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环境教育集优秀教案与教学设计粹-(第1辑)

节选

[

nbsp; 言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为之不懈努力实施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以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关键要素为核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类社
会在地球上的永续生存与发展。当今,它不仅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和环保专家关注的话题,而
且已经逐步成为大众媒体和学校教育中的流行词语。
    联合国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它包括终生学习、非正规和正规的学习,
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高等教育等全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育方式
如课程、教学和考试都进行重新定位。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地球首脑峰会指出:
教育和学习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核心作用。2005年3月,联合国正式颁布了《联合国可
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这标志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迈进
了一个崭新时代。该计划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的主要手段,增强了人们把想法变成
现实的能力;教育能够培育人们迈向可持续未来所需要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可持续
发展教育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如何在决策时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考虑长远的经济、生态和社
会公平。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贯彻和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
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通过基本的教育手段,塑造了未来公民
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行为,同时也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学
校在新时期社会责任的体现。
    我国在过去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多地在新课程内容
和教育形式上体现出来,并且通过2003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二》,将环境
教育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等都清楚地予以阐释,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我国中小学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政策大纲。当前我国各地有许多中小学和幼儿园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和实践,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2002–2005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各地中小学和幼儿
园教师提高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更多地使用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强
调素质教育目标导向,宣传和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要求,促进学校教
师环境教育教学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切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全国“绿色学校”创
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工作委员
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香
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及其所属教学与课程学系等单位合作,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以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大赛,并邀请专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的大约
2 000多个教案和教学设计作品进行了评审遴选,选出了93件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只覆
盖了大约千余所的学校和幼儿园,但是我们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认为,它们基本
反映出我国目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水平。
    为了便于读者和教师检索、比较,我们将教案按照环境要素和内容专题大致归纳出水、
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动物、植物等11个小标题,在每个小标题下的教案又依照从幼儿园
到小学、中学、职业中学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阶段排列。应该指出的是,入选本书的作
品并非十全十美,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很多教案的设计目的、适用对象、教学条件不
同,读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希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时要认真分析,去粗取精,从他
人的设计思路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这也是我们编辑此书的本意。
    在本书教案作品征集、评审和编辑过程中,各省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和各级教育部门的主
管领导和专家们积极参与,他们在组织当地教案作品征集和推荐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教
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陈莉女士和轩兴平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委员会的副秘书长柳红女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星火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林培英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杨国
栋教授始终如一地支持协助作品的评审工作,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们受益匪浅。香港中文大
学教育学院和课程学系为我们提供了项目资金支持,院长李子建教授出席了获奖作品交流大
会并做报告,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李学东、董素静、王树生、黄宇、田青、张明庆、
张正旺、韩静、丁枚、马涛、曹文彬、吕品、郭善渡、曹文彬、杨志伟、翟军、周又红、姚
峰、尚炜、魏奠、黄东蛟、杨光、刘韬、杨钊等人参与了两届教学设计作品和多媒体教学课
件的遴选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北京互联广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卫平先生和他的团
队为我们尝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作品征集和递交给予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使我们在这
方面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也为本
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对以上所有为本书作出贡献的人们一并致以衷心的
感谢与敬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中肯定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敬请各界人士不吝赐教,批评
指正,您的意见和建议将对我们大有裨益。
    编    者
    2006年12月26日于北京

,

幼儿园大班系列探索活动:植物是有生命的吗
  设计意图:
  一、孩子、教师、活动、思考带来的教育契机
  “生命”对孩子来说总是充满着好奇。在一次《我小时候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生命”
甚是感兴趣,都在议论:“我是有生命的,我会说话,长得壮!”“小狗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
跑。”“小鸡、小鸡爸爸、小鸡妈妈也是有生命的。”“那小树、小花呢?他们可不会说话,没
有眼泪的。’’‘‘应该有,它有几岁?”“小草不会动,也不会走,踩踩它也不哭……”
    是呀,小花、小草等植物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踩踩它也不会哭呢?孩子们的这些好奇、
疑问,提供给教师很多的信息,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以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通过一定的活动
有意识的请孩子探索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问题,如果行,那它的联系点或者说突破点又是
什么呢?对大班孩子来说其可操作性又是怎样呢?
    在经过观察、查阅和思考之后发现:
    (1)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倡导让孩子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和
尊重周围的植物,*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植物与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平等地面对周围的植物,欣赏植物、喜欢植物,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2)在所查的有关幼儿园开展有关植物的活动设计中,很少有从生命的角度引导孩子以
联系的观点来探索植物,更多的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或单纯地认识几种
植物而已。
    (3)探索植物是否有生命,可以从“生命”的构成要素出发,更多地把植物与孩子自身
建立联系,如孩子有年龄,树木有年龄;孩子会长高,植物也长高等,孩子易于理解、感受
生命的特征。
    (4)此活动在大班开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幼儿园周围具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绿
树成荫、品种繁多、季节变化鲜明,又拥有附近的植物园等风景区,可以说周围丰富的植物
资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在环境中、关于环境、为了环
境”的教育;同时家长多数是高校教师,环境教育的意识很强,为实现有效指导孩子活动提
供了有力支持。
    把活动拓展设计成系列活动,确定了总的探索目标:
    (1)知道植物与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家、有它的年龄和自己的本领,会不断长大,感受植
物成长的条件,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2)在成人的引导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植物的各种秘密,乐于参与探究活动,
对植物有一定的好奇心。
    (3)喜欢植物,欣赏植物,学习用一定的方法照顾植物,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二、从活动准备的那一刻就凸显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
    由于活动探索的对象是植物,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同时,请孩子
爱护植物就应该从认识和爱护自己周围的植物入手,鉴于此,我把孩子学习的“课堂”放在
了周围的植物上,把活动的准备工作更多地用于观察周围的植物:周围有哪些植物?哪些植
物是孩子会喜欢的?哪些植物可以纳入教育活动中来?如在探索植物的多种造型的活动中,
发现学校花圃中的盆景不多,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两旁只有光秃树干的梧桐树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样“梧桐树模特秀”就引入了活动内容,盆景则成为请家长带孩子去公园观赏的活动内容。
调查“植物的家”“小树有多壮”“为幼儿园的小树设计年龄卡”“爬山虎的爬墙活动”等都是
幼儿园周围的活动中展开的,这不仅利用了资源,也是实现了“为了环境”和“关于环境”
的教育,让孩子更喜欢周围的植物,感受其中的美,更好地爱护它们。可以说环境不仅是我
们的教育目标,更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
    同时*大范围地利用了家长的资源,如引导孩子用多种方式共同获知植物的本领,与孩
子一起共同展示植物的本领;请幼儿园的花工讲讲幼儿园小树的种植养护等。
    三、引导、探索、游戏共同构成的教法和学法
    除了以上所说的环境中的教育方法之外,作为一次环境教育的探索活动,“帮助孩子获
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是主要的目的,因此倡导孩子的探索,让孩子“亲历和感受科学的探究
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孩子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请孩子自己测量,通过
测量来感受树的不同粗细;“小绿豆发芽比赛”来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等,也就是倡导孩子以
“探索”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中主动构建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经验和探索的习惯、方
法和乐趣。这是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是真正服务于孩子终身发展。
    教师则根据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运用引导和游戏。引导法主要通过提供有意义的
材料和暗示性的语言来实现。如提供具有多姿多彩的梧桐树群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观察
梧桐树的不同的生长姿势,感受植物的造型美,“你能使小绿豆长得更壮吗?~‘植物能开运
动会吗?”“猜猜植物有什么本领呢?”等激发孩子的探索愿望和兴趣,引导孩子观察、探索
和表达。
    另外结合孩子的好奇心理和游戏精神,更多地运用一些游戏“有趣的年龄鉴定会”、“植
物本领秀”“梧桐树模特秀”等孩子喜欢的方式渗透于其中,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活动中始终
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学习似游戏,游戏中学习”。
    四、互动中推进活动过程
    整个系列活动以孩子关注的问题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探索欲望,以“疑惑”和“问题”突
出活动的主题——植物有生命的吗?因此在系列活动中突出教师与孩子的相互作用。
    (1)师生以“问”和“答”共同构建话题,了解和展现孩子的已有经验。如“小鱼的家
在哪里?”教师随着孩子的回答由慢到快、夸张有加地进行;又如“我喜欢的人几岁了?”
我有我本领”等展开孩子富有生活经验的探讨活动。
    (2)在孩子快乐游戏中,抛出“植物能开运动会吗?”“植物的家在哪里呢?”“小树长
得有多壮呢?”等问题,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假设告诉老师和他的同伴:“植物也有家,因为它种
在河边。”“植物的家很多,因为我在杭州看到梧桐树,在妈妈老家也看到。“有的在水里的,
这是我在去植物园里的时候看到小沟里有草……”孩子的不同回答会给教师启示:孩子有没
有回答这些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处在何种水平?孩子日常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等,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孩子,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发展自身。如果说孩子平时是无意注意的话,那么
教师通过操作和探索一定教育目的的材料则是有意发展孩子的活动,因为孩子会通过操作来
揭开各种疑惑,这是*重要的活动。因此教师会:①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②鼓励
孩子尽可能的去试试;③要求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注意及时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教师和伙伴;
④观察孩子,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各种支持:如语言激励、示范等。
    在交流分享活动中会提出诸如以下几个问题:
    你发现植物的家在哪里?为什么含羞草可以参加柔软体操比赛?还有谁可以参加哪些
项目?为什么?为什么你的绿豆芽长得这么壮,你是怎么养的?等等。
    孩子在交流中逐步建立有关的观念,感受植物生命的元素,同时帮助孩子梳理认识和经
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提升对植物的有关生命的认识。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还能请谁参
加植物运动会,是什么项目?”“你能用你的身体表现梧桐树的优美的动作吗?”“请与爸爸
妈妈共同来参加家庭植物本领秀活动。”“与同伴一起参与情景剧表演。”等引导孩子,孩子可
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巩固和运用自己的认识,加深感受。
    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回应
    活动由于借助于操作、游戏和户外活动,对大班的孩子来说会很喜欢,但同时这种喜欢
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探索,如有的孩子在户外可能会被其他的东西吸引,对教师提出的探索
的目的会忽视或忘记,这时教师需要让孩子明确探索目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地用语言
进行暗示,如“××小朋友已经给3棵梧桐树画像了!”或者轻轻地问他:“你能告诉老师,
你用什么办法测出树的年龄?”等来调节。
    另外,由于活动需要家长的合作,因此对有些不是很明白活动意图的家长注意及时沟通,
保证活动的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同时*大限度地传递环境教育的理念,丰富家长的家庭教
育能力。
  六、活动还在继续
  *后我要说的是,探索“植物是有生命的吗?”系列活动只是笔者在实践中孩子*喜欢
的几个,并不能全部揭示植物的生命特征,有关“植物是有生命的吗”的探索活动您还将在
区域活动、家园活动中看到孩子更为积极、更为深入地探索和讨论的片段。如植物喜欢吃什
么?不喜欢吃什么?小树会生病吗?请我们的农学院植物学家做一些新鲜的小实验等……

]

封面

全国环境教育集优秀教案与教学设计粹-(第1辑)

书名:全国环境教育集优秀教案与教学设计粹-(第1辑)

作者:暂无

页数:568

定价:¥75.0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2095786

PDF电子书大小:5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