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

本书特色

[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众事件逐渐得到媒体关注。本书的核心关切是,如何使这些事件进入理性化的公共讨论,从而促进社会沟通。本书发现,媒体可以扮演甚为重要的角色,提升社会的弹性与稳定发展。本书对于媒体这一独特角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运用内容统计、社会网络分析、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

内容简介

[

曾繁旭的研究精彩地展现了媒体的能动角色及其对于公民行动的影响。《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这本书深入、透彻,融合了中英文的*新学术成果,对于当代中国*为重要的一个学术领域作出了非常具有原创性的贡献。曾教授所提出的互激模式——它强调了媒体与公民行动之间存在互惠珏利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于这个重要学术议题的理解。如果你们感兴趣于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正如何深远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公众行为与公共论辩,这是一本“必读书”。            

]

作者简介

[

曾繁旭,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年—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人学传播与没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井兼任《南厅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科学传播、风险沟通、新媒体与公众舆论等。出版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二三联书店,2012年)。在Chinese Jourl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学研究》(台湾)、《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与传播研究》、《陶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汜者》、《开放时代》等境内外学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

目录

**章 底层的行动vs底层的声音一、从公民行动到公共协商二、调停者角色:中国传媒与公共协商三、媒体化的公民行动四、本书分析框架:互激模式五、案例、方法与章节安排第二章 变迁中的行动剧目:十年网络公民行动的数据分析一、互联网与公民行动剧目二、行动剧目研究三、十年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四、行动剧目的变迁趋势五、行动主体的差异六、议题领域的差异七、线上和线下行动剧目的关联八、剧目变迁的逻辑与边界第三章 虚拟组织:互联网与中国公民行动新模式一、中国的业主维权行动二、互联网和抗争政治三、个案选择与方法说明四、虚拟组织的运作方式五、运动企业家引导下的虚拟组织六、虚拟组织何以能够避免风险七、虚拟组织的潜力和限制第四章 地方媒介体系:传统媒体如何支援公民行动一、地方媒介体系与都市公民行动二、地方媒介体系作为研究变量三、个案选择:广州媒介体系四、广州媒介体系如何推动都市公民行动五、广州媒介体系如何塑造本地、全国与国际舆论场六、重新理解地方媒介体系第五章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影响力一、新意见阶层?二、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形成三、议题选择和方法说明四、网络意见领袖社区与议题关注度五、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六、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内部联动及其特征七、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三大圈层八、新群体的积极介入及其潜能第六章 公民行动的升级:从邻避运动到政策倡导一、行动诉求的转换二、从四个案例看公民行动的诉求升级三、媒体环境与互激效应四、运动企业家的文化、框架及其诉求五、“为了公共利益”的行动?第七章 公民行动的激进化:社会化媒体与逾越界限的行动一、激进化的趋势二、逾越界限的行动如何产生三、案例与方法四、社会化媒体上的恐慌信息扩散五、社会化媒体上的动员:怨恨感与崇高感六、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压制与反弹七、拐点的出现第八章 公民行动的调停:框架整合与公共协商一、传统媒体的框架实践二、传统媒体的能动者角色三、框架整合作为重要变量四、框架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技巧五、框架整合与公民行动的结果第九章 公民行动的多重扩散:行动者网络与运动家族形成一、中国社会运动:彼此绝缘vs.跨地扩散二、社会运动领域的扩散研究三、对两个运动家族的观察四、多重扩散的形态:运动家族的基因同构五、多重扩散的渠道:行动者网络六、多重扩散的机制七、中国语境下的多重扩散模式第十章 中国媒体与公民行动的互激模式一、互激模式与公民行动二、互激模式与公共协商三、互激模式与中国媒体四、互激模式及其他理论对话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

书名: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

作者:曾繁旭

页数:244

定价:¥48.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2651495

PDF电子书大小:11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