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

节选

[

《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

  三、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赕”的研究综述

  本文的研究涉及两个主题,一是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一是傣族南传佛教中的“赕”。下文分别对二者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一)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综述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从发端至今只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始终是中国佛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也长期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这段不足百年的研究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起步时期、展开时期和推进时期。①

  1.起步时期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足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起步时期。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从事边疆史、民族史及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所撰写的田野调查报告与专著。如: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姚荷生的《水摆夷风土记》、江应樑的《摆夷的文化生活》《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等作品对当地上座部佛教的教派、僧阶、宗教活动、宗教节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有少量记录与论述,但尚未展开专题调研。

  2.展开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可以概括为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展开时期。此期研究成果以调查报告为主,主要收载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共十册)、《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共二册)、《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共三册)、《临沧地区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及《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等系列丛书中。这批报告基本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广泛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云南各地傣族的南传佛教状况,包括僧阶、经典、宗教节H、建筑、仪式、宗教开支等各方面的调查结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历史资料,也提供r部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资料。

  傣族南传佛教造型艺术方面,郭湖生的《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寺建筑》、邱宣充的《西双版纳景洪县傣族佛寺建筑》与《沧源广允佛寺调查》、李伟卿的《傣族佛寺中的造型艺术》、高金龙的《傣族小乘佛教美术略述》等论文对傣族南传佛教的造型艺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刀述仁的《上座部佛教在云南》也有部分篇幅专门介绍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艺术。

  傣族佛教文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尤其是云南的本土学者发表了一大批傣族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部分论文涉及佛教文学。杨知勇的《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初探》、岩峰的《贝叶寄语——试谈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艾温扁和征鹏的《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等文章开始关注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开始了傣族佛教文学的研究。1981年,在昆明召开的首届傣族文学讨论会掀起了傣族文学,包括南传佛教文学研究的**个热潮。在1982年结集出版的《傣族文学讨论会论文集》(《山茶》编辑部编)中,收载了多篇与佛教、佛教文学相关的论文,包括黄惠焜的《诗醇梵音盛——也谈佛教对傣族文学的影响》、秦家华的《佛经与傣族文学》、刀永明的《佛教与傣族文学》、岩峰的《佛教与傣族民间文学——贝叶寄语之二》等文,为后来的傣族南传佛教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系列,以及先后出版的傣族民间故事的单行本(如《召树屯》《缅桂花》等)为傣族南传佛教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王松的《傣族诗歌发展初探》(1983年)、西双版纳州民族委员会编的《傣族文学简史》则开始对各种傣族文学作品,包括傣族南传佛教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表现艺术方面,此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傣族民间歌手“赞哈”的研究,张公瑾、朱宜初、陶学良等人从文化、文学、历史等角度讨论了傣族的“赞哈”。但是,对赞哈演唱的具体音乐形式讨论甚少。,另有刘扬武、袁丙昌等人展开了对傣族乐器的调查研究;金穗等学者开始关注傣族的民间歌舞剧。

  3.推进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南传佛教研究进入了推进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投身于南传佛教的各种专题研究,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以造型艺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多。

  ……

]

前言

[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主要包括佛教文学、建筑、雕塑、绘画、民族民间工艺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几个大类,具有突出的民间性、地方性色彩。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这种独特风貌,与“赕”有密切关系。

  “赕”是佛教十波罗蜜(亦称六度)之一,意为布施、供奉、施舍,是以供养佛教三宝为中心的宗教实践活动。经过长期的地方化、民族化,傣族的赕佛活动已经吸纳了大量的傣族民间民俗活动,一部分大型赕佛活动还转化成了重要的节日庆典,衍生出多元宗教与社会功能。在这个进程中,“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密切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影响和推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二者关系的解析也因此成为研究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线索。

  本书在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赕”主题作品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赕”作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通过追溯艺术活动的整个脉络: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层层剖析“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密切关联,在鲜活立体的宗教文化生态中,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进行立体的展示与解析。当然,这种解析必然要建立在对“赕”的宗教内涵、宗教地位及其本土化的全面观照的基础之上,以确保下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不会变成空中楼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二章为**部分,首先展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全貌,介绍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的以“赕”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凸显“赕”主题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四章为第二部分,挖掘“赕”的宗教内涵,认识赕佛活动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赕佛活动在傣族地区的本土化及其现状、功能进行全面介绍,为下文的解析奠定基础;第五、六章为第三部分,第五章通过追溯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剖析“赕”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影响和参与,深化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风格的理解。概而言之,“赕”是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创作的根本动机所在,全面主导着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创作活动;赕佛活动使相关艺术作品获得了神圣的身份,得以跻身佛教艺术殿堂。傣族的赕佛传统也直接影响并塑造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并全面推动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更进一步解析和阐释二者的相互融合,从宗教与社会层面深化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研究:二者相互融合的原因在于“赕”是沟通僧俗的上佳桥梁媒介,而佛教艺术则是僧侣频繁使用的传教工具;二者相互融合的根本目标就是推动南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这种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局部的有限联合逐步发展成为全面的融合互助,并*终溢出了南传佛教本身的边界,把南传佛教及其艺术活动扩大到傣族日常的世俗生活领域,加深了南传佛教对傣族日常世俗生活的影响,也促进了傣族传统文化对南传佛教的浸润,不断推进傣族佛教化、佛教傣族化。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相互融合不仅有效促进了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全面传播与发展,促进了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全面发展,也同时推动了傣族民间艺术乃至傣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

  本书所用图片均来自于作者的田野调查。文后彩图附录部分的图片分章节编号,统一编排;另有部分黑白图片,直接穿插在文中,以便于阅读。

]

内容简介

[

本书在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赕”主题作品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赕”作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通过追溯艺术活动的整个脉络: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层层剖析“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密切关联,在鲜活立体的宗教文化生态中,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进行立体的展示与解析。

]

作者简介

[

本书在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其“赕”主题作品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赕”作为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核心要素,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通过追溯艺术活动的整个脉络: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层层剖析“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密切关联,在鲜活立体的宗教文化生态中,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进行立体的展示与解析。

]

目录

导论
一、傣族南传佛教简述
二、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构成与来源
三、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及“赕”的研究综述
四、选题来源与基本思路
五、研究内容与资料来源
**章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综论
一、傣族南传佛教文学
二、傣族南传佛教造型艺术
三、傣族南传佛教表现艺术
小结
第二章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对“赕”的表现与阐释
一、“赕”是南传佛教艺术的核心主题
二、贝叶经中的“赕”主题故事
三、其他艺术门类中的“赕”主题作品
小结
第三章 “赕”的宗教内涵与宗教地位解析
一、佛教对“赕”的系统阐释
二、“赕”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傣族化的赕佛活动
一、“赕”思想在傣族地区的传播与践行
二、傣族化的赕佛活动
三、重要名词辨析
小结
第五章 对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活动的影响解析
一、主导傣族南传佛教的艺术创作
二、转换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作品的身份
三、塑造傣族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四、推动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小结
第六章 “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相互融合关系解析
一、融合的原因
二、融合的历程
三、融合的基础
四、融合的目标
五、融合的结果
小结
结语
一、傣族南传佛教艺术总论
二、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核心宗教思想
三、“赕”的基本内涵及其傣族化
四、“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关系
五、“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的相互融合
六、客观审视二者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附录

封面

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

书名: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

作者:田玉玲

页数:274

定价:¥70.0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8232759

PDF电子书大小:1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