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之城:一个费里曼学者的美国记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节选

[

初见导师尤伦

项目为每个学者配备了一位专业上的搭档,Faculty Partner。搭档完全是义务性的,项目不支付他们报酬,唯一的前提是他们同意接受我们,从而成为搭档。我的Partner是法学院大名鼎鼎的尤伦(Thomas S.Ulen)教授,以尤伦教授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绝对应该是我的导师,Faculty Mentor。我对他十分敬重。

我*初知道尤伦教授的名字,是在十年前。当时读了*早的中文版《法和经济学》一书,那是尤伦教授和加州大学考克教授的合作成果,来美后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尤伦教授是美国法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有“法经济学的祖父”之称,是美国法经济学研究的*早倡导者、推动者和积极参加者之一。他1946年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首府印第安那帕利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士学位、文科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尤伦教授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31年,为法学教授和经济系兼职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享有伊大的*高捐赠教席之一Swanlund教席,其声名远播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中国等国家,是一位誉满国际学术界的著名法学家。他著述丰厚,其著述在法经济学学科的引证率位居英文文献前十名,代表作有《法和经济学》、《认知、理性与法律》和《环境政策的基础》,其中,《法和经济学》一书已被翻译成中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法文和俄文等文字。

这样一位大牌教授一定很难沟通吧?在见他之前,我很是踌躇。通过Email确定了见面时间和地点后,我既激动又紧张。见面后发现,教授十分和气,一直面带微笑,或许是考虑到我刚到美国不久,语言还不熟练,教授就把语速放慢,每个词都清晰、明了,以便我能够比较容易听瞳他的话。他主要询问了专业、计划、家庭情况,我都一一做答,他也简单介绍了自己,他希望我在伊大的一年可以有所收获,并愿意为我提供学习和研究上的支持和帮助,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他联系。教授还特别问起我的名字“娟”的中文意思,这让我绷紧的神经放松了不少,也觉得有话可说,想不到他是很有人情味的。

事实上,教授的人情味在之前的邮件中就显现出来了。他担心我认不出他,特意发来邮件,告诉我可以在法学院的网页上看到他的简介和照片,并附上了具体的网址链接,*后还不忘记交代一句:我现在蓄留了胡子。他不知道,为了准确起见,也是为了避免见面时可能的尴尬,我已经提前悄悄地看过他一次。我专门去听了周二上午的Empirical Methods in Law课程,这门课由尤伦教授和另外两位教授共同讲授。因为是**次课,三位教授同时到了教室,一起向大家介绍课程,我坐在黑压压的学生中间,看到了尤伦教授。站在讲台上的他,身材伟岸、挺拔,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齐、自然,戴一副近视眼镜,身着白色衬衫和米色西裤,双手浅浅地插在裤兜里,讲课的声音温和、饱满,非常好听,谈吐间一派大家风度。他没有发现我,或者更准确地说,即便看见了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实在是个nobody,是的,这是我来到伊大后才有的自知之明,以前总觉得自己或许是个somebody,见识了伊大的学术,了解了伊大的学问后,终于知道为什么智者会告诫众生:谦逊,真的不是美德,而是我们面对世界应有的态度。对我来说,来美后的**课,我学到的就是“I am nobody”。不过,小人物也有好处,就是不扎眼,可以安静地躲在一个角落里,不发出任何声音,也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当然,这一番“前战”,我在见面时没有跟教授提起。

我感到自己特别的幸运:能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导师,而且,他是如此的随和与亲切。

]

本书特色

[

赵娟著的《香槟之城(一个弗里曼学者的美国记事)》是一本美国见闻,更是一卷人生行记。它不仅仅是从一个中国人的眼中看美国,也不仅仅是站在美利坚的土地上回望中国,更是站在浩渺的时空里,仰观俯察,古与今,己与人,对世界的感悟,对人性的体会,对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还有对亲情的诠释,如同一盏散发柔和光芒的床头灯,不明亮也不耀眼,却静静地陪伴你走过一幕幕沉夜。

]

前言

[

好外婆上天堂,好妈妈走四方

写一篇文章,于我*难的是标题,每每遇此,简直是要揭我的老底,而我那小半瓶子醋,眼看着就要见天光。幸而这一次,捉襟见肘的我得遇母亲出手,江湖救急,方才藏了一点拙,得以行文下去。这样一个标题,套用的是那句脍炙人口的“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于母亲,这句话源自一本德国人写的女性励志读物;而于我,这句话来自中学时代看的玛丽苏小说——差距可见一斑。然而昔年玛丽苏的我今日竞想不出画风如此契合的标题,在我心里向来品味高冷的母亲却接了地气,这样一个小清新又温馨的标题顺道带着我回顾了一圈我的青春(期)。

若是在这二十几年的人生中妄谈平生之憾,首当其冲的便是从未有机会成为母亲的学生。有时私下里脑洞大开,总觉得母亲的很多学生应该是很羡慕我的,因为作为女儿,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有了母亲那样多的时间,有那样长的年月可以与母亲相处、跟随母亲学习,这样想来,一股自豪优越感油然而生。可是这样的骄傲转而教我惭愧不已,这些年来我并未懂得珍惜这样宝贵的机会,相处的时日多半消磨于琐碎的生活小事与争执里,反倒是长大了不在母亲身边,藉由每周一次的视频,才有一星半点的细碎时光,在与母亲的侃侃对谈、细细聆听里,体会她话语中的智慧光辉。

青春期的我一如同龄人般叛逆,彼时*大的喜好便是与母亲对着干,恨不能立刻展翅高飞,巴不得快快长大长成母亲的对立面,好对峙抗衡一决高下证明自己是对的。18岁离家,海外求学洋洋洒洒自是交待出一篇驳杂的文。行文之余审阅自己这份稿件,却时常意外地发现字里行间莫不是与母亲相似的墨迹,登时一拍脑门,有一丝懊恼,更多的是庆幸。懊恼的是,都怪这地球竟是圆的,纵然百般折腾万般忤逆自以为南辕北辙自此成长轨迹与母亲的规划分道扬镳的我终究还是成了当初“*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然恼于此亦幸于此,幸好地球是圆的,我跑了那么远并没有长到母亲的对立面去,而是兜兜转转回归了母亲当初教养我的性情,成为了当初“*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相较于过去的执拗幼稚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也愈发感激母亲对我从小到大的坚持与培养,如今我身上可容圈点的性情,莫不来自于母亲一早种下的因。得母如此,何其幸哉。

正式动笔写这篇序,是2015年的夏天。此前两年母亲早已几度向我约稿,拖延症晚期的我总以学业推脱,一路拖到完成学业,扛着不见得聪明但是快要“绝顶”的脑袋回家,避无可避。这样说并不是我不愿写,相反,母亲**次向我约稿时,受宠若惊的我便跃跃欲试,却又心里没底,毕竟才疏学浅,又疏于中文阅读写作多时,只怕“掉”了母亲的“价”。然而承蒙母亲坚持鼓励,只好用这粗陋的秃笔,写一篇拙文,以贺母亲的佳作付梓。 这本书在善于归纳记取的读者眼里,于游记之外,更仿佛是一本感恩录:从写推荐信的师长,到新知旧友,从父母到亲邻,从hostfamily到素不相识的公交车司机,在作者眼里,一切的人生际遇都值得感恩。假期回家,拉着母亲去逛先锋书店,路过五台山的一个有上百级台阶的高坡,母亲指着上方对我说,2008年年初她申请去美国前,好友蒋叔叔帮助她准备材料,那一天是南京那年*冷的一天,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刺骨的风雪里,蒋叔叔就伫立在这长阶的尽头等她,把她需要的材料送给她。这件事在《上天有知》那一篇里着重提及,在此就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我这些年来,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位的品格,就是感恩。母亲是永远记着别人的好,无论大小无论应不应该,都要加倍奉还的那种人,虽然这样的性情在今天的人眼里很“傻”,但是母亲依然坚持,就好像她那些其他的与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格格不入的品性一样:诚恳、质朴、踏实、澹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永远为别人考虑得比自己多,等等。可以说,在我眼里,无论是妻子、女儿还是母亲的角色,母亲皆胜任有余,这也决定了母亲要多操好几份心,多生几丝华发。作为女儿的我,素来既羡慕向往,又心疼不已。

小时候总艳羡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人生,高中时很不耐烦看巴金胡适,更不用说觉得傅雷家书简直多余矫情,认为他们语言太过平淡,没有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当真是年少轻狂方出此妄言。而今才知,*难到底便是寻常。恰似这本书,如一个普通读者一般欣赏其中的文理是一面,而另一面,作为女儿,我私心里窃以为这也是一本母亲写与我的家书。书里不仅仅写着旅行的见闻,每每读到许多文章的后半段格外让我惊喜。在那些文字里,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对我讲述家事,譬如她名字的由来,她童年的记忆,外公外婆年轻时候的故事,追根溯源外公祖上来自何地。这些往事有的我已知晓,有的亦是**次听闻,于我,仿佛补上了那些年少时因着不耐烦在母亲身边而被我蹉跎的时光,以及在不经意间错过的亲情。世上从无后悔药,这样的一本书,至少给了懊悔不已的我一碗慰藉的汤剂。

……

于是那段时光之后,我一面知道母亲担心我知道所以不让我知道,所以没有开口问一个字只作不知道,继续让母亲觉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这样她觉得我可以安心她便可以安心——这看似绕口令的迂回曲折,是我与母亲给彼此的一份心安;另一面,压下心底的痛苦,把之前耽搁的课业补上,只待学成回去陪伴母亲身边分担她的苦痛。当我因为种种原因,2015年的暑假才回了国的时候,面前只余一抔黄土,此时我才在压抑不住的悲痛中真正懂得,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归家的我在面对母亲哭泣的陈述中抱着母亲不住地哭喊“婆婆这么好的人,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而母亲能给我也是给她自己*好的安慰与解答便是——无论有没有信仰,我们都要相信,外婆去了天堂。那之后,我便不再轻易激动哭喊,因为我知道,我每一次的情绪,都无异于加深一次母亲的创痛,无异于让天堂里的外婆多一声叹息。

外婆教会我温良恭俭让,母亲教会我仁义礼智信,更重要的是,她们作为我生命里*敬和*爱的两个女人,给予了我也给予了彼此*深切温柔无私的爱与*宝贵的年华。好外婆上天堂,好妈妈走四方。在母亲笔下,尘封于岁月时光里的传奇往事,巧溶于寻常生活里的情义规则,熔铸于各异面孔后的文化历史,隐没于微末处的真知卓识,皆从书中娓娓道来。这当今的世代,交通便捷,技术发达,让人不由感慨,天涯若比邻,何处是故乡。白头总如新,倾盖难如故。世界变小了,人心却更易流离,许多人看过了愈发多的风景,愈难找到自己。然而母亲却逆流而行之。这本散文集,看似散于形,然却凝于神,且细看,在这万花筒的另一端,蓦然是一颗从未失落的赤子之心。母亲在那篇《服饰与时代》中提及过一句诗——“走得*急的,都是*美的时光”,希望诸君在这本书里,走得不要那么急,跟随作者一起,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静静体味这*美的时光。

子沐(作者之女)

2016年初于多伦多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记述了作者作为2008-2009年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弗里曼学者(Freeman Fellow)的个人经历与感受。作者的视角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切换,笔触在他乡和故乡之间游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即构成生命的年轮,幸运的是,作者没有在时空的经纬中迷失,总能在看似陌生的世界找到自己记忆深处的共鸣。作者虽身在异国,却不是精神上的异乡人。

]

作者简介

[

赵娟,女,1964年生,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2005年起),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10年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弗里曼基金项目研究学者(2008—2009年)。专业领域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关联问题、言论自由制度、比较公法理论。先后出版合著《行政违法行为判解》《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与过程》,并在《中国法学》《法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

目录

好外婆上天堂,好妈妈走四方(序)
项目篇(上)
上天有知
中国口音与美国口音
无缘无故的爱
笃实的神父
初见导师尤伦
土著狂欢节
我有一个梦想
得与失
神秘经卷
做客校长家
又爱又喜
家住果园
但愿人长久
纽约会议
州法院旧址
西进之门
请支持奥巴马
铁杆拥趸
你投票了吗
黄玫瑰
教堂里的哀悼
项目篇(中)
玉米地
青花瓷
秋意、桂花与乡愁
译事非等闲
感恩节
这是一个好问题
老白,老白
喜与悲
理性的粉丝
电视观礼
年夜饭
吃在法学院
美女同道
青年俊彦
知性贤妻
课堂笑声
尴尬的学生
*后一个离开
纳税人
生与死
爱与伤
项目篇(下)
兹事体大
选择责任
天涯问课题
伊大校友
原生态
永远的林肯
服饰与时代
默契与真情
毕业晚餐会
纪念日
国旗情结
珍视历史
守规则
重情义
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在,游不远
亲人的目光
致谢公交车司机
离别的暴风雨
不亦乐乎
旅行篇
唯爱无敌
唐人街
火车旅行
他乡见故知
莱克星顿的枪响,谁听到了
哈佛掠影
象牙塔耶鲁
千里访名师
普林斯顿的美
达特茅斯
围观白宫
国会印象
*高法院的魅力
战争与自由
费城故事
探亲篇
流泪的自由鸟
校园漫步
异国家宴
湖面天光
*疯狂的事
街头集会
大瀑布
税收与福利
如果你真的信
欢迎回来
爷,再容俺半日吧(代后记)

封面

香槟之城:一个费里曼学者的美国记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书名:香槟之城:一个费里曼学者的美国记事:a freeman Fellows story in America

作者:赵娟

页数:224

定价:¥38.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2656940

PDF电子书大小:1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