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同义词研究

内容简介

[

3.同形结合法

该方法是刘叔新(1980)提出来并运用操作实践的。其理论基础是,“语言中两个指同样对象的词,各与同一个指另一种事物对象的词相连结,结成的两个组合体必然也指同一种事物。”“同形结合法”是指:设有待检验词误甲与乙,若想知道它们的“对象是否同一”,选 能与给定的两个词语“连结”词“丙”,如果“甲+丙”与“乙+丙”指同样的事物,那么“甲”与 “乙”同义。如刘叔新所说:“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样的事物,么就可断定甲和乙有同样的对象,是同义词。”例如:“迎接客人”舆“迎接来宾”指同一事物,其中的“客人”舆“来賓”同一种对象,是同义词。如果将“同形结合法”舆“替换法”比较一下,发现二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本质上没有区别。仍以刘叔新的例子看,可以认为“迎接”是不变的, “客人”、“来宾”仍是互相替换。所以有学者指出这种方法舆“替换法”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池昌海对此经过详细的分析後得出结论“同形结合法”舆“替换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是貌合神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逭种方法不能用来确定古汉语的同义词。古汉语的语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研究者不能慿言经验举出自己需要的例子。如果所研究的文献中找不到研究者需要的“组合体”,这种方法就无法操作。所以遭种方法难以用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

综上所述,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汉语提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各有一定的局限性。*突出的特点是都局限于举例分析,不同学者对同义词的确定“往往带着极大的主观性、随意性”,所确定的同义词自然是“大家并不都赞同,有些甚至连持同样观点的人也未必首肯”。上述方法不完全适合于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不能作为确定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依据。

3.2.5 惭、愧、怍

3.2.5.1 “惭”在《孟子》中出现丑次,今将“惭”所在的语句以及语句中“惭”的词义展示如下:

107.《公孙丑下》:燕人畔。王日:“吾甚惭于孟子。”(4.9/530)

齐宣王出兵攻占了燕国,孟子曾经劝齐宣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後去之”,而齐宣王不听,结果遭到燕国的反抗。所以,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这是说齐宣王对于孟子感到非常惭愧。可见, “惭”在此为“惭愧”义。

3.2.5.2 “愧”、“怍”在《孟子》中各出现1次,今将愧”、“怍”所在的语句以及语句中“愧”“怍”的词义展示如下:

108

]

作者简介

[

周文德,1964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被分配到重庆师专工作。1987-1988年在北京大学进修。1995年任重庆师专教务处副处长。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硕干生一等奖、优秀研究生干部一等奖;1999年被推荐专业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全国博士生宝钢奖、全国博士生光华一等奖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生会主席。曾任中文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该支部被评为四川大学优秀党支部受到表彰。2001年12月被聘为渝西学院教务处处长。担任过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逻辑学、语言学概述、大学语文等。已公开发表论著70余万字,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0篇。

]

目录


**章 引 言
1.1课题基本情况
1.2孟子与《孟子》概况
1.3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1.4同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1.5《孟子》同义词研究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概况
2.1《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的基本情况
2.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词类分布
第三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考释
3.1语料的取舍原则与考释的基本方法
3.2《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具体考释
第四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析
4.1《孟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分析
4.2《孟子》同义词的具体辨析
第五章 《孟子》同义词显示的格式
第六章 《孟子》单音节实词同义词形成原理探讨
6.1 外部因素
6.2 内部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附 录 《孟子》字表
後 记

封面

《孟子》同义词研究

书名:《孟子》同义词研究

作者:周文德

页数:399

定价:¥29.0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2-09-01

ISBN:9787806593820

PDF电子书大小:10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