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史前中国书系:从史前到文明

节选

[

 
7??陶器 长期以来陶器也被视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标志,与人类农耕定居活动关系密切。然而,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定居和处理食物资源的种类有关。所以,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虽然普遍使用陶器,但是,陶器的发明和采纳不一定与农业有必然的关系。比如,日本绳纹时代是一种强化的渔猎采集经济,陶器的发明主要是用来煮贝类食品的。世界上*早的陶器目前都发现在东亚和俄罗斯远东。九州福井洞穴第三层的陶器14C测定为距今12700±500年。离福井洞穴不远的福泉山遗址也发现了形制相仿的陶器,三个热释光测定的数据十分接近,平均值为距今11840±740年。然而在中美洲,在农业起源后,人类仍然保持着很大的流动性,他们90%的食物还是依赖野生动植物,所以陶器到很晚才出现。
近十年来我国一些遗址也发现了万年以上的陶器。南方的重要发现有江西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和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遗址。北京大学的考古学家吴小红和张弛在2016年6月的《科学》杂志上公布,江西万年县仙人洞的陶器年龄为两万年。这是目前测出的*古老的陶器。北方的重要发现有河北阳原于家沟、徐水南庄头与北京怀柔的转年遗址等。道县玉蟾岩的陶器经加速器质谱法测定为距今12320±120年和14810±230年。而于家沟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约1.2万年。
陶器的功能主要是便于贮藏和炊煮食物。它的缺点是笨重、易碎和不易携带,所以对于流动性很大的狩猎采集群来说,陶器是很不实用的一种器物。人们更乐于用火直接烧烤食物,用皮革制作的口袋以及动物的胃、膀胱作为容器来间接或直接炊煮。间接炊煮是将烧烫的石头放入盛有水和食物的容器中来煮熟食物。由此可知,没有陶器也可以炊煮。
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表明,历史上曾出现过用兽皮和树皮制作的炊煮器。但是这种有机物制作的容器在炊煮时十分危险,一是不易将温度保持在100℃,二是无法长时间和反复使用。再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有从利用大动物的食物资源向利用小型资源(如草籽、贝类、坚果等食品)的趋势。这种食物*佳的加工处理方法就是炊煮,种子经过炊煮味道变美,并易于消化。有的坚果如橡子要磨成粉,在容器中浸泡去掉单宁酸后才能食用。贝类如要用工具来打开剔肉十分费力,但是在水里一煮就成,十分方便。所以,陶器的发明和采纳,既与人类的生存趋向定居相关,也与他们的食物资源种类的变化有关。
陶器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起源历程。比如,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和北美阿拉斯加,粗制陶器的样式模仿了原来使用的石制容器。在美国西南部,陶器发明前有一段使用篮子的历史;而在中西部,陶器的发明是用来盛放植物油的。在中东,皮革制的容器是原始陶器的雏形。有些地方,砌筑贮藏用的窖穴被认为是激发发明陶器的灵感所在。
此外,制陶技术和陶器的发明,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前者是一种工艺技术,后者是用途独特的器皿和用具。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制陶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它比陶容器的发明要早。
目前,在欧亚地区大约有六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手制和用火烘烤的陶制品。其中以捷克的下维斯托尼斯一批遗址群出土的陶制品*为古老和丰富。文化层埋在更新统黄土层的底部,离地表3~5米,14C年代测定为距今2.8万~2.4万年。
这批遗址出土了一万余件陶制品和碎片以及两个陶窑。陶制品中有3700余件陶塑人像和动物,直径为4~10毫米的2000余件陶球,以及一些板状物。原料采用了当地的黄土,并可能掺杂了猛犸的脂肪和骨屑。
两处陶窑也出土了大量碎陶片,其中一只陶窑呈椭圆形,长、宽、深为130×40×40厘米,东北和西北侧窑壁呈穹状,另一只陶窑的长、宽、深为100×40×40厘米,有一马蹄形的窑壁。对窑壁烧土的测定和实验复制,可以推知当时焙烧的温度可达1000℃,而且使用的时间相当长。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用焙烧方法来制作陶像,但是没有用这种方法来制造容器。这也说明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这种需要。所以说,有些发明创造完全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某种新的器物工具未被采纳,并不说明人类智力低下,没有意识到这点或不懂得使用它们,而是受制于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
对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陶器的发明对于人类的思维和科学的发端有很大的意义。制作陶器也许是人类对于化学变化*早的有意识利用,这种变化在原始人看来必定是一种魔法的作用,即将泥土变成了“石头”。这可能有许多哲学上的启发,比如关于物质“本质”和“同一”的问题。柔软可塑的黏土为什么与坚硬易碎的陶器和砖瓦是同质的呢?用黏土塑造的陶器放到火里烘烤以后,形状没变,但是颜色却变了,质地也完全变了。陶器的发明主要是人类明白了如何控制和利用一些化学反应,比如陶器的变化一部分取决于原料的化学成分,一部分取决于烧制的过程。大部分黏土都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如果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和氧气接触,就会带有红色。但是,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周围被炙热的木炭包围,就会变成灰色。如果陶土里含有游离的碳,或者由于封闭陶窑里煤烟的渗透,那么就会烧出深黑色的陶器来。绘制彩陶,更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因为画在一件陶器毛坯上的颜色与烧成后的效果大不相同。所以,彩绘的工匠是非同一般的艺术家,他要预先知道烧成陶器的纹饰是什么颜色。
制陶术可以发挥人类的创造性。由于黏土的可塑性,陶工可以将它捏制出任何形状。这完全不同于以前石器和骨器的制作,这些材料加工受制于原料形状和大小,只能用打制或切割的缩减工序来进行加工,制陶却完全没有这样的限制。陶工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他要的东西,是一种“从无形中创造有形”的活动。但是,实际上陶工的创作自由在*初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不能从真空中进行幻想。所以,他们所创造的必定是仿制某种已知的东西,比如模仿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容器,如石头、葫芦、南瓜或皮革制作的容器。我国瓷器发明后,有许多器型就模仿高贵的青铜器和金银器。
在陶器生产中,陶轮的采用被认为是制陶技术的一个飞跃,因为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是从民族学观察发现,在向一些不知轮制技术的土著介绍陶轮时,这些土著并不感兴趣,他们只不过将它看作是一种可以移动或转动的工作台面而已。
研究表明,在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简单社会中,生产技术的效率问题并不突出。比如危地马拉印第安人的陶器生产是妇女从事的一种家庭手工业,妇女的时间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另外,轮制的优越性在小规模生产中体现不出来,所以轮制技术的采纳与否对于这种社会没有实质的意义。轮制技术与手工制陶需要不同的陶土配方、设备和陶窑,支出代价高,烧制难度大。而且轮制主要适用于一些器皿的成批生产,而不适用于一些传统类型的器物生产。考古证据表明,在阿尔及利亚,陶器的手制和轮制长期并存互不干扰。罗马帝国的扩张把轮制技术引入欧洲的许多地区,但是在西部罗马帝国解体后,轮制技术也随之被废弃,重新恢复到手工生产。由此可见,轮制技术的采纳并不仅仅在于生产效率,它与人口规模、贸易和市场等因素更加密切。

]

本书特色

[

20世纪末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技术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呈指数级增长,璀璨的现代文明照亮了人类社会的星空。但是,在现代科技耀眼的光芒之下,阴影也开始浮现:环境的污染、气温的持续升高、疫情的出现与升级……这一切迫使人们思考文明将何去何从等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知古鉴今”,陈淳先生根据古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漫长历程,以及这一进化过程中人类发生的体质、工具和技术、生活方式、语言、思维和意识信仰等方面的变化。陈老师用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近人类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漫长童年时期,分析当时的环境与气候,植被与动物……
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读者不仅会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会对当下人类的处境有一个更加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图书价值及推荐理由:《从史前到文明》视野开阔,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文明的起源,用优美而浅显的文字将深奥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变得通俗易懂。是一本杰出的公众考古作品。
一句话书评(广告语):《从史前到文明》大家写小书,优秀的考古学科普著作。

]

内容简介

[

  
人类历史的99%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本书根据古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漫长历程,以及这一进化过程中人类发生的体质、工具和技术、生活方式、语言、思维和意识信仰等方面的变化。认为大约从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人口增加,社会不平等出现,*后在西亚、埃及、中美洲和中国分别出现了*早的古代文明的国家。

]

作者简介

[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人类学系。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人类学学报》编委,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集刊》主编。

]

目录

一 人类的来历1 进化论与人类探源2 *古老的灵长类3 *早的高等灵长类4 猿类的起源5 森林古猿6 起源何地?7 人猿揖别8 走出非洲9 直立人或猿人10 早期智人或尼安德特人11 现代人的兴起二 史前人类的世界1 文化生态2 狩猎者还是食腐者3 用埋藏学分析人类行为4 欧洲的证据5 生计与栖居形态6 房屋和村落的发展7 智慧的发展三 技术与工具的发展1 有机质工具2 石器工具3 旧石器工艺与类型4 石器与人类行为5 磨制石器6 用火7 陶器8 金属四 农业起源1 中石器时代2 农业为何及如何起源3 考古学的探索4 农业经济的影响五 文明的曙光1 社会不平等的起源2 酋邦的概念3 国家的诞生4 考古学的案例后记

封面

华夏文库史前中国书系:从史前到文明

书名:华夏文库史前中国书系:从史前到文明

作者:陈淳

页数:190

定价:¥39.0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01

ISBN:9787534890772

PDF电子书大小:1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