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

本书特色

[

从城镇布局到住宅格局,
——风水是中国建筑美学
利用自然的气韵生动,培植健康生活,
——风水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

前言

[

闲话风水闲话风水 1993年10月22日,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台长兼《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先生之邀,高友谦在该台直播室现场与听众谈风水。以下文字是根据当时的录音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现附录于此,以供参阅。 苏:各位朋友,我是节目主持人苏京平。今天白天,我在街上书摊前转了转,想看看有什么新书。没想到,几天不见,就有改朝换代之感。这反映了书籍市场的繁荣。不过,我觉得有些书如同几朝元老,虽然书名改头换面,但内容却有着永久魅力。特别是像气功、易经、风水等等这些反映我们国家特有文化的书,一直吸引着很多读者。 当然啦,对于气功易经,我们的节目以前曾经介绍过。今天,我们打算再谈谈风水。 据说,20世纪70年代后, 国外就有所谓“风水热”。而在我们国内,直到现在,还有人把风水和迷信等同对待。不过,更引人深思的是,我接触到不少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一直把风水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而进行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当然另一方面,现在街头卦摊上,我也看到有人拿着八卦图啊、照妖镜啊,在那儿给人看所谓的风水,说是可以招财进宝,逢凶化吉。 那么,究竟怎么看待其中的是非典直呢? 今天晚上,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国家建设部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的高友谦先生,请他在我们的直播室内,跟大家谈谈有关风水与人生的话题。……高先生,据您理解,风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亭? 高:谈起“风水”,人们很容易跟迷信联系起来。可是,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在研究风水前,我也觉得风水跟过去其他一些迷信并无二致。可是经过这么几年的研究,我发现,虽然在形式上,在外表上,似乎风水迷信成分较多。可实际上,其内容,其本质却有许多合理的可取之处。这里首先有个参照系问题。过去,我们之所以把风水看做迷信,主要是因为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参照系。但问题是,中国的风水本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中不仅含有科学成分,更主要的,它还是一门处理方位的艺术。因此,我们看待风水时,就不能仅仅只从科学角度出发,有时还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分析。因为,如果仅仅以科学为参照系,有些东西确实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改换参照系,从心理学、从美学、从艺术的角度去观照风水,那么就会发现,风水之中还含有许多美学的艺术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过去西方建筑学所忽视而又为当今建筑学所急需增补的东西。 苏:这里面,是否还包括一些古代哲学思想? 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不就是“天人合一”吗?而风水恰恰是一门研究和处理人——天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 系)的学问。正因如此,所以,“天人合一”思想在风水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苏:好,现在已有听众打来热线电话,下面,我们一边交谈,一边回答听众的提问,你看这样奸吗? 听众:现在大街小巷净是摆地摊的,他们到底是否真懂风水? 高:和过去的江湖艺人一样,现在民间有些人无非借风水混口饭吃,蒙事而已。不过另有一些人确实懂风水,也会看风水。对此,我们应当有所区别,不好一概而论。 听众:高先生:请您解释一下“风水”一语的含义。 高:关于“风——水”的由来,我们且不说这二字作为符号,在文化学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单从功能上来说,风水学中也有个“藏风理论”和“得水理论”,这两个理论要求宅基地即要位于避风之处,也要靠近水源。“风水”一名,即由二者化出。当然,为了满足“藏风”, “得水”这种功能,风水学上一般要求宅基地在结构上应当背山依水。这样不仅景观优美,生活也非常方便。 苏:高先生,风水文化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源远流长,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请您给大家简单谈谈。 高:风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专门处理方位与空间的艺术。在古代中国建筑事务中,有关建筑选址的主要理沦正是风水理论。因此,过去那种抛开风水理论所写出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必然是一部不完整的建筑史。也因如此,所以了解风水的发展脉络,对于填补中国建筑史的知识空白,自然有其理论价值。 言归正传。*初关于风水的记载是《诗经·公刘》。这首诗说的是周民族的先人——公刘,为周民族选择部落聚集地的过程。到汉代,风水理论已具雏形,产生了两部风水学专著,即《宫宅地形》和《堪舆金匮》。这两部书后来都己失传。后来经南北朝,到唐代,风水理论更形完备,并明显分化为形势,理气两大派别。至明清,风水理论发展达到高峰,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风水著作,基本上都写成了这一时期。这就是风水理论发展的简单脉络。 苏:人称风水先生为阴阳先生。您刚才谈了阳宅问题,那么,请您再谈谈阴宅问题。 高:风水理论虽然区别为阳宅理论和阴宅理论,但其原理大同小异。阳宅风水宝地作为阴宅使用也是可以的,反之亦然。比如北京房山县内的金陵,其前身就是一座寺庙,又如明孝陵,其前身也是一座庙。可见阴宅,阳宅,原理一样,区别仅在容量有别:一般来说,阴宅环境容量小些,而阳宅环境容量则大些,仅此而已。这里牵涉到“人死观”的问题。由于“死而复生”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个农业民族之中,因而导致汉民族的“人死观”本质上毕竟等价于“人生观”,因而,古人在处理死亡问题时,也就往往按生人的愿望去比照安排,于是,阴间世界也往往足阳间世界的一种再现。由于功能上无大区别,所以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在结构上也就没有本质不同, 从物质关系上讲,祖先阴宅地好坏,不管是对死者本人,还是对其后人,当然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性的影响。不过,话说回来,人毕竟是一种感情动物,葬礼对生者比对死者更有意义,也更为重要。作为寄托生者哀思的一种符号,一种物质所在,阴宅对未亡人的心理总会起某种暗示作用——是前途远大,还是前途渺茫?是官运亨通,还是倒霉透顶?是财源茂盛,还是亏尽赔光?是人了兴旺,还是断子绝孙?……总之,不管承认与否,在观念上,在心理 上,阴宅好坏对其后人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缘于此,所以古人“慎终迫远”,选择佳地,也不是投有一点道理。我们当代的无神论者不是也为死难烈土修建陵园吗? 苏:有一个问题,就是风水对我们当代人的心理是否也有影响?有多大影响?想请高先生就此跟大家谈谈。 高:风水是影响人的生活的一个因素。衣、食、住、行,风水属于“住”的一个方面。衣服不称心,可以换穿一件。食物不可口,可以改吃别的。惟有住房,由于投资大,花费巨,即使不满意,也难以随便舍弃或更换。所以,如果住房条件(包括风水)不好,那么,它就会对住户产生持久性的心理压力,时间长了,身心就可能产生某些病变。不过,这里,究竟有多大的相关度,尚有待于以后的定量研究。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对风水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学科分析的书。在纷乱繁杂的风水现象中,我选择了十大领域:一、风水原型——分析风水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对龙凤图腾、洪水传说等文化之谜进行独具特色的破解;二、风水流变——分析风水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风水与古代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城市规划、庭院布局等方面的影响,评价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五、风水科学——分析风水中的科学原理以及风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六、风水巫术——分析风水中迷信成分较多的镇宅巫术的功能、类别及镇宅原理;七、风水政治——分析风水在古代中国王朝政治中的法统功能及种种表现;八、风水名流——分析论述历史上有名的风水先生的职业、生平、学说及特点等,为全面认识风水现象提供大量信息资料;九、风水诸俗——分析风水民俗在地域播迁过程中所表现的种种差异;十、风水批判——分析论述古今中外人们对风水的各种批判,并就“批判什么”、“禁止什么”、“继承什么”,逐样做出详尽回答。除此之外,还有《太极探源》、《七俗探源》两篇专文,它们虽然可以纳入“风水原型”中进行论述,但那样将使该章体量过于庞大,不胜臃肿,故尔特辟出来,附录于后,供好些者参阅。

]

作者简介

[

高友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先后在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和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工作,曾任房地产与住宅研究所所长助理。现任北京雅舍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顾问,对建筑风水与传统人居文化有较深造诣。著有《中国风水》、《中国建筑方位艺术》、《房地产生意经》、《地产营销培训指南》等。

]

目录

**版序言再版前言风水原型 1 生死相随 2 女人·建筑 3 洪水新说 4 龙凤别解 5 风水释义 6 青乌·青鸟 7 隐喻泄秘风水流变 1 聚落发生学 2 “宅丘”、“胥宇”与“卜宅” 3 秦汉:风水理论的创世年代 4 《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 5 出世·移情·风水 6 风水一语的由来 7 隋唐五代的风水 8 分流与定型风水美学 1 山水美学掠影 2 风水美学**原理:屈曲生动 3 风水美学第二原理:端圆体正 4 风水美学第三原理:均衡界定 5 风水美学第四原理:谐和有情风水建筑 1 风水·宅基选址 2 风水·城市规划 3 风水·庭院组合 4 风水·开门修造 5 风水·徽派建筑风水科学 1 堪舆、六壬式盘与制图学 2 指南针的发明究在何时? 3 *先发现氧气:堪舆家 4 风水中的气象学 5 风水中的水文学 6 神煞分布中的统计规律风水巫术 1 风水巫术的功能 2 “动土”仪式 3 “石敢当”之类 4 “照妖镜” 5 诸物镇宅 6 灵箓镇宅 7 “风水塔”与“风水楼”、 8 风水巫术的镇宅原理风水政治 ……风水名流风水诸俗风水批判附录

封面

中国风水文化

书名:中国风水文化

作者:高友谦

页数:338

定价:¥22.0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801307835

PDF电子书大小:128MB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