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国学》2016年·秋之卷(总第七卷)

节选

[

  《国学研究丛书:华中国学(2016年·秋之卷 总第7卷)》:  人生而具有感性欲望,嵇康把人的感性欲望分为“性动”之欲和“智用”之欲两个层面。凡是由人之自然性的自发动而非人的心智思虑激发出来的欲望称为“性动”之欲,这种欲望只要得到与之对应的相关物,它对于对象不加分别,欲望满足了就不会再去追求。维持生命存在和种族延续的“性动”之欲出于自然之理,天人之学既承认其合理性,同时也主张当以宜于生命的平和调适来规范和纠正这种欲望。凡是人的心智主观催生而非人性自发动的欲望属于“智用”之欲,“智用”之欲无关生命存在之所必需,只是专注于欲望实现的过程与结果所产生的官能快适,对于外物有很强的选择性。“智用”之欲终将走向物欲的放纵和对外物无节制地索取,因此天人之学力主节制乃至禁绝。  欲望的实现就是物自身存在的取消,物欲的无限扩张首先会过度耗费自然资源。《逸周书》云:“生十杀一者物十重,生一杀十者物顿空。”这是说,自然界动植物的繁殖生长是有限度的,人的采用也应与之相适应。人对自然物的采用远低于自然物的增长,物数就会大量累积;如果人的采用远远超过了自然物生长的数量,自然资源就会很快耗尽。其次,物欲的扩张伤害人的生命。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生命存在需要耳、目、口等感官与物相交接,各种官能原本是服从于生命存在的内在需要,现在为了单纯的感官快适而不断追逐声色口味,生命存在的需要让位于欲望的泛滥,其结果就是伤害生命本身,导致目不辨色,耳不闻声,口不辨味,乃至人心丧失正常的理智,妨碍德行的修成。老子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就是欲望丧失理性的控制而不断扩张,“欲得”就是欲望所要得到的外物。“不知足”的欲望永远追求所要得到的外物,人就成为单纯的欲望的存在者。人*大的过错就在于放纵欲望,生命*大的祸患就来自对外物的无止境的追求。“甚爱必大费”,贪爱外物愈深,耗费的心力也就愈大。由此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寡欲”不是禁欲、绝欲,而是减损那些超出生命存在所必须的欲望。庄子更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外重者内拙”,人一旦深陷物欲之中,他就缺少生命的灵性,只追逐外物的人,其精神世界就会枯竭。庄子看到无节制地追逐物欲实际上让人成为欲望的奴仆,人被外物所宰制,成为“物之逆旅”,人生蜕变为~个只是不断让外物来填充,不断消耗外物的过程。受欲望支配的生命已然被物化,人成为仅供外物往来暂住的旅舍而已,丧失了人生的根本意义。再者,物欲的扩张败坏人的德性。孟子揭示了德性“心”与“多欲”的对立。心具有进行道德自我反思的能力,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端的德性。耳目官能欲望不具道德的自我反思能力,*易被外物所牵引。“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人的过多欲望会淹没其先天的道德心性,存养道德心性的关键在于“寡欲”。*后,放纵欲望会引发社会纷争,影响国家治理。荀子认为,如果“纵欲而无穷”,“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如果君臣上下无止境地放纵欲望,欲望滋甚而外物不足以供给,势必造成人与人的纷争,导致天下秩序瓦解。《乐记》以穷极人欲为天下“大乱之道”,正是因为看到放纵欲望对于自然资源、人的生命以及社会政治所带来的种种祸患;《礼记》有“欲不可从”之说;《说苑》有“纵欲则败”之诫;老子的“不欲以静,天下自定”,是把根绝贪欲视为邦国归于自然安定的途径;荀悦把“奢”视为治理国家应该首先去除的四大祸患之一。  当今带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扩大消费,消费是与欲望直接相关的活动。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就有了刺激消费、超前消费等等消费观念,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人的消费欲求,实际上是激发人的欲望放纵,对此消费主义必须加以深刻反思。如果我们参照天人之学的上述观点,当今消费的*大特点就是消费不仅仅是为了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基本需要在今人的消费中只占较小的份额,更多的则是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为目的。至于崇尚奢华淫靡,更是人欲恶性膨胀的直接表现。必须看到,所有的消费直接或间接地都将还原为资源的消耗,资源的消耗就是生态的消耗,生态消耗突破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就会造成生态灾难。和天人之学格格不入的消费主义直接造成人的生命的物化和精神的沉沦,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本对立的。  由此一来,如何处理人欲与物的关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荀子深刻地指出:“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就人而言,人不应该只是欲望的存在者,人欲也不应仅仅专注于物,更不应该以人欲来穷尽物,把一切物都只看作是欲望的对象。就物而言,物虽然可以满足人的欲望,但不可因人欲而使物丧失自己的全部意义,更不能放纵欲望来无尽地掠夺物,导致物的枯竭。荀子由此提出“礼”的观念,一方面以礼养欲,在礼的规范下使人的基本欲求按照其各自所处的社会层级得到合理的满足;另一方面以礼节制人欲,防止欲望的膨胀。节制欲望既是让人不被物化,不做欲望的奴仆,以养成不为物役的德性,同时也是爱物,让自然生生不息,这样使得人和物双方都可以持续存在发展。荀子的“礼”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典章名物制度,客观上呈现出维护自然持续生命力的旨趣,具有保护生态的意涵。这也启示我们,只有相应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完善的制度建设,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 除了国学院同人自己的代表作, 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 年代跨度上起秦汉, 下迄近代, 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

]

目录

【总论】天人之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献学研究】“自古兵家流,皆出司马法”——《司马法》之综合研究石刻文献题署风气的起源及定型读阜阳汉简《万物》缀合三题《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明末李腾芳《宦寺考》编刊时间考【古代史研究】浅析诸葛亮治国实践对后世的影响宋朝武举制度概况研究苏东坡游历阳新、庐山考——以《兴国州志》所载为例元统御试策问与对策研究期为豪杰:元儒吴澄的学术面向与道学承创明代经筵讲官与皇帝的特殊师生关系考论【近代史研究】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立身则志在儒行,论政则期于民主——记曾被遗漏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张君劢【汉语史研究】黄仁碹点校之《大唐众经音义》序先秦至西汉的非介词结构性前置方式状语【访谈】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完美结合,培养一流人才——专访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罗家祥院长【札记·书评】国学刍议读书五题赖瑞和《唐代高层文官》读后“五马”南渡时间小考

封面

《华中国学》2016年·秋之卷(总第七卷)

书名:《华中国学》2016年·秋之卷(总第七卷)

作者:罗家祥主编

页数:286页

定价:¥78.0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68027977

PDF电子书大小:15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