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

节选

[

nbsp;   序
    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正迈入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处于全面奔小康和经济社会体制继续转型
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进步日
新月异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转轨当中的诸多矛盾和
困难。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成就和这样的问题,既为公
共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料,也
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者和理论探索者提出了大量值
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公共管理同样存在着公共
服务赤字、财政赤字、绩效赤字、信任赤字等重大问题。
公共管理实务界和理论界应当具有直面这些重大问题
的勇气,更要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孔
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公共管理
要有个大道,大道不能变,底线不能动摇,这个大道就
是公共利益。它构成了公共管理这一职业的*根本的
价值基础,或可称之为公共行政的精神所在。对于公
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探讨必须从公共利益
这一“大道”着眼,否则公共管理可能蜕变成追逐自我
利益的领域。
    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见解是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有学者称其为“政治浪漫主义”,甚或有
学者直斥其为“政客为谋求政治权力而编制的冠冕堂
皇的说辞”;但我个人认为公共利益是可诉求的,关键
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
题的审视虽说不能完全涵盖公共利益的内涵,但它却
能够使我们就公共利益达成某种*低意义的共识。在
公共管理实务和理论界有关公共利益问题的探讨付之
阙如的背景下,这种共识的达成显然是亟须的。
    **,公共管理是否尊重人性尊严,是否保障公民
权利。政府的责任在于保护人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
利不受侵害。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应当以人自身的
发展作为*终目的,彻底摒弃那种将人视为工具的功
利主义政策观念。在公共利益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
衡量上,避免借口公共利益来侵害公民的权利。
    第二,公共管理是否能够超越公共管理部门自身
利益与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权力的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以及公共政策日益
为特殊利益团体所垄断,是当前全球公共管理部门合
法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对于公共管理而言,首
要的是保障公民权,照顾大多数人利益,让多数人得
利;其次,公共管理要超越集团利益,坚持弱势优先原
则;再次,在尊重科学和理性的前提下努力保持长期、
中期、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
    第三,公共管理是否能够实现社会正义。首先,要
做到权利的绝对公平,不能说农民的生命和城市人的
生命价值不一样,法律权利不一样,那万万不行!其
次,提供平等的机会,包括发展机会、就业机会等。再
次,讲究程序正义,实现公共管理程序规范化、科学化。
*后,分配正义,包括法律保护合法收益原则、社会福
利原则、再分配效率原则。
    第四,公共管理过程能否更具有开放性。公共管
理不是御民之术,而是为人民服务。制定重要公共政
策要让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尤其是相关利害人参与。
自由的精髓在于每个人都能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政
府职能转变与公民自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要鼓
励公民积极参与更多的公共治理活动,政府职能的转
变有赖于更多的公民的政治参与。此外,要坚持责任
政府论,责任和权益之间要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公共利益的界定和实现产生于我
们这个社会制度性的对话过程之中,这一对话过程是
十分重要的,它需要一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来加以保障。这里所谓正式的制度安排,根据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点,*基本的包括四个方
面:一是Infbrnling Citizen,即充分保证老百姓的知情
权;二是Representing Citizen,即真正地方方面面代表
老百姓;三是在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当中,能够改变传
统意义上所谓的专家规划,真正实现公共政策的社会
设计观;*后一条是必须保证公民有机会、有渠道甚至
直接介入公共利益的提供当中去,而非正式的制度安
排,*终依靠的是公共行政者的伦理自觉性。
    老子曾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研究公共管理必须探究其规律,彰显其精
神。公共管理是一门在矛盾和价值利益冲突中寻求平
衡的艺术。作为社会产物的政府,是当代中国公共管
理的主体。研究公共管理的规律,就必须研究政府的
治理理念、政府的绩效。政府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若想
减少行政成本,必须提高绩效,进而要求必须推进政府
管理创新,尤其是推进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从更深
层次上看,执行创新的微观个体是政府公务员,因此提
高公务员的行为素养也非常关键。而究其一切都要体
现公共管理精神,以推进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
展。
    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公共管理研究
文库”这套丛书,饱含着几位年轻的公共管理研究者
对于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可贵探求,也体现了他们
对于公共行政精神的理解。这套丛书从不同角度反映
了中国近三十年公共管理的历程和改革发展经验,初
步展现了公共管理事业的新景象,值得一读!对于有
志于研究公共管理的同仁,以及对中国发展有兴趣的
读者,我相信这套丛书会打开一扇公共管理实践的新
窗户,在读者饱览美景的同时,对新时期中国公共治理
的发展也会有新的体认。
    张成福
    2007年3月28日

,

第四章
公务员群体的公共精神
    一、公共精神阐析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是英文public的译词,中国古代没有直接
    对应词汇。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共同出版
    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解释为:“公众
    的;为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由公众所有的;为公众
    而做的或由公众所做的;为公众所知的”①等六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
    的”②。人类生活可以分为两大区域,即公共生活领域
    和私人生活领域。只有当个人从私人领域跨人公共
    生活领域的时候,公共精神才具有产生的可能,公共
精神在公共领域中生成和养育。
    曰前,国内关于公共精神的研究处于拓荒阶段,没有系统专著,只有零星
的几篇文章。*早对公共精神进行论述的学者张成福认为,公共精神是有关
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包括民主、法治、公正、公共服务等方面。①潘恩强指出
公共精神是个庞大的体系,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事关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个人生命健康和生活秩序。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
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简单地
说,公共精神可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
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的遵守、执行。②彭继红则认为“我
们所理解的现代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深的基本道德理
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要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
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基本的社会价值命题。”③
    学科背景不同的学者在界定公共精神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政治学者
偏重民主、法治、参与、自由、秩序,伦理学者偏重宽容、信任、责任、奉献等。
但无疑公共十活领域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人人必须具有利他、利群
观念足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因此笔者以为公共精神主要应该理
解为,为公众服务的精神,为公众而做的精神,关心公共利益的精神。它是公
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也是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础,具有公共性、政治性、辐
射性等特点。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公共精神主要是指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民
主观念、法治精神、服务精神和公正精神,这些公共精神建立在公德的基础
L,公德足公共精神的基础,没有公德就没有公共精神。
    (二)公务员群体与公共精神
    公务员作为一个政治性强、服务公众的职业群体,具有公共精神是其职
业要求,对他们而言不可或缺。首先,这是政府公共性本身的内在要求。政
府必须把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并确保公共利益顺利得以实
现,这是政府合法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这种公共人格的确立、公共权力的
界定以及公共领域的成长,则是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公务员作为政
府行为具体的执行者,以及政府理念具体的传达者,他们是否具有“公共精
神”,必将决定着政府在自利性与公共性之间扮演的角色。其次,社会门身净
化需要公共精神。有识之士屡屡感慨现代社会公德之不存,早在一百年前,
美国人明恩溥在其所著《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就犀利地指出中同人“缺乏公
共精神”①。散文家林语堂也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中国人是一个个人
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庭的心
理实为扩大自己的自私心理”②。一个社会,道德的官员与道德的社会是休戚
相关的,如何提升一个社会的公共品质,公务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如法国
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所说:“再也没有什么东四能够像政府那
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在不道德的国王统治之下,恶
德本身也变得高尚起来”。*后,公务员自身公共精神的强弱直接影响中国
的政治发展。众所周知,公务员绝大部分是执政党党员,执政党担负着领导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国政治已向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迈开了坚
定的步伐,如果作为执行政治决策主体的公务员公共精神缺乏,必将导致民
主的表面化和法治的形式化,直接造成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停滞和倒退。公务
员群体公共精神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还是荆
棘满地。
    公共精神是公务员群体政治文化的魂魄,没有公共精神的政治文化只能
是以人治和专制为主体的政治形态。研究中注重价值中立是*好的学术立
场。此处不避对道德的诉求和追问,是因公务员群体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其内
在价值理性的需要。笔者无意从圣人君子的高度去要求有个人利益的公务
员,更不能仅仅依赖工具理性而漠视价值理性的存在。因此,笔者把作为政
治观念集中体现的公共精神③当作公务员群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
分析。
    二、公务员群体公共精神的应然
    自创建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致力于公共精神建设,尤其是新中国成立
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加大了公共精神塑造力度。

,

 

]

作者简介

[

p>,1976年出生于山东莘县,2003年和
200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分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讲师,主要从事公务员群
体与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教
学与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
文4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
料》等转载数篇。参加国家级重大课题两项,北京
市重点课题一项,参编《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研

]

封面

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

书名: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

作者:沈传亮

页数:242

定价:¥38.0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11067279

PDF电子书大小:9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