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节选

[

br />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

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

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

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

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

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

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

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

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

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

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

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

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

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

 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

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

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

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

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

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

    是为序。

    前言

    百年前某一天的晚上,北京胡同中一定是昏暗一片,因为那时路

灯还没有在这里出现;同样是当年的那一时刻,一条街巷里仅有的几

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中,或许也难得有一位于孤灯冷火中独享烟云供

养;还是当年的那一时刻,几位好事者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笔墨奇

闻、江湖掌故……

    百年后某一天同样的晚上,我开始了《当代北京书画史话》一书

中引言部分的格中攀爬。

    当我们步入中年,便会经常回忆生活往事,这种现象,我以为是

积累了厚重人生经历后的反思、回顾,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人

生将要有新的飞跃的前奏曲。这种发生在人生中的现象也可为我们思

考社会发展时引为借鉴。梳理北京书画所走过的历程,将有助于我们

思索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铺垫好走向未来

的路。记忆是以琐事会聚而成的,诸多琐事的缺失,会造成我们大脑

的空白。北京书画就是我们对这个城市整个文化记忆中一个大大的点。

    北京自辽、金以来作为中国的都城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经过长

期的历史沉积,汇集了丰富的书画文化遗产,大量的艺术家于此创作

出反映这个古老城市特有风韵的艺术作品,其影响波及泱泱中国并延

至现代。自五四运动到当下,是北京书画文化变化*大的一百年,其

具体表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近三十年北京

 书画所经历的一切,是北京跨越百年、空前(或许是绝后)变化的交

响乐中,绚丽美妙的华彩章节。

    正如画家描绘一个物象要通过不同角度一样,本书通过多方位、

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20世纪到当代的北京书画的

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书画相关的回忆和记录①,针

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书画面貌

的同时,从书画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

映。本书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后

半个世纪将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将在后半个

世纪中的描述中被着力涉及。

    本书不仅描述部分特定的北京书画家的生活、创作图景,还将描

述北京人接触、体验、欣赏书画艺术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习惯。它构

成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特征是属于北京的,它绝然有别于

细腻、优雅的江浙,也有别于激情、豪爽的中原,更有别于古朴、率

直的西部。

    北京书画的总体特征,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政治地位、民

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反之,北京所独有的书画文

化,对北京人的文化环境、政治气氛、民俗习惯、审美情趣也有着微

妙的影响。

    众所周知,北京具有古老城市和大国首都的双重身份,因此,本

书在成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北京书画的双重属性加以区别,集中笔墨

描述北京书画百年的变迁。本书所涉及的北京,近百年来一直处在全

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聚集了大批书画艺术家,这些人不仅给这

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书画发展坐标曲线

的陡缓曲直。

 本书不仅对北京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欣赏、收藏书画以及围绕

书画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描述,同时还旁及与书画相关的部分姊

妹艺术以及传播载体、学说理论、文化市场、展览场馆、美术教育、

师承宗法、画家背景、雅事奇闻等诸多方面。当然,它们是被有选择

地列入描述范围的,而*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反映北京书画百年风貌

的全息图像。

    北京书画在一百年的变化流转中,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同时也

应当为我们所记录,于这些人中有使后人加深对中华文明认知、发现

甲骨文的王懿荣们;有以博厚西洋学识转顾专事京味书画的一代艺术

宗师陈师曾们;有以铮铮铁骨面对权责的李苦禅们;有于时代苦难坚

持独立思考的众多北京青年艺术家们;更有众多立足传统、寻求突

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们。同样,还有许多发生于这个城市的书画故

事应为我们所记取,无论是在家国灾难深重时作为绵延不息的文化薪

火,还是在荒诞岁月使人摆脱精神桎梏的理想家园,围绕书画所演绎

的故事汇成静静的护城河,环绕、陪伴古老的北京岁岁年年。

    如果将北京书画的发展用一个坐标曲线图解,将是一条以时间为

变量、不断上升的图形,虽然其中局部下降,但总趋势仍然呈现出上

扬姿态,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图像出现拐点骤然上升,这

是我们今天可以感受到的。

    新世纪大美术观的渐兴导致美术多元化发展,为传统书画发展提

供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一边是“保住卷轴画底线”的呼声,一

边是创意产业蓬勃兴旺。观念的交织碰撞、市场的推波助澜、形式的

变换组合、传媒的迅捷多样,这一切的现实存在昭示着传统的北京书

画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北京是中国历次美术观念争论的主战场,而每一次美术争论的结

果都为北京美术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在当下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可

以预见,创造了北京书画百年辉煌的北京艺术家也定能在新世纪再创

辉煌。

 澳陆飞梭越海桥,门前舟楫竞犁涛。

回看岸柳扬风处,归来紫燕喜登巢。

    ——书法家李铎先生诗一首

    如果说北京书画80年代*显著的特征是书画家们从观念上摆脱

了僵化的羁绊,那么到了90年代则是书画市场的崛起与繁荣。

    北京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全

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古物众多。因此,

北京是全国书画市场*为活跃的地区。北京拥有全国*多的博物馆

和展览馆,除在这些地方设有书画专柜外,在90年代,还兴建了一

批全国数量*多、规模*大的古玩、书画市场。潘家园、报国寺、

北京古玩城等为海内外所瞩目,而大钟寺、亚运村、玉泉路、马甸、

北京古玩城亚运村市场等古玩、书画市场也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

熟悉。此外一大批新建的专业古玩市场如高碑店古家具市场也不断

涌现。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北京古玩市场无论是规模的大小,还

是经营管理的规范与完善程度,抑或是场所的布局,都处在全国领

先的地位。由于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国际大都市

的聚集效应,在全国的古玩市场行业具有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

越性。这些书画、古玩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使北京成为全国传统文

 化艺术品交流的中心。

琉璃厂千枝竞秀

    在古玩、书画市场尚不发达的80年代,琉璃厂作为北京文化的

符号,与游长城、吃烤鸭一样,只是作为游客游北京的一个景点。到

了90年代,随着多家以经营书画及文房四宝为主的商号兴旺,荣宝

斋书画经营一枝独秀的格局被打破,琉璃厂的古玩、书画市场功能才

逐渐得以突显。

    荣兴艺廊

    位于宣武区琉璃厂西街19号,1993年9月市文物局批准开办旧

货市场并批准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由北京荣兴文化发展公司(其上级

单位为“荣宝斋”)主办。经营者100多家,其中经营旧工艺品的为

37家。作为荣宝斋附属的艺术品市场,荣兴艺廊与荣宝斋所经营的书

画无论在品种、档次上都有所区别,形成相互补充态势。

    大千画廊

    北京市大千画廊地处宣武区琉璃厂文化街,专营中国著名书画家

的艺术作品原作,为有杰出艺术造诣的中青年书画家提供一个艺术窗

口,不断推出新人新作。这是一家诞生于“文革”后期的画廊,它见

证了改革开放后琉璃厂的变化,画廊的发展期正值北京书画市场逐步

繁荣阶段,加之经理高洪地先生于书画圈有不错的口碑和良好的人脉

关系,因此到新世纪来临时企业已在北京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宏宝堂画店

    80年代,是琉璃厂这条古文化街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段时期,它

 前后的两段历史,发生了如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

家”的巨变。  “文革”后的琉璃厂曾经有过一家字号为“孔膳堂”的

皇家风味餐厅,在古香古色的文化节上也显得很协调。到了90年代

后期,琉璃厂书画生意不断兴旺,商用铺面开始紧俏,房东宣武区饮

食公司出于企业效益考虑,于是改弦更张,撤销餐饮改营画店,这就

是如今位于琉璃厂西北侧、以“独、特、新、奇”和“真、小、精、

廉”为书画经营特色的画店宏宝堂。

    海王村书画市场

    海王村历史悠久,早在辽代即有京东的海王村之名,故有“先有

海王村,后有琉璃厂”之说。海王村地处琉璃厂路口,琉璃厂街东北

侧,1991年中国书店将其改造成1100平方米的古玩、书画市场,共

有商位70多个,主要经营历代书画、古玩杂项等。除设立商位经营

书画外,还经常举办书画展销会等。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和美国国务卿

奥尔布赖特曾光l临参观购物,这使得海王村古玩市场名声在外。

    茹古斋

    琉璃厂开业时间*早的古玩铺博古斋衍生出来许多书画、古玩

  店,茹古斋便是其中一家,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开业,早年侧重

  经营字画、瓷器。导致今天茹古斋闻名北京的不仅是其百年老店的历

  史,还有它在新世纪,在国内率先采用众多书画家现场创作、顾客当

  场订购这样的新型营销模式,以至被北京书画圈称之为“茹古斋现

  象”,此现象的出现无疑为国内书画市场赝品困扰找到一条解决途径。

]

前言

[

百年前某一天的晚上,北京胡同中一定是昏暗一片,因为那时路灯还没有在这里出现;同样是当年的那一时刻,一条街巷里仅有的几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中,或许也难得有一位于孤灯冷火中独享烟云供养;还是当年的那一时刻,几位好事者围坐在一起,交流着笔墨奇闻、江湖掌故……

百年后某一天同样的晚上,我开始了《当代北京书画史话》一书中引言部分的格中攀爬。

当我们步入中年,便会经常回忆生活往事,这种现象,我以为是积累了厚重人生经历后的反思、回顾,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将要有新的飞跃的前奏曲。这种发生在人生中的现象也可为我们思考社会发展时引为借鉴。梳理北京书画所走过的历程,将有助于我们思索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铺垫好走向未来的路。记忆是以琐事会聚而成的,诸多琐事的缺失,会造成我们大脑的空白。北京书画就是我们对这个城市整个文化记忆中一个大大的点。

北京自辽、金以来作为中国的都城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汇集了丰富的书画文化遗产,大量的艺术家于此创作出反映这个古老城市特有风韵的艺术作品,其影响波及泱泱中国并延至现代。自五四运动到当下,是北京书画文化变化*大的一百年,其具体表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近三十年北京书画所经历的一切,是北京跨越百年、空前(或许是绝后)变化的交响乐中,绚丽美妙的华彩章节。

正如画家描绘一个物象要通过不同角度一样,本书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20世纪到当代的北京书画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书画相关的回忆和记录,针对现存物象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在客观、完整地记录北京书画面貌的同时,从书画这一角度,完成对北京这个古老城市文化特征的反映。本书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后半个世纪将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将在后半个世纪中的描述中被着力涉及。

本书不仅描述部分特定的北京书画家的生活、创作图景,还将描述北京人接触、体验、欣赏书画艺术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习惯。它构成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特征是属于北京的,它绝然有别于细腻、优雅的江浙,也有别于激情、豪爽的中原,更有别于古朴、率直的西部。

北京书画的总体特征,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政治地位、民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反之,北京所独有的书画文化,对北京人的文化环境、政治气氛、民俗习惯、审美情趣也有着微妙的影响。

众所周知,北京具有古老城市和大国首都的双重身份,因此,本书在成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北京书画的双重属性加以区别,集中笔墨描述北京书画百年的变迁。本书所涉及的北京,近百年来一直处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它聚集了大批书画艺术家,这些人不仅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一个国家书画发展坐标曲线的陡缓曲直。

本书不仅对北京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欣赏、收藏书画以及围绕书画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描述,同时还旁及与书画相关的部分姊妹艺术以及传播载体、学说理论、文化市场、展览场馆、美术教育、师承宗法、画家背景、雅事奇闻等诸多方面。当然,它们是被有选择地列入描述范围的,而*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反映北京书画百年风貌的全息图像。

北京书画在一百年的变化流转中,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同时也应当为我们所记录,于这些人中有使后人加深对中华文明认知、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们;有以博厚西洋学识转顾专事京味书画的一代艺术宗师陈师曾们;有以铮铮铁骨面对权贵的李苦禅们;有于时代苦难坚持独立思考的众多北京青年艺术家们;更有众多立足传统、寻求突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们。同样,还有许多发生于这个城市的书画故事应为我们所记取,无论是在家国灾难深重时作为绵延不息的文化薪火,还是在荒诞岁月使人摆脱精神桎梏的理想家园,围绕书画所演绎的故事汇成静静的护城河,环绕、陪伴古老的北京岁岁年年。

]

内容简介

[

本书用几个时期作刻度划分,描述北京书画一百年间的历史,不仅描述部分特定的北京书画家的生活、创作图景,还描述北京人接触、体验、欣赏书法艺术所反映出的独特文化习惯。

]

作者简介

[

p>刘宝明

    1 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美

术系。曾从事文化企业经营与管理工作.

]

目录

前言
**章 古城遗风
北京——发现甲骨文的地方
故宫的书画收藏
陈师曾与《北京风俗画》
皇室贵胄的书画
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
紫禁城名画流失与琉璃厂的兴旺
老北京厂甸庙会的兴起
北京书画逸闻
20世纪上半叶北平书画团体及专业美术院校
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北京的画家
北京书画的假活赝品
沦陷时期的北京书画家
萧条的北京书画市场
发生于北京的传统绘画与两洋美术之争
第二章 晨曦初露
百废待兴的北京书画抢救事业
荣宝斋的新生
50年代的北京美术院校和新兴的书画组织
书画家为新中国作贡献
老字号的新贡献
老画家趣事
50年代的春节厂甸庙会
五六十年代北京书画作品的价格及经营情况
解放后北京的书画理论和相关出版物
成熟于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书画家
北京美术家协会成立
**届全国美展
新国画运动引发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
第三章 十年坎坷
兰亭论辩——暴风雨前夜的北京
国宝书画劫难
风雨飘摇的琉璃厂
“文革”中抢救国宝
政治口号式的书画创作
“黑画展览”和“批黑画”
北京青年的“无名画会”
劫难中的北京美术院校
北京部分美术刊物及书画展览
第四章 新枝苍翠
北京书法家协会的成立
80年代初频繁的书画活动
民问书画活动和书画组织兴起
日臻完善的书画、美术教育体系
外向型经济影响下繁荣的北京书画
书画对外交流
初涉市场的北京书画家
机缘成就收藏梦
北京人的书画心境
北京书画家的“帅”“派”“嘎”
琉璃厂的变化
北京的中国画第三次论争和美术事件
第五章 全面繁荣
琉璃厂千枝竞秀
红火的书画展事
新的书画市场的兴起
拍卖行的异军突起
书画成为热点投资项目
“喝破烂儿”里“吃纸”——族
伪作赝品的困扰
工薪阶层搞收藏
职业书画家大量出现
北京书画艺术中的新名词
有关中国画的一场笔墨官司
第六章 放眼世纪
北京的画家村
鉴宝类节目现身电视荧屏
书画经营网站的兴起
中国书画市场导向标AMI中艺指数
名家书画拍出惊天价格
百姓收藏拍卖会频频,机构收藏兴起
古代书画海外回流现象
与北京同步发展的美术硬件
巾帼艺术家见证北京书画发展
北京书画赝品面面观
北京奥运吉祥物与画家韩美林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与中国书法、篆刻
百幅绘画作品列入国家规划
第七章 北京与五地书画
山东——北京书画家的*大市场
京津书画本属一家
浙派影响下的北京书画
京沪书画的渊源与差异
京深美术——年轻与古老的对话
第八章北京书画家渊源探微
湖社画家群
陈师曾、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四大脉系
从琉璃厂走出来的书画家
北京爱新觉罗家族书画
北京博物馆孕育出的书画家
北京书画圈三大独特现象
北京教师队伍中的书画家
活跃在北京的军旅书画家
北京职业书画家
参考文献
致谢

封面

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书名:当代北京书画史话

作者:刘宝明

页数:196

定价:¥25.0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706591

PDF电子书大小:4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