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志

节选

[

nbsp; 言
吴阶平杨福家吴文俊袁隆平
孙家栋  陈清泉刘国光汝信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数十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华
儿女为祖国与世界的科学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
断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的中华曾有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与印刷术等
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
界文明的发展。进入15世纪以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
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侵害与打击,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的中华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阻滞,但中华学人在探
求中华科学重新辉煌的艰难历程中仍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
的贡献。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两岸四地的广大
学人始终坚持发展科学与教育,奋发图强,努力创新,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的广大中华学人及其从他们当中成长出来的著
名科学家们,不负民族使命,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不断坚
定为民族贡献力量和智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有决心有恒
心为加速提高中华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
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做出一番事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严
 谨治学、刻苦钻研、发展教育。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人生志向、科学思
维、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科学
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创造的宝
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
去、发扬光大,使之继续成为中华和平崛起与人类文明发
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正是根据这种科学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著出版的。这套“书系”将选
录中国两岸四地诸多的*高层次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
家、社会科学家。被选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将由编委会和
出版社为其编著出版侧重于科学生涯的传记性图书一种。
这些图书将以科学家生平为线索,着重叙述贯穿科学家一
生的科学成就和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格,突
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影
响。因此,  “书系”是一套面向大众,能够被图书馆珍
藏,能够向各界读者展现一代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
真理、为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贡献毕生风范的高品位读
物。这套“书系”将通过对一批*具代表性的工程科学
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
学成就、突出故事的介绍,生动展现他们为中华复兴、人
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勤奋拼搏、勇于创新和赤诚奉献的精
神与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
和人类文明再创辉煌。
    这套  “书系”将整体性地展示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
 与世界的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方面所付出的辛
勤劳动、聪明智慧、巨大能力和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及做
出的重要贡献;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和平友善、精诚团结的优良传
统;将很好地激励中华民族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民众
福祉而大力发展各类科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与信
心,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
贡献的奋发精神;将具有集锦科学成就、珍储科学史料的
规模性科学档案功能,定将存传百世,并为长远的多方面
的用途提供一批具有代表性与系列性的精要蓝本;同时将
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创新、推进科
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先进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在21
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将被快速提升,同时将
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的面貌。一心向上的中华
学人理当站在时代的前列,传承民族创新精神,严谨治
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
在这一大兴科学与教育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更多著名的
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与广大学人一
道,为创造更高的科学成就,为中华的未来非凡与人类的
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8月
 前  言
    刘广志资深院士祖籍番禺,生于京畿,既秉承广东人放眼
世界、开拓进取的精神,又赋有燕赵志士豪迈爽朗的气魄,出
生世家,勤奋向上,幼承庭训,爱国抗倭。少年时代即愤慨日
寇占我东北之罪行,发奋攻读,以期许身报国。抗战军兴,毅
然辞别双亲,历尽险阻,奔赴大后方,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夙
兴夜寐,以悬梁刺股之精神,奋发学习,以优异成绩名列联大
学子前茅。抗战胜利后,怀着工业救国的宏大抱负,抛弃赴美
深造的机会,毅然奔赴祖国西部边陲戈壁沙漠之地的玉门油矿
从事石油钻探工作。在几乎空白的条件下,尽心竭力,短短几
个月内组建起新中国地质部门的**台岩心钻机,建国前夕,
优质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钻。
    地质部建部初期,刘院士带领刚组建的**批技术人员,
跋山涉水,南北驰骋,在部属白云鄂博、铜官山、白银厂、攀
枝花、大冶等六大勘探基地推广综合勘探经验。五十年代中期,
**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为提高钻探效率,全国奔波;六十
年代初,与全国各方专家一起总结十年钻探经验,殚精竭虑,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岩心钻探规》和《探六大质
量指标》;六十年代中期,为多快好省全面提高钻探生产效率,
根据国外经验,倡议研制人造金刚石钻头,探索走中国金刚石
 钻探的发展道路,在组织试验、试制、改进、推广过程中,身
体力行,深入野外,不辞险苦,现场指导;七十年代初开始,
在地质部的兄弟单位组织推广,经过十年努力,全国地质勘探
战线都基本实现了小口径金刚石钻探化,前后20年,走了发达
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创出了一条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
技术道路。全面实现金刚石钻探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支
持、发展、推广与之配套的受控定向钻探、冲击回转钻探、压
缩空气钻探、反循环钻探四大钻探技术,使金刚石小口径钻探
如虎添翼,更臻完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刘院士密切关注国际钻探事业的发展动向,阅览各种报刊。
发现美、澳、德、苏等国正在发展科学深钻,促进地质科学更
好地为人类发展服务,他立即向有关部门呼吁在中国也开展大
陆科学钻探,并踏实苦干地组织翻译刊印八大册250多万字文
章。在他坚忍不拔的精神的感召下,我国终于也在东海之滨。
开始了“科深一钻”的钻探工作,在刘院士亲自指导与探矿精
兵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五年,钻探深度达5125多米,胜利终
孔,中国迈进了科学钻探的国际行列。
    八十年代起,面对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刘院士
按照地质部计划内外一起抓的方针,大连会后立即带队莅临广
东工程钻探现场,组织交流、推广第二水文爪的经验,十年努
力,使地质施工钻探技术生根开花、遍地发展,全面实现了地
矿部门进入社会的第二产业,为市政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
献,也使几十万探矿队伍以崭新面貌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重视。
    近年来,刘院士又提出了多项与时俱进的钻探技术发展方
向和措施的建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决心使中国钻探技术
与世界水平同步前进。
     综观一代巨匠刘广志院士六十年的奋斗历程,其精神和品
德有五大特色:
    **个特色是高屋建瓴,精益求精。他从不满足经过奋斗
方达到的、已有的水平和成效。钻探方式,从硬质合金、铁砂、
铜粒,发展到金刚石钻探,再发展到冲击回转、受控定向等配
套技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才组织推广到全国
的。
    第二个特色是放眼世界,以为我用。他总是放眼全球,注
重国家经济、能源之所需,广泛收集、认真阅读世界各国的技
术书刊。大陆科学钻探实现以来,他又提出钻探、开发天然气
水合物作清洁能源;开发煤层气,先抽气、后采煤,消弭采煤
时的高瓦斯隐患;钻探深海多金属结核矿,以低成本增加我国
矿产资源等倡议,为国家现代化前进路上切实妥善地解决资源
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个特色是团结同仁,共同奋斗。探矿工程是一门涉及
多学科、多工种的技术,必须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专长和积极性,
才能使钻探工作实现优质高效。刘院士无论在地质部探矿总工
程师的岗位上,还是在探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岗位上,都
努力团结各部、各省、各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凡有一得
之见,都尽量吸收、采纳,同时关心青年,提掖新生力量,因
此.刘院士受到全国各系统专家和广大探矿职工的爱戴,被誉
为探矿界的旗帜和领军统帅。
    第四个特色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从青年时代开始,刘
院士就注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野外视察时,也带着笔记本,
甚至普通工人提出意见建议时,也认真记下,因此,他的经验
和知识都来自实践,并吸取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才智,集思广
 益,以臻至善的。
    第五个特色是忘我努力,无私奉献。从青年时代坐电车时
手不释卷到现在八十四岁高龄,刘院士始终孜孜不倦,奋发学
习。近年来,以多病之身,仍怀着尽力为国多做贡献的赤诚心
愿,从清晨到深夜,或敲打电脑键盘,奋力写作,或深沉思考,
为解决上海地面沉降、把中国古钻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大课
题而筹思运作。
    刘院士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读刘院士传等于
阅读新中国探矿发展史,并能从刘院士高尚品德和治学精神中
获得许多深刻的思想营养和教益。希望我探矿同仁都能认真一
读本书,从中启迪精神力量,以刘院士为榜样,在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为我国探矿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周国荣’谨识
    2007年12月6日

,

地下工作
    1949年初,刘广志带着一路风尘和喜悦的心情回到北平
的家中。原以为在家中稍事休息几天,办好出国手续,即可奔
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深造。但此时中国内战的局势发
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在
1948年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已于同年11月22日开始挥师
南下,陆续进入山海关。进关部队包括12个纵队和全部特种
兵共约80余万之众,将驻守在华北地区各战略城市的国民党
军华北剿总所属部队分割包围,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
    形势紧迫,在北平城内的国民党政府官僚机构的大员们开
始急着向南方撤离。北平城内除有一些部队频繁换防外,看似
还比较平静。而政府机构内部则乱作一团,日常工作几乎全部
停止。老百姓要想办一些事情,根本无人接待。国民政府资源
委员会在北平的办事机构也同样如此,刘广志就是在这种局面
下回到北平的。
    回到北平以后,刘广志还没来得及联系出国的手续问题,
先了解到了国内解放战争的形势。东北全境已经成为解放区,
解放军进关,在华北战场上已处于绝对优势。西北、华东及中
原的国民党军队,也在人民解放军运动战的打法下疲于奔命,
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地位。形势变化之快,是刘广志在西部戈
壁荒原上根本难以知晓的。他在这种时候,接触到了几个原在
四中的同学,其中有中共地下党的成员。他们劝说刘广志留下
来,不要在这种时候再去美国进修了,等不了多久就会解放,
 不如留在北平为新政府做点事。
    说来凑巧,原天津北洋大学的同学薛仁义(中共地下党
员)也来看望刘广志。他的话更有说服力:  “当官的都已经跑
到南边去了,就连驻南京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任燕京大学
校长)都已经跑到广州去了。北平即将围城,你还去美国干
啥?你在后方已经过了多年的流亡生活,还不够吗?应该留在
北平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
    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刘广志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共产
党的清廉作了简单对比,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大势已去,
共产党已是人心所向,也预感到新的人民政府即将诞生。他真
心拥护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毅然做出决定,不去追随那个腐败
无能的国民党官僚机构,不再找他们办理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
学院进修的出国手续,而是留在北平,准备迎接解放大军进
城,等候新政权的建立。
    不久,北平市区已被解放军层层包围。刘广志并没有在家
里凭空等待,也想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一些工作。出于这个目
的,他听了老同学(中共地下党员)的劝告:  “不如发挥你熟
悉北平大街小巷的优势,给城内居民发送安民告示、解放宣言
等一些文件或传单。”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他开始投身到
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具体工作之中。在地下党那里,他领受的任
务之一是散发宣传共产党政策方针的传单和解放军对北平市民
的部分文告。
    领受到的工作虽然普通,但在国民党军队和特务严密控制
的北平城里,散发共产党的传单还是十分危险的。刘广志接到
任务后,在身上藏好适量传单,每天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东跑西
颠,见机就张贴或发送出去。等到天一黑,他甚至挨家挨户地
去敲各街巷胡同的院门;或在黎明前,挨门挨户把传单直接塞
进各家的门缝里,尽可能快地把传单散发到广大市民的手中。
    从事这项颇具危险性的地下工作,刘广志感到这既是为迎
接北平解放出力,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解放军强大攻势和傅作义将军接受中
共建议、弃暗投明的结果。不流血的重大战役之所以取得成
功,除了战争形势使然之外,也是中共地下党和众多地下工作
者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而促成。
    解放大军的指挥者认为北平是七朝古都、文化名城,又有
几百万居民,如果战火蔓延,势必把整个北平城打得稀巴烂。
玉石俱焚,太可惜了。况且,党中央已决定定都北平,如果毁
于战火,对国家建设也没有好处。于是,解放军将攻城重点由
火力强攻改为攻心战术,通过地下党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
义将军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
    傅作义的部队被迫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后,于1949
年1月22日发表文告,宣布停战自22日开始。剿总下属20
万军队撤离市区,先后开到城外指定地点,接受人民解放军和
平改编。1月31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来到了,人民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从西直门入城接管北平城防,北平宣告
和平解放。

]

本书特色

[

他竖起了新中国地质界**座钻塔;他力排众议,分析了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他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中国**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拉开中国超硬材料事业的序幕;他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他就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刘广志!

]

内容简介

[

刘广志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本书对他的往事的追忆,怀念了往年艰辛岁月,反映了现实生活状态的真情实感。 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广志各个时期的主要事迹,内容有家世与童年、少年时代、新中国的曙光、以事业为重、改革春风、老当益壮等。

]

作者简介

[

p>马新生1955年生于北京,
1975年入伍,1985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
品部主任,在《(中国珠宝首
饰)

]

目录

**章 家世与童年(1923—1936) 1.1 指腹为嗣 1.2 膳房刘家 1.3 旧时私塾 1.4 北京**小学第二章 少年时代(1936—1942) 2.1 **次挫折 2.2 孔德学校 2.3 北京四中 2.4 流亡第三章 大学时期(1942—1947) 3.1 闹学潮 3.2 西北工学院 3.3 被迫转系 3.4 工学学士第四章 玉门油田(1947—1949) 4.1 西出阳关 4.2 钻井工程师 4.3 危急之中 4.4 选送出国第五章 新中国的曙光(1949—1952) 5.1 地下工作 5.2 向开国大典献礼 5.3 大家与小家 5.4 “黄埔一期”第六章 以事业为重(1952—1959) 6.1 探矿事业的发展初期 6.2 走上大学讲堂 6.3 经历政治运动 6.4 著作出版第七章 人造金刚石(1959—1966) 7.1 地质钻探事业的大发展 7.2 大上海的沉降问题 7.3 全国探矿界的特大喜讯 7.4 对比第八章 “文革”期间(1966—1976) 8.1 落难与“解放” 8.2 “五七”与“六二六” 8.3 金刚石第九章 改革春风(1976—1982) 9.1 钻探科技的发展方向 9.2 探矿工程学 9.3 对外交流第十章 探矿科技长足发展(1982—1995) 10.1 钻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10.2 科技进步一等奖 10.3 顾问 10.4 中国大陆超深孔钻探第十一章 院士思维(1995—2000) 11.1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 11.2 论科学钻探 11.3 探矿工程要参与支援西部大开发 11.4 学术成果第十二章 老当益壮(2000— ) 12.1 老年生活 12.2 八十华诞 12.3 科学研究总在**位 12.4 永无休止附录: f.1 刘广志活动年表 f.2 刘广志科学论著目录 f.3 刘广志研究报告选录 f.4 祝贺刘广志院士80华诞文章选录 f.5 评《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 后记

封面

刘广志

书名:刘广志

作者:马新生

页数:329

定价:¥38.0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510357

PDF电子书大小:8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