17—19世纪中国枪械及弹药生产情况5.5 小结6 17—19世纪欧洲枪械技术发展及其军事影响6.1 16—18世纪欧洲火门枪、火绳枪技术与“方阵战术”6.1.1 欧洲火门枪技术6.1.2 欧洲火绳枪技术6.1.3 16—18世纪欧洲“方阵战术”6.2 17—18世纪欧洲燧发枪技术及“线形战术”6.2.1 欧洲燧发枪技术6.2.2 17—18世纪欧洲“线形战术”6.3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击发枪技术及“纵队战术”6.3.1 欧洲击发枪技术6.3.2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的“纵队战术”6.4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枪械发展及“散兵线战术”6.4.1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枪械发展概况6.4.2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散兵线战术”6.5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枪械及弹药的制造6.6 小结7 中国与欧洲枪械技术及战术差异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8 讨论9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7-19世纪中欧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

书名:17-19世纪中欧枪械比较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重点

作者:宋海龙

页数:213

定价:¥30.0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34851575

PDF电子书大小:12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