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

节选

[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  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  李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一、十八大以前的社会舆情演变及关键节点  正如了解一个城市的清洁程度只需了解其公共厕所的清洁程度一样,如果想对十八大之前的社会舆情演变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必须通过几个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来对其发展的脉络进行素描式的勾勒。  (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舆论场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这段时间,由于社会信息流通不畅、非正常化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教育等原因,整个社会舆论生态呈现出由官方话语完全主导、民间舆论基本消失的状态,民间舆论依附于按指令办事的官方舆论而存在,社会舆论众口一词,事件真相和民意民声被刻意扭曲、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十分浓厚。*为典型的代表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实际死亡约24.2万人。而地震发生后的次日,《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方式对灾难进行报道,消息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而对伤亡人数等*重要的信息未予披露,仅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语带过。灾难报道被处理成抗灾报道,淡化灾情、片面扩大人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后果就是公众的知情权被置于不顾、无法有为地介入和参与讨论。这段时期,在动辄得咎的政治大背景下,公众的社会话语表达空问和平台基本丧失殆尽。  (二)1995年《华西都市报》的创办:民间舆论场萌芽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思想改革直接导致国家控制的减弱和社会再生,公民合理合法的私人空间不被侵犯,更多人对于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诉求的公共领域有了进一步诉求。1995年元旦,中国**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诞生,都市报的创办实现了报纸从政治宣传工具向新闻传播工具的历史性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异军突起的辉煌岁月里,都市报对于反映市民呼声、满足市民诉求、构建公共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民间社会舆论场开始萌芽,民间话语表达开始出现,并呈现出市民化的特点,但由于都市报的言论活动仍然受到行业规则的限制,这一时期的民间舆论有所兴起,但仍然受到官方舆论的制约和管控。  (三)199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1997年随着国内**个网站——神州学人的上线,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传统新闻媒体跃跃欲试,一系列网络新闻媒体开始出现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下岗人员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再加上腐败现象滋生,治安形势严峻,围绕这些社会热点,人民群众议论纷纷。此时的互联网论坛虽然还没出现,但媒体渠道的多元化,使得社会民众的话语表达空间开始不断拓展,民间社会话语场域的萌芽开始在互联网的春风下茁壮成长,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关注到了这种现象,并于1998年1月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判断,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民间舆论场经过不断发展开始被主流社会人群发现并认可。  ……

]

本书特色

[

  现在的舆论、舆情、民意等,我们到底怎样看待这些概念,或者,我们现在研究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绝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我认为,它研究的不是舆论,而是民间的情绪。这种研究有点类似于,两个人在发生观点争论,我们没有研究这两个人的观点在谈些什么,而是研究旁边的起哄者,看起哄的人谁声音大,占多大的比例。这样来说,我们到底是在研究舆人之情即舆人的情绪,还是舆人之论?如果要研究舆人之情,该怎么研究?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无非是谁的嗓门大一些,无非哪边的人多一些。嗓门大、说的人多,自然它能产生压力,产生一些影响。《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不断探讨和研究以上的这些问题。

]

内容简介

[

  我们整个舆情或者舆论研究是重描述轻规范。描述解决“是什么”问题,这当然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问题上还远不够。在这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研究为什么是这样、还可能有什么样态、应该怎么样等,在“描述”的基础上还需加强“规范”。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更大意义。  《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

目录

总序舆情篇社会化媒体中“日常环境抗争”的信息流动机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危机传播语境下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路径——基于“夏俊峰案”微博数据的分析“松散集合体”:情感视角下的网络动员分析——基于“夏俊峰案”的互联网文本2013年国内舆情趋势年度报告——从网络热词流行语视角分析从情绪的宣泄到理性的回归——关于“合肥少女毁容事件”的舆情研究从舆论治理到社会治理:政府危机应对的思维转变——以两地“悬浮照事件”为例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情热点方式探析服务创新与行政管理的博弈——打车APP之争背后的舆情分析对“合肥市民眼中的医患关系”的舆情研究关系强度对政务微博扩散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教育厅政务微博的研究形象篇安徽质检形象建构与维护研究——基于对10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外宣类政务微博的对话传播研究——以“南京发布”为例大建设浪潮与中国城市想象——以《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房地产广告为个案新传播革命视域下政府形象建构的路径选择——以安徽省三大政务微博为例幸福在哪里?——以合肥成为“中国*幸福城市”为例解读当下幸福感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文创产业中“怀旧”因素的应用——台北与无锡的比较理论方法篇网络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之检视(2003——2013)——基于新闻传播学四份期刊的考察CATI:调查方法在舆情调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以11项舆情调查为例报告篇合肥市民对2012年安徽省两会关注情况的舆情调查合肥市民关于“毒胶囊”事件意见态度调查合肥市民关于安徽精神形象的态度调查合肥市民对钓鱼岛事件国民行为的意见态度调查合肥市交通状况的意见态度调查合肥市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情况调查关于合肥市民如何度过国庆假期的舆情调查

封面

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

书名: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

作者:芮必峰主编

页数:309

定价:¥48.0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5018718

PDF电子书大小: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