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穆青新闻实验班学子的家国情怀-新闻传播学子实践之路-第五辑

节选

[

  《新闻传播学子实践之路:穆青新闻实验班学子的家国情怀(2016第5辑)》:  2016年8月14日中午,在包头火车站的站台上,从呼和浩特开往上海的K1685次列车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旅客,她们大多是头戴草帽、手提沉重行李的妇女,当地人称她们为“枸杞采摘客”。  素有“中国枸杞**镇”之称的先锋镇隶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以枸杞为支柱产业,当地农民60%的收入都来自枸杞产销。据了解,每年7月枸杞成熟时,都有大量外地妇女来到先锋镇从事枸杞采摘工作,这些人主要来自宁夏、陕西、安徽、河南等省份,大多选择和家里亲戚或村中邻居结伴前往先锋镇打一个月的零工,赚钱贴补家用。  7月的先锋镇犹如红色的海洋,一簇簇带刺的藤条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枸杞。目前,全镇12个行政村中,有2万余人主要以枸杞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枸杞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8万亩,年产干果近850万公斤,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3.7亿元。  每年枸杞采摘的旺季,一茬成熟的枸杞需要在一个星期内采摘完毕。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村中的杞农人手不够,就会从其他地方急招千余名采摘人员。列车上的李秀兰一家人就是这些采摘客中的一部分。  李秀兰一家是**次到先锋镇采摘枸杞,7月初听村中人说起有这样的差事,经过和家里人的一番商量,她和嫂子、弟媳还有各家的孩子共7个人从安徽淮北老家踏上了前往先锋镇的火车。  经过一番了解和安排,她们7月10日便正式“上岗”了。这里包吃包住,工资按日结。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过早饭后,6点准时到枸杞地里开始工作。因为正值酷暑,地里的太阳异常毒辣,再加上枸杞藤条上长满了小刺,她们下地前都会戴上草帽、穿上长袖,进行“全副武装”。“就算是这样,在这儿待一个月,我们也都变黑了不少。”李秀兰说道。  到了中午,为了节省时间,雇主会将做好的饭菜给她们送到地里。找一个阴凉的大树下吃午饭,休息一个小时,这可以算是采摘工们一天当中*惬意的时候了。经过短暂的修整,他们便又开始了繁忙而辛苦的采摘工作。在炎炎烈日下,她们一手拉住藤条、一手摘下枸杞,并将摘下的枸杞放入身边的竹篮。豆大的汗珠在脸上滑落也没放慢采摘速度。李秀兰说:“我们三个大人每人一天能摘八十来斤枸杞,几个孩子一人能摘三十来斤,摘一斤枸杞,雇主给我们2元的工钱,算下来一个月也能挣不少钱呢。”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采摘,经过一个月,她们的采摘工作圆满结束,在8月中旬踏上了返乡的路。据了解,李秀兰的女儿还在上初中,今年和妈妈一起来先锋镇是长这么大**次出远门。她腼腆地说:“这次打工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且这一个月我自己摘枸杞赚的钱也够缴开学的学费了。”说到这里她开心地笑了起来。李秀兰也表示女儿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很优异,而且一年比一年懂事,自己觉得很欣慰。  火车上,她们七个人一边开心地吃着自己带的午餐,一边用家乡话聊家常,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趟打工之旅不仅让她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增进了几家人的感情,共同致富的道路在她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李秀兰还说:“这两年先锋镇因为枸杞产业发展得很好,前景好,我们打算明年再去。”近年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先锋镇大力宣传枸杞文化,积极打造集枸杞采摘、成品销售、观光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枸杞风情旅游,并计划在镇里打造一条长15公里的万亩枸杞经济带,不断延长枸杞产业链,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除此以外,还重点对镇中的房屋、村民休闲室、小卖部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努力让先锋镇的人们都富起来。  “先锋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枸杞买卖,一斤摘下的枸杞能卖10元钱,通过晾晒价格又会增加,除了劳务费、水电费等成本,雇主家的收入如今是翻番,我们看着很是羡慕。”李秀兰激动地说。  如今,先锋镇枸杞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其价值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选择回乡致富,不仅解决了枸杞采摘“用工荒”的问题,而且也改善了村中“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出家门就能走上致富道路,一家人还能享受天伦之乐。虽然平日里忙碌劳累,但先锋镇人民的日子确实越过越红火。  对于那些枸杞采摘客来说,她们也在先锋镇的枸杞产业中获得了工作机会,得到了经济报酬,生活也过得越来越滋润。枸杞产业的发展不仅惠及当地群众,也让外地的人们从中发现良机,获益不少。这种互利共赢、惠及多方的致富道路正在先锋镇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

]

内容简介

[

  2014年6月,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2014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两个共建协议的签订和实施,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了宝贵的跨越式发展机遇。两个共建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与新闻实践之间的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路径。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新华通讯社原社长,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6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穆青先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神圣职责,不仅写出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其“勿忘人民”的品格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成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学习典范。  为了学习和传承“勿忘人民”的穆青精神,为了落实两个共建协议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15年起,在全校各专业全日制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对新闻事业具有浓厚兴趣和良好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新闻学专业穆青新闻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学院专门为该实验班设置了系列特色课程,配备了优质师资,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能适应媒体转型时代的需要,具备宽厚的知识功底、独立思考的精神、主动传播的意识和有效传播的能力,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够在新闻机构、出版行业、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  2015年6月,首届穆青新闻实验班面向全校2014级学生招生,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的层层选拔,*终确定了27名学生进入穆青新闻实验班学习。2016年6月,第二届穆青新闻实验班由来自6个院(系)的31名学生经过严格遴选组成。  自成立穆青新闻实验班以来,学院按照“勿忘人民”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强化培养与训练。通过“强化穆青精神的培养”“人文社科通识课程教育”“媒体和专业双班主任配备”“重走穆青路”“深入基层采风”“新传青年说”“新闻作品大赛”“新华通讯社学习考察”“红色教育基地采风”等特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穆青新闻实验班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品牌。因表现突出,首届穆青新闻实验班先后获评“郑州大学2015-2016学年五四红旗团支部”“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两届穆青新闻实验班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实践能力强,已在郑州大学形成了较好的专业口碑,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

目录

经济篇何以三年换新颜——破解一个小山村的“脱贫密码“枸杞之乡”快速发展与采摘客共筑致富路长路漫漫,“中原粮仓”何去何从?降雨高温不适时,小麦玉米遇难题双“十一”:校园网购持续升温秒窥花市商机,大学生试水创业“以土地求发展”的道路还能走多远城乡一体化尴尬了谁社会篇华阴老腔一声吼热热闹闹过大年漂泊的一代失落的村庄小山村里的教育“空村记”: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教育的衰落消逝的故乡一次禁牧冲突的解决新浪实习:孤勇和赤诚悠悠四十载,唐山不了情“包容”是面对多元价值追求的基本底线“排队乘车”仅仅关乎公民素质?杨永信事件背后,难解互联网舆情寒假见闻——“安静”的澳门新政之下,网约车该往何处去?出租车还是网约车?七部门联合出台规定,快车终合法网约车与出租车,你怎么看?“旺旺雪饼”背后的隐私与人权拒绝道德绑架还慈善本来面目我比妹妹大十八一位独生子女的自白孩子,不是让生就能生从“老虎伤人案”看当代被激怒的社会“纯玩团”不纯玩——揭乐山大佛与峨眉山旅游乱象打鱼记告别陈寨走访拆迁城中村:作别陈寨,你好郑州哥哥的婚礼昌乐学子的辅导班人生来自抗洪一线的“家书”千万记得天涯有人在等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扬州花灯备受欢迎安徽检察机关破解公益诉讼三难郑州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即将开通,对你重要吗?医殇:“严打”口号空喊不得美丽的泥潭郑州地铁2号线:35分钟贯穿南北,换乘挺讲究娶媳妇?“买”媳妇?连日暴雨安庆水位告急,众人携手共渡难关……文化篇校园篇人物篇调研篇随笔篇

封面

016-穆青新闻实验班学子的家国情怀-新闻传播学子实践之路-第五辑"

书名:2016-穆青新闻实验班学子的家国情怀-新闻传播学子实践之路-第五辑

作者:孙保营

页数:391

定价:¥78.0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4537463

PDF电子书大小:10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